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宏观研究部主任、首席研究员,本文刊于7月19日《北京日报》。
近日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需求结构升级,但供给体系没跟上,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导致实体经济循环不畅。为此,要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金融起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现实中,金融自身也构成一个资金渠道相互联通的体系,存在着“体内循环”的可能性。因而如何抑制金融中存在的“脱实向虚”倾向也就成了长期课题。具体来看,当前经济与金融之间存在四个比较明显的循环关系:金融与发展的循环、金融与消费的循环、金融的国内外循环以及金融的内部循环。
金融与发展的循环主要表现为投资与融资,也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最直接的体现。只有缩短资金链,才能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需求、抑制投机。因此,需要建立起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样才能提供有效直接融资平台。对于间接融资,也要改善其结构,让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绿色金融等新业态形成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融资成本。
金融与消费的循环当中,互联网金融是快速发展的现象。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的高速增长,不仅带动了消费信贷快速普及,还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直接参与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从监管高度明确了承担金融职责的是金融机构,而非互联网公司。
金融的国内外循环是开放型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币纳入SDR篮子后,已成为国际货币。因此,金融的国内外循环当前主要方面是人民币“走出去”,为此,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并且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创新。
金融的内部循环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关键是要防止其“闭路循环”。金融市场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大类市场构成,又可细分为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基金市场等多个具体市场。资金能够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流动,才能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必须以金融体系之外的实体经济为根本,坚持“从内到外”的循环,防止“从内到内”。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日前发布,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不但稳定保持中高速增长,并且结构也在快速优化。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服务业、消费和高科技产业,上半年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可以说,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源。而这种高质量增长方式,离不开金融支撑的深化,例如电子商务背后的金融价值链、高技术产业背后的投资价值链。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循环关系也在演进升级,只有让金融供给跟上经济发展需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