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2 作者: 刘英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截至目前,全球105个国家确诊病例超过11万例,美股带领全球股市连续下挫,甚至股市和期货双双熔断,创熔断机制设立33年以来首次纪录。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超出SARS,史上最长的春节长假,停产、停工、停运,也确实抑制了供给、消费和经济运行。
作者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11日FT中文网。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截至目前,全球105个国家确诊病例超过11万例,美股带领全球股市连续下挫,甚至股市和期货双双熔断,创熔断机制设立33年以来首次纪录。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超出SARS,史上最长的春节长假,停产、停工、停运,也确实抑制了供给、消费和经济运行。
面对新冠疫情,国内外涌现出不少悲观论调,诸如金融危机论、通货膨胀失控论、社会消费崩溃论、经济增速滑坡论、中美脱钩加速论、中小企业破产论、全球产业逃华论、供应链断裂论、外贸投资停摆论、全球制造衰退论等不一而足。但通过深入分析数据,却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一是金融危机论。半个月来美股带领全球股市连续下挫,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仍不能阻止,3月9日黑色星期一美股大跌超过2000点,国际油价连续两天暴跌超过30%,跌到30美元每桶的水平。这固然有供给侧OPEC与俄罗斯不能达成减产协定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经济下滑,需求锐减,外加疫情引发金融危机风险。避险产品黄金震荡上行,COMEX黄金期货上涨至近十年来新高。而美债收益率全线下降至1%以内。
诺奖得主希勒认为美股高估了40%,国际金融协会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或接近1%,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同时还将美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1.3%。这也符合美国白宫自己的预测。
新冠疫情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海外疫情增长迅猛,100例以上的国家达到21个。截至3月9日,意大利确诊病例10149例,伊朗8042例,韩国7513例,法国1784例,西班牙1695例、德国1524例,美国985例,加上“钻石公主号”,日本上千例。新冠疫情在中国内外已发生显著分化,经过一个月的严格控制,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湖北外有很多省市最近几天连续零增长,发生疫情的省市也多为输入型案例。但与此同时,疫情在有些国家的发展出现失控的趋势。WHO总干事谭德塞日前认为新冠大流行威胁非常确切,全球股市如惊弓之鸟,全球各国股市纷纷出现暴跌,巴西和加拿大等国股市创下二三十年来新低。
在全球股市一片哀鸣中,中国股市的表现相对抗跌。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率先走出疫情,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再提速,发展直接融资空间非常大,新基建等经济刺激举措已经大量推出,在疫情控制后,中国经济将迎接新的春天。
中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外部风险冲击。中国经过多年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上今年开始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大量的金融机构、大量的资金都在向中国涌入,在美国等国疫情不明的情况下,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风港。尽管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债务率已经相对较高,今年前两个月又因疫情影响进一步高企,但从财政到金融,从地方到中央,支持政策频出,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的债务率都可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中国政府的债务率不仅可控,其赤字率还有提高的空间。为刺激经济中国可以适当提高赤字率,可以释放5000亿以上资金,此外,通过地方专项债和国债,也可以增加基建投资来帮助度过疫情。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政府债务率并不高,地方政府债务率也不到77%。但大疫当前政府还要坚持紧平衡,既要加大财政支出来支持战疫,也要减税降费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同时防控债务风险。
中国政府近年2.8%的赤字率在国际上处于低位,为了战胜疫情,可以将赤字率提高到3%或更高。而在全力战疫情的过程中,积极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一是适当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二是增发国债,支持新基建,三是发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四是不妨设三个月个人疫情专项扣除项,共同战胜疫情。企业方面,通过近年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少企业杠杆率不断下降,近期各地通过财政支持企业减免缓社保,支持企业轻装上阵。同时财政金融主管部门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的融资,也有助于企业抵御债务风险。
二是通货膨胀失控论。受到疫情和春节叠加影响,今年1月份中国CPI上涨5.4%,创8年来新高。有不少人担心疫情会让物价飞涨,导致通货膨胀失控。深入分析1月份物价上涨的结构当中,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分别上涨了20.6%和1.6%,这显示物价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食品价格的走高,而食品当中又主要以猪肉和鲜菜的价格上涨为主,其中猪肉上涨116%,鲜菜上涨17%,其他肉类上涨10-20%不等。而非食品中因美伊冲突导致的石油价格攀升也是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以坊间拿掉猪肉就只剩通缩的说法,1月份拿掉食品和能源,物价只增长1.5%,较上月仅上涨0.1个百分点。考虑到进入2月份后,春节已过,肉类消费会骤减,供求改变价格回落,而2月份能源价格也已经从高位回落20%,进入3月后更是相较一月份高点下降了50%。两个拉动物价上涨的主因——食品和能源都在消减,同时经济不火通胀不起,始终在低位徘徊的PPI传导至CPI也有助于抑制通胀,物价高企已然失去动能。通胀水平失控的担忧显然不会成真。
同时,为疫情提供市场流动性支持,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宽松,也并不具备推高通胀的逻辑链条。日前央行也明确表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个基调并没有改变。针对短期疫情,相信央行也不会采取大水漫灌的手法,而是精准滴灌,因此绝不会因货币多发而引发通膨。
