人大重阳网 王文:对中国经济悲观情绪的三点认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王文:对中国经济悲观情绪的三点认识

发布时间:2016-10-27 作者: 王文 

一味注目于发展下行风险的短视看法,往往就看不到诸如“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增长点的孕育,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继续提升,廉洁的社会交往模式正在形成等良性、健康发展态势。过去三四年,全民心态的重塑已渗透到每个角落,大多数民众变得从善如流,官员的主体开始自觉抵制腐败,规矩得到敬畏,绿色发展盛行,创新此起彼伏,创业成为潮流,整个国家的积极面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于10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观察者网、网易。


  近年来,时常有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恶化的消极舆论,与国内其他领域的悲观主义心理形成共振,严重戳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对国家经济运行埋下了严重隐患。长此以往,还将冲击社会稳定和政治团结。从这个角度看,提升社会对中国改革的信心,化解国内外消极言论的干扰,已经成为同宏观政策调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同等重要的事情。


  三类夸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论调


  梳理那些揣测中国经济的论断,看似振振有词,引经据典,但显然过于悲观,有的甚至是危言耸听。大体看来,类似论调可分为三种:


  一是以偏概全,将经济金融个别领域的短期波动视为中国经济的整体未来。比如,2015年夏季A股市场出现巨大波动后,国内外不断出现唱衰中国金融业的论述,甚至发出了警惕中国证券市场崩盘的警告。


  事实上,这些论调忽视了去年那轮股市波动的正向意义,即它是对中国证券市场不成熟、金融制度不健全、国际市场复杂性的重大警示,也是对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行为散户化特征的重大扭转,更是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重大经验。根子上说,稍有一些波动,就以为“中国会乱,会连累世界”的看法大大低估了中国的承受力,更忽视了对所谓“伟大的历史斗争”长期性、艰难性和曲折性的全面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不只是个别政策的修订,而是对各方利益、整套规则与国家结构的重新调整,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这个进程很难,且大调整必然带有小波动,但从整体、大局的战略高度看待局部,就会发觉某些波折与不顺是暂时的。


  二是以点概面,将一些人的不适应情绪视为是中国社会的整体心理。比如,粗放增长、排污增长、卖地增长、腐败增长等方式被摒弃,让部分人无所适从;高档、奢侈、烟酒行业的畸形发展被抑制,让部分行业状态低迷;官员不敢权力寻租,“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官场心态,造成了一些领域办事效率的下滑。这些情绪在相当多的范围内存在,但并不是中国的全部。


  一味注目于发展下行风险的短视看法,往往就看不到诸如“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增长点的孕育,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继续提升,廉洁的社会交往模式正在形成等良性、健康发展态势。过去三四年,全民心态的重塑已渗透到每个角落,大多数民众变得从善如流,官员的主体开始自觉抵制腐败,规矩得到敬畏,绿色发展盛行,创新此起彼伏,创业成为潮流,整个国家的积极面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短视武断,将技术创新的短期乏力视为全球增长的永久困局。比如,一些声音认为目前中国正陷入互联网业态的经济泡沫中。事实上,他们忽视了这些年来新技术革命蓄势待发前夜普遍存在昏暗与平庸的规律。


  目前世界各国都出台了大量技术创新的刺激政策,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相比之下,中国在加快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化、高端化、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中国不少省份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GDP增长,微商、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形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中国依托信息经济、分享经济等的黏合剂、催化剂作用,将推动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升级与转型,实现实体经济的“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最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三个不变”是中国经济中高增长可持续的关键


  与舆论悲观主义完全相反,从民众到政府,从国际到国内,各方面的因素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动摇,而这些“不变”是保持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关键。


  第一,中国人民的向上心态没有变。


  改革开放初期号召的“勤劳致富”,优秀企业家成为全社会的学习榜样,使得努力拼搏、奋斗成功变成了社会心态的主流,也成为中国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面对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倒逼出了大量激流勇进的劳动者、企业家和投资者,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屌丝经济”的新浪潮。


  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401万户,同比增长27%,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明显高于2015年每天的1.2万户和2014年的1万户,创历年新高。其中第三产业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1.1%;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快速增长;各类创业孵化器、集聚区、服务平台蓬勃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众筹、众创、众包、众服“四众”亮点纷呈,形成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第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之势没有变。


