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贾晋京:看中国经济不必纠结数字,更重要的是结构和全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贾晋京:看中国经济不必纠结数字,更重要的是结构和全景

发布时间:2020-01-19 作者: 贾晋京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更好地剖析当下的经济形势,围绕着保“6”、“中美贸易争端”、“深化改革”等2019年的热门话题,观察者网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贾晋京。

受访者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本文刊于1月18日观察者网。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了更好地剖析当下的经济形势,围绕着保“6”、“中美贸易争端”、“深化改革”等2019年的热门话题,观察者网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贾晋京。


观察者网:关于当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与经济增速,许多学者此前都对2020年中国经济是否应该保“6”展开了分析。而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您的观察中,如果说一定要对经济增速进行保“6”的话,相应的配套政策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经济增速破“6”的话,又是否会对基层民生带来负面影响?


贾晋京:在我看来,关于保“6”的讨论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意义不大。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速,我的看法和常见的看法不太一样。


首先,我们在衡量经济增速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看到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增长速度不同。国家统计局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时候都会附一张表,详细列举不同行业的增速是多少。如果我们看一下这些分项统计的话,就会发现现在的经济形势如果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等方式去概括的话,就过于简略了。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的统计体系不能够很好地反映经济真正的面貌,特别是全貌。


我们应该从分项统计中看到,经济中新动能的部分增速很快,甚至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速。而下行比较快的往往是一些传统动能,尤其是带有比较明显的重污染特征的行业。这些行业的低增长甚至零增长、负增长与政策导向有关。如果我们把中国这种新动能在快速增长,而传统动能在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联系起来看的话,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副画面:经济并不是在下行,而是在转型。许多经济活动转移到了新的经济空间当中去了。与此同时,传统的统计体系很难综合地描绘出这样一种经济活动出现大规模空间转移的图景。


什么叫经济转移到了新的空间当中?比方说现在电子商务这一块增长是很快的,而很多线下的实体店却是关门的。两者是同时存在的。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实际上是消费者在通过网购追求打折的效果。而对于电子商务的经营者来说,由于节省了大量实体店所面临的成本,所以一定是可以让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到手价变得更便宜的。如果我们假定商家卖出了同样多数量的产品,那么反应到统计里边,销售总价是在下降的。尽管,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消费者福利是增加的。


再考虑一下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我们会发现中国现在人口年龄结构的中位数大约是39岁。这也就意味着当下的消费主力人群和劳动主力人群基本上是80后、90后。这两代人可以说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劳动活动转移到互联网空间中就成了一种必然而显著的趋势。随着80后、90后的崛起,这种效果更加快速地凸显出来。与此同时,相对于父辈而言,80后、90后可能不太愿意从事传统类型、传统行业的生产劳动。这一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现在有一点很重要的体会是,并没有因为所谓的经济增速下行,造成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显著福利损失。也就是说,宏观和微观不完全能够对得上。再比如在当下流行的数字消费浪潮中,人们接触各类信息是以手机作为媒介的。相应地,传统的媒体行业就在遭受损失。但是作为受众来讲,大家好像并没有因为传统媒体行业的下行而遭受福利损失。而这种新旧转换的情况在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所以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观察者网:所以,在您的观察中,目前的问题不是经济不行了,而是统计不适应了。


贾晋京:是这么一个情况。现在的经济统计基于SNA体系,它实际上是根据工业经济时代的需求开发出来的一套统计体系。它主要统计的是两块数字:具体的有形的商品以及规范化的服务所产生的价格。还是拿电子商务来举例,反应到统计里,比方说快递的业务量,这个是能统计出来的,但网上销售给消费者带来多少福利增加就无法统计。再比如网上阅读,没法按传统的媒体销售金额算,新经济中是按流量算,但流量怎么折合成阅读的价格?目前没办法统计。