三是社会消费崩溃论。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主力,其拉动经济的作用排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之首,有人担心新冠疫情会让社会消费失序。新冠疫情导致春节期间餐馆关门,电影院大门紧闭,自我隔离抑制了出行和消费。由于疫情,宜家家居关闭了在中国的33家门店。受疫情影响,不少国家暂时变更了对中国免签,138个国家对来自中国的人和物品加强检查,少数国家甚至禁止来自中国的旅客入境,不少国内外航空公司取消或减少与中国之间的航班,这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统计,春节以来中国航空公司旅客运输累计1021万人次,同比下降70%。航运业、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等消费骤降,有人担心社会消费将面临崩溃。然而受压抑的消费一旦疫情过后将会出现爆发式反弹,毕竟6亿中等收入以上消费需求就在那里,不是新冠疫情能够消减。
而实际上,消费需求并不会因疫情而消失,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很多人现在买菜都在网购,线下消费线上化,学生学习也被搬到网上,线下培训线上化,更不要说网络游戏娱乐不停歇,网上消费的加速将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伴随疫情的缓解和消灭,线下消费也会逐步恢复。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中国是世界最大旅游客源国,每年的出境游人数和入境游人数达1.5亿人次左右,这些旅游需求并不会由于疫情而消失,只是有所延后,可以预见的是,在疫情结束后旅游、餐饮、娱乐等的消费会出现爆炸性恢复。尽管有些春节消费无法弥补,但需求不会消失,消费这架马车只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为后面更快奔跑积蓄力量。
四是经济增速骤降论。2月份PMI下滑到有数据以来的历史低位,其中制造业PMI指数下滑到35.7%,非制造业PMI下滑到29.6%。有人认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会让中国经济增速断崖式下降,经济增长面临失速危险。德意志银行认为疫情拉低一季度中国经济1.6个百分点至4.6%,全球经济也将下滑0.5个百分点。除了抑制消费之外,新冠疫情拉低经济增速还体现在推迟投资和影响出口方面。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侧三驾马车,2019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贡献了58%、31%和11%。世界卫生组织(WHO)把新冠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不少国家限制来自中国的人员,并可能进一步加强对来自中国的产品的检验、检疫,加上停产停工等的影响,投资和出口均踩了刹车,拉低了疫情期间的经济增速。
对照SARS时期,疫情也抑制了二季度出口。2003年二季度GDP增速收窄两个百分点,而全年依然保持10%的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保持30%以上增速。但今非昔比,2003年中国GDP总量12.7万亿、人均不足万元,并刚刚加入WTO,“入世”红利、人口红利都在释放。与那时相比,中国经济总量已达百万亿元、人均超7万元,无论是个人、企业的经济实力,还是政府逆周期调节的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有战胜SARS的成功经验,又有远强于当时的软件实力和硬件基础,而且动手更早、力度更大,抑制经济下行的力量更强。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预计对全年经济增速的影响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
五是中美脱钩加速论。美国智库Milken Institute的分析师认为,新冠疫情将比贸易战更能加速美中之间的“脱钩”。尽管1月15日中美签署贸易协定,两国领导人也通话承诺按计划履行,但随着疫情的持续,中美加速脱钩论也随之而起。美国商务部长罗斯说,中国疫情有助于美在华投资企业回归,这有助于美国制造业的振兴。还有更为冷酷的美国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说,就算是新冠疫情重创中国经济,美国也不会取消对中国加征的关税。
但这种脱钩的做法和想法恐怕只是一厢情愿。中美贸易摩擦两年来,在华美资企业不减反增,超过6.8万家美资企业在华年销售6000亿美元。跨国公司选择在华建厂,不只是成本问题,也不是一个病毒能赶得走的,这些选择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需求所决定的。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九成的苹果产品在华生产。而这些供应商和上游供应厂家中,搬回一两个企业可能,但把整个产业链搬回去显然不可能。
客观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并未停止,科技战依然持续并未减缓,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在2月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呼吁大家不要采购华为5G设备。与此同时,美商务部2月再延长对华为的临时许可45 天,这也是自华为去年 5月被列入“实体清单”以来,美国第四次延长临时许可。这些貌似矛盾的事实显示,虽然摩擦无法停止,但同时中美产业链的紧密挂钩也让中美根本无法脱钩。今年适逢美国总统大选年,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敌人”,拿中国说事、制造贸易摩擦、把国内问题推给中国,这都是拉票的手段,但与中国彻底脱钩对美国的利益并没有好处,在中美贸易摩擦的2018年,中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额达7500亿美元,不减反增就是证明。
当今全球产业链环环相扣,无法切割,中美贸易额和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达30-40%,让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脱钩,可能双方都找不到最大贸易伙伴,这无疑是自杀行为、损人不利己。截至目前,美国企业界为中国战疫捐助不少医疗防护物资。中国也对美国伸出援手,伴随美国国内疫情上升,美国将从中国进口的口罩等商品关税下降为零。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停止,但双方并不会走向脱钩。尤其在大疫面前,加强中美各领域合作,有利于共同战胜疫情,有利于推动各国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供应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双方间的经贸合作既是互利共赢也必将是大势所趋。
六是全球企业逃华论。有人担心疫情会加速企业逃离中国。受劳动力、环保成本上涨影响,近年有一些企业搬离中国转向东南亚等国,但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全球产业发展始终遵循雁阵模式,就是不断从欧美到日韩再到东南亚的转变过程,在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中,为规避中美相互加征关税的不利影响,也确实有企业从大陆搬到东南亚和非洲。但要说新冠疫情会导致大量企业加速逃离中国,这恐怕只是夸大其词。