  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6.1%,远未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约8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将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中产阶层人口,仍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消费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远高于2015年的66.4%和2014年的51%,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展开,智能消费、节能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品质消费、便利消费、安全消费等将进一步持续稳步增长,消费结构也将持续优化。中国继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第一大出口大国后,在近年内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而这个进程蕴含大量商机,不仅为世界各国投资者营造了一个大市场,更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一轮腾飞提供了动能的增量。中国新兴产业也处在快速壮大阶段,健康产业、文化服务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等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估算这些产业累计产值规模潜力在60万亿~80万亿元。


  第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余量没有变。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红利。十八大以来,保持改革开放和克服下行压力的战略决心并没有发生动摇,而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释放活力,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中国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拥有许多应对经济放缓的工具,能够在适当时候陆续采取行动。


  目前,中国国家债务率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且40%左右的债务集中在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等民生内容上;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转为投资和消费的空间较大;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基准利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空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启动运行,跨国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将加快推进。这些举措就像是源源不断的弹药,不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激发企业和投资者积极性,为下一轮的经济活力、保持长期中高速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正是这些“不变”,使中国经济长期处在全球增长领头羊的位置。2010~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是5.4%、4.2%、3.4%、3.3%、3.4%、3.1%,中国则为9.2%、10.6%、9.5%、7.7%、7.7%、7.3%、6.9%,大体稳定在同期全球增速的2~2.5倍之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全球第一的位置。2016年4月、6月、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三次调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速预估均连续下调,而对中国经济增速预估则连续上调,可见国际重要经济组织对中国未来的信心。2016年以来,海外不少媒体报道称,目前中国经济正经受转型期的阵痛,经济增长放缓是暂时的,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能保持强劲的增长,如《时代周刊》就刊文称,属于“中国的十年”已开始,中国影响力的崛起势不可挡。



  目前最需要的是政策定力


  在全球舆论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尤其需要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能力。社会需要一些杂音,一些担忧与批判可视为是对中国发展的社会责任,有的则可理解为是对中国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但杂音不应演变为对某种理论原教旨主义的傲慢与对中国式探索的偏见。中国经济决策者与社会主流需要有定力与耐力,让经济改革的成功故事与民众感知,不断战胜国内外消极舆论的强烈冲击,发掘长期愿景实现的预期。


  第一,让重大改革成果落地,尽早普惠民众的实际利益。正如“二孩”政策的迅速出台带给人们中国老龄化问题解决的曙光那样,倘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列举的100多项改革计划,如减政放权、户籍改革、去行政化、追责条例等在各个层面逐条落地,人们将会重燃对政府与体制的信心,也将大大激发民众的经济信心。


  第二,在真正能够提升国民幸福感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安全感的经济政策上下功夫,如发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基础性作用,对老少边穷困群体予以底线救助,树立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功典例。尤其要在目前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在推行楼市改革、减少社会焦虑感上做文章。


  第三,树立群团式创新团队榜样,对创新团队进行制度性的表彰和奖励,大力支持和推进技术创新转化。尤其是在军转民技术推广和应用上,引导人们向群团式创新团队榜样学习,对冲国内外复杂舆论对国内经济发展“停滞论”的不良影响。


  第四,加强在各级官员与企业家、智库群体之间的互动,强化政策事前预估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政策失误,严禁“朝令夕改”,强化各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与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观念,依法治国,调动各方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民营企业家在国内发展的安全感。


  第五,推动双边与多边的产能合作,以中国人成功走向世界、中国护照含金量越来越高为基本旋律,更多讲述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精彩奋斗进程与对世界的积极贡献,以真实的中国海外运营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事例,增加中国作为“大国国民”的尊严感、自豪感,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培育内生的持续增长动能与心理预期。


  换句话说,目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真改革,也需要巧改革,要注意改革故事的阐述与传导。毕竟,中国经济急需找寻刺激与提振社会信心的兴奋点,最大化地释放来之不易的改革红利。


  通过全面理性地认识当下悲观主义的内在逻辑,以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深刻地把握中国经济的运行现实和发展态势,便能凝聚共识,对中国经济悲观论形成强有力的反击,最终坚定全国上下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信心。(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