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8 作者: 万喆
无须讳言,当前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一些地区和领域,一些民营企业经营确曾遇到困难,有的企业家表现出不少焦虑。应该看到,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既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带来的转型升级压力,还有一些政策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或政策执行方式过于简单片面等因素。
作者万喆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28日新浪网,原刊于《财经国家周刊》。
一年一度,举国再次进入“两会时间”。今年经济领域有一类特别的话题备受关注,那就是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过去的一年,为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高决策层专门召开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也恰是这一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外部挑战。
宏观经济实际面临的境况如何?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否乐观?政策执行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春江水暖鸭先知,民营企业家们作为这个社会中最有活力、最富创新精神的群体,对上述问题无疑更为敏感。
无须讳言,当前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一些地区和领域,一些民营企业经营确曾遇到困难,有的企业家表现出不少焦虑。应该看到,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既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带来的转型升级压力,还有一些政策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或政策执行方式过于简单片面等因素。
如今,迷雾拨开,方针已定,关键在于将中央精神贯彻到位,将一系列致力于民营企业“轻装前进”的务实举措落到实处。在政策执行落实的过程中,尤要防止出现“过渡执行”和“过度执行”两种偏差。
所谓“过渡执行”,可以理解为缺乏担当,以不出错、明哲保身为圭臬,不愿意动脑、动手解决问题。表现在改革的具体事务上,大的方针和方向都很明确,但是在细节推进上不易落地,以至于出现一些审批机制层层推诿,部分程序建设比较迟缓,导致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群体对一些改革举措缺乏获得感。
所谓“过度执行”,则缘于调查研究和学习不足,没有细致考虑如何分解宏观政策任务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形成政策支撑框架,并积极回应市场的反映和反馈。其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简单粗放、一刀切,容易引起行业或市场震动,超出了市场主体的承受能力,甚至可能将防范化解风险演变为处置风险的风险。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因此,如何让民企“定心丸”更有效,还是应该回到本源,深刻理解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服务于市场,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市场主体在政府保障下充分竞争,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完成资源高效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干部的担当精神、系统性分析和科学施策,是各项改革成功的精神共性和细节关键。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如何保护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如何破除“过度留痕工作”的低效性等,对于经济、金融领域一些简单粗放的行政举措也进行了纠偏。
相关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推进。一方面,立法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法治的制度体系和实施依据,确保改革进程有法治来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各级干部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立足服务导向,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对外、对内的改革再出发。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进程,改革往往是以开放为基础、为目标、为先导的。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对内的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人的解放和市场解放,也是同等重要的成功因素。对外开放让中国与世界相互拥抱;对内开放充分释放内生活力和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会更加坚定而从容。(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