首先,企业的转移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运行良好的跨国公司不会因短期疫情就将企业迁出中国(当然那些原本就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企业除外)。其次,产业的发展需要上下游几百个厂家的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才能发展,而中国是全球仅有的产业门类齐全的国家之一。再者,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最大消费市场,没有企业愿意放弃中国这个市场。中国2019年销售了2500万辆汽车,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汽车市场,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要在上海投资500亿生产电动汽车,而特斯拉股票的亮丽表现也证明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市场前景的看好。今年中国将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有哪个跨国公司会因为疫情的短暂冲击而放弃拥有6亿中等收入以上群体的巨大市场,逃离中国呢?跨国公司会在全球布局,但没有多少企业真的愿意离开中国市场。
七是中小企业破产论。新冠疫情之下,有人担心疫情成为压死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特别是旅游、餐饮、酒店等服务业中小企业。有调查报告指出,中小企业能撑过3个月的不超过15%。可喜的是,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一个月之内就控制住了疫情,而且从地方到中央都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减免税费,专门发放支农支小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息,专门用于支农支小,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水平。
不仅如此,为帮助中小企业抵御新冠疫情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文件中几乎都有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从税收、社保、房租减免到资金的支持,为企业减税降费减负担,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努力降低疫情的影响,支持中小企业迅速恢复活力,包括不盲目抽贷、断贷和压贷,以及成立中小企业纾困基金等。
疫情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后,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机遇新模式。大家把买菜都搬到网上之后,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的必修课。丘吉尔在二战紧张时刻的炉边夜话中指出,我们不能辜负任何一场危机。危机也正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相信疫情期间企业都在加强培训、加强主业聚焦、加强数字化转型、抓紧数字经济发展空前机遇。而疫情同时也促进了网上消费、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娱乐、在线视频等的发展,数字化生存成为企业必备的游泳技能,这也给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思路,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迈过疫情这道坎的中小企业也会更茁壮地成长。
企业数字化转型机遇空前,国家鼓励5G、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的建设,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全国近30个省市的新基建投资规模数十万亿,今年也会有大量的投资,中国数字经济会获得大规模发展。
八是供应链断裂论。中国是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每年汽车产销超过2500万辆,武汉制造业有一半涉及汽车制造业。由于中国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疫情初起时封城、封路、停产、停工也波及各国。韩国现代汽车2月4日宣布,由于疫情爆发导致零部件供应中断,该公司将暂停其在最大制造基地韩国的生产,成为全球首个因疫情冲击供应链而暂停中国之外生产的大型汽车制造商,受到影响的还有日本汽车厂。除了汽车外,中国还是多种关键原料药的生产者,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其生产仿制药出口国,其生产仿制药所需要的原材料有70%左右依赖从中国进口,疫情也带来全球药企库存告急。苹果在全球的800家供应链企业中,有290家在华,占比超过36%。有人因此担心如果新冠疫情持续数月,会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强烈冲击,导致供应链断裂。
全球产业链上中下游密切关联,供应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中国疫情爆发也波及到全球供应链。WHO将新冠疫情列为PHEIC后,100多个国家对来自中国的人员和物品加强检查,包括关闭边境、暂停免签、加强检验检疫等,这确实对全球贸易投资产生影响。但全球供应链本身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短期意外并不会对其产生实质影响,新冠疫情持续时间将决定此次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程度
事实上,作为全球生产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相对稳固,不会因为短期冲击而断裂。正如实体经济的血脉,血管的旁枝可以生长,但是主动脉主干道从来都不会轻易改变,一个月一个季度的替代可以有,但一两个月的影响还难以撼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位,全球供应链也不会造成实质改变。因此,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将是短期的,全球供应链不会因新冠疫情而断裂。
九是外贸外资停摆论。尽管前两个月中国出现了42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但这是春节长假季节性因素叠加新冠疫情影响所致,而这也并非首次。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是13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进口贸易第二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吸引外资第二大国,中国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招商引资、对外投资都在全球举足轻重。新冠疫情会导致一些贸易受到影响,投资延迟,但不会令外贸外资停摆。
