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元春: 2030年中国有望迈入高收入国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刘元春: 2030年中国有望迈入高收入国家

发布时间:2017-10-19 作者: 刘元春 

十九大开幕会上的报告则对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作出了进一步阐释,提出分“两步走”,第一步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要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规律细化“两个一百年”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指标,使既定战略更具时代性、可操作性。

  刘元春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理事。本文刊于10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当习近平说到上面这句话时,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报告作出重要战略安排,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如何解读这份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民族复兴总纲领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十九大开幕会的报告?

  刘元春:这份报告是引领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中国梦的总纲领,会引领指导未来几十年。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这个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给出了系列具体安排。

  《21世纪》: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个新时代有什么特点?

  刘元春: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作出了全面阐述。

  第一,我们依然处于战略机遇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第二,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属性没有出现根本变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任务和国际环境,需要有新的思想来指导,未来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开展工作。

  《21世纪》: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未来政策会有哪些变化,以应对社会主要的矛盾的变化?

  刘元春:经济发展要从粗放式转变到质量和效益优先的发展模式上来。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需求出发,补足短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030年 有望迈入高收入国家

  《21世纪》: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后续还要开启新的征程,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相比之前有何变化?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安排?

  刘元春:十九大报告在过去“两个一百年”(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基础上,对任务进行了分解。

  从现在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列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包括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等。

  十九大开幕会上的报告则对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作出了进一步阐释,提出分“两步走”,第一步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要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规律细化“两个一百年”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指标,使既定战略更具时代性、可操作性。

  报告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给出了描述,但报告未设定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将由未来经济规划跟进,比如研发投入水平、新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总量比例、人民收入水平等。

  《21世纪》:历史上很多中等收入国家未能转身为高收入国家,中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迈入现代化国家行列?

  刘元春:问题不大,对未来要充满信心。报告指出到第二个一百年时,中国要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行列,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很大的鼓舞。

  中国有接近14亿人口,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8260美元,这个基础很好。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问题,我们已经注意到,报告给出了全面的改革方案。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即人均收入超过1.2万美元才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需要在2016年8260美元的基础上大幅增长,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可能在2030年。

  《21世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如何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提高?

  刘元春:我们一直想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现在低收入阶层的人相对要多。

  增加中等收入群体,需要使大量低收入阶层迈入中等收入阶层,这需要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使得大量农村低收入群体通过城市化进程,享受到城市化、工业化的红利。再者,要采取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对高收入群体进行限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扶持。还要对各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进行统筹,使更多中产阶级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社会福利,还要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加大人力资源投入等。

  财税、国企、行政体制改革有望突破

  《21世纪》:报告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了系列部署,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战略,这会带来什么影响?

  刘元春:未来中国会进入改革深化期、转型攻关期、新动能全面发展期,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的内涵就是更注重质量和效益,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创新等工作。

  《21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列出了系列改革目标,包括“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等,这些目标如何实现?

  刘元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指未来要有大量世界型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特别是央企,规模很大,更多靠行政性、自然垄断做大,创新能力、竞争力等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一定距离。

  要素价格改革方面,包括土地、人力等要素都有待加快市场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改革已经作出部署,比如土地确权,使得土地能更好流转、保障农民利益等。而人力方面,由于我国社保体系建设仍不足、城乡间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等,导致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外资、民营、国企、行政事业单位等适用不同的收入、福利标准,成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最大障碍;要真正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如果没有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场,人的创造力也难以发挥。

  抓住改革窗口期

  《21世纪》:十八大以来,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未来还要继续深化改革。如何确保改革的落地?

  刘元春: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时间为进一步攻坚克难建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改革赢得了宏观经济的空间,各界对于一些关键领域、基础性改革形成了共识,部分改革已经找到问题导向的突破口,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未来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方面,还要有很多创新性的思路,要有刮骨疗伤的勇气,一些基础关键领域改革需要全面破局。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未来改革的重点,像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行政体制改革都值得期待。

  《21世纪》:你刚提到十八大以来五年,为改革提供了宏观空间。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有向好趋势,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如何?

  刘元春:目前各方面数据不错,表明我们的宏观定位、改革等是正确的,但对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前经济出现企稳,但难以出现快速反弹;一些结构性改革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面临反复的压力;风险有所缓和,但是警报远远没有解除,因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

  我们要利用现在宏观面企稳态势和中国经济比较好的韧性,全面落实各种改革方案。向好的宏观形势提供一个良好的窗口期,改革要把握这个时间窗口。(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