从历史国际比较看,的确疫情会带来进出口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中国不仅有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而且从地方到各部委政策频出,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讲,中国经济是大海不是小池塘。从进出口检测数据来看,进出口正逐月回升,而企业正全面复工复产,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多措并举稳外贸外资。
今年又是中国实施《外商投资法》的第一年,空前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这对于外资无疑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新冠疫情或许会暂时影响外资金融机构来华速度,但绝不会扭转他们投资中国的势头。对外投资可能放缓,但外商投资绝不会减少。新冠疫情只是暂时,贸易投资是长久之道,疫情对外贸外资的影响终归是短期的,无论是外商投资还是对外贸易都不会因此停摆。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外贸企业抓紧复工复产,促进外贸稳增长。特别是针对性地解决中小微企业进出口中的问题。
十是全球制造衰退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比25%,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制造业面临衰退。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汽车制造业。此次疫情源头武汉正是汽车生产重镇,汽车业占到武汉制造业的一半。北京奔驰的一份文件也显示,其在天津的19家汽车厂如果不能尽快复工,将面临每天4亿元的损失。在中国出口的商品当中,有近60%是机电产品,规模达10万亿元。同时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出口产品包括大量中间品,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企业停产停工停运,如未能在库存消耗完之前恢复出口,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影响。但在春节过后,中央已经开始关注企业复工问题,除湖北外的企业正在逐步复工复产,80%以上的国企已经复工,随着生产的逐步恢复正常,疫情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也将逐步消除,疫情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将极为有限,不会造成全球制造衰退。当然现在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维护贸易链条,保证全球制造业少受影响。
从能源消费和进出口来看,中国年进口石油2亿多吨。受到疫情影响,国际能源署(IEA)预计今年石油需求将每天增加82.5万桶,比最初预计的每天新增120万桶,降低了31.25%。近日国际油价暴跌超过30%,WTI和Brent双双跌到每桶30多美元的水平。油价走低有利于下游工业发展,有利于抑制通胀水平。
中国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战疫。全力战疫的同时,中国及时采取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在内的强有力逆周期调节措施,来对冲和消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在保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施策,推进企业分批分期复工复产,防疫情、抓经济,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相比2003年,中国人的卫生条件和卫生水平都不可同日而语,14亿人口每个人都严加防护,成千上万的医生全力以赴全力战疫,再强大的新冠疫情也将很快缴械投降。
全球需合力应对新冠疫情。正是由于新冠疫情威胁全球人民的健康,全球已经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疫情,美国企业捐赠物资超过3.8亿元,日本向中国捐赠口罩防护服和医疗设备,并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裳,与子同衣”等诗词为中国加油,韩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也纷纷向中国伸出援手。中美等世界各国都在抓紧研究对策,研制出20多种防控病毒的疫苗。新冠疫情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威胁,各国正加强合作,在疫情面前,全球真正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加大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增长。美联储降息给中国降息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空间。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和精准滴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中国正在加大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对受疫情影响的地区、产业、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央行迅速释放1.7万亿流动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财政部也安排上千亿财政资金支持,还有减税降费,减免缓企业社保和公积金,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对受疫情影响和急需的企业贷款进行贴息。赤字率和国债还有很多空间。截至2月3日,全国27个省市就出台了137份文件,支持地方经济增长。3月以来,全国近30个省市出台了数十万亿的新基建投资项目,而加上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不能小觑,很多地方投资已经开始加速。由此,疫情影响只是暂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可能会有所调整,增长的速度会前低后高,但是前进的力量和趋势没有变。
全球合力应对经济下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拿出500亿美元无息低息贷款来支持战疫,世界银行拿出了150亿贷款。IMF总裁2月3就表示“我们对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充满信心”。世界银行行长也表示,世界银行时刻准备支持中国政府遏制病毒扩散的努力,准备与中国开展合作,进一步强化中国应对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韧性;在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时刻,世界银行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无论是纵向与SARS期间进行比较,还是横向与美国、巴西等国发生疫情时进行国际比较,都会发现,不管疫情有多严重,都只是暂时的,无论对经济的影响有多深,都将很快过去,而且跌得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烈。不管遭遇怎样的倒春寒,春天的花必然要开,春天的脚步谁也拦不住。(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