SNA体系下得出的数字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它告诉我们的是工业经济环境当中可比价格方面的表现。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假如工业经济自身的环境发生了巨变,我们又该如何衡量?如何进一步完善统计体系,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9年年底,中国高铁网运营里程超过了3.5万公里,中国整个地理空间上的连接更加紧密了。同时,像移动互联网这样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发达,并且朝向下一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迈进。那么随着结构改变,要素流动在空间上面更加快速,并且分布趋于合理。这个趋势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比方说一个大学毕业生,他在京、沪、穗这类一线城市就业,跟他在中西部城市就业的工作内容可能是差不多的,但不同区域却会造成消费上的巨大区别。毕竟中西部不管是房价还是物价,都要比东部便宜很多。就此而言,他如果选择去中西部就业的话,实际上基本福利方面不会有大的损失,但是生活成本上要低很多。


由这个例子出发,对于他个人而言并没有损失,但是从全国的宏观统计指标来讲,相较于这个个体在高消费的一线城市就业,统计出来的这个人带来的经济增长量肯定是降低的。


观察者网:所以,我们在看经济增速的时候,纠结数字意义不大,更重要的还是看结构和全景。


贾晋京:是的。


观察者网: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我国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5G、芯片、油气勘探等)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在不断提高的,且近几个季度成绩亮眼。另外,随着“减税降费”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能把这一块开支投入到研发上。从政策层面来说,您觉得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经济潜能的释放?


贾晋京:之前,我有一篇文章讲到为什么当今世界的新动能非中国莫属。考量这个问题,我认为重点还是要看经济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当前这个时代的经济核心动力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前进动力的发展序列第一步是标准化。第二步是批量化或者说规模化,第三步叫做系统化,第四步叫做数字化,第五步叫做智能化。


现在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就是说传统的动能应该是朝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所以,绝不是说给传统动能更多的扶持、更多的资金,就能解决它们的发展困境。传统动能转型升级,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当新动能的本质特征已经体现为数字化和智能化,它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所以,我认为政策也应该体现这个特征,朝这个方向做。


观察者网:中美贸易争端可以说是贯穿今年一整年的热点话题。目前,中美双方已经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您看来,中美双方达成相关协议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程度的利好?又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贾晋京:从全球范围来讲,大的经济形势是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1年了,但是全球经济并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状态。西方国家主要还是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抬高资产价格,形成消费购买力,进而制造GDP数字的增长。可以说,西方没有真正的动能转向,而实际造成了负利率的局面。以发展5G为例,美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4G的基站数可能只有中国的1/40,而4G使用的体验比中国差了很多。运营商连4G的成本都没有收回来,他们根本就没有动力去发展5G。换句话说,像这种依赖货币注水的政策来形成字上面的GDP增长,背后暴露出的问题是西方国家的市场已经饱和了,也不能够给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带来新的动能、新的增长空间。


中美贸易争端的出发点是美国认为中国在双边贸易中占了便宜,这是个伪命题,也就是说这个出发点是不存在的。而唯一存在的事情是美国的政策损害了全球价值链。所以如果要是美国的政策继续损害全球价值链的话,这也就意味着全球经济将长期面临新动能的建设性力量和旧动能的破坏性力量的拉扯。所以,中美目前达成的和解姿态绝不意味着以后新动能的发展没有破坏性的力量。现在依赖传统的货币政策维持表面经济数字增长的局面是很难打破的。如何破局,就要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新动能这一块上的表现。


观察者网:这次的协议囊括了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粮食和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等方面的内容。您怎样解读中美当下签署的这份协议?


贾晋京:从宏观层面来说,当今世界博弈激烈,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美达成协议这件事释放出了一种确定性,至少确定了中美双方不是一种全面博弈的状态,而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只有美元和人民币是在涨的,其他货币兑换比价相对美元和人民币而言都是在跌的。


就微观层面而言,协议中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中美围绕知识产权问题达成协议,意味着美国对等承认了中国是世界上知识产权的主要创造者。毕竟,客观来说,中国本就是世界上主要的创新贡献者之一。而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由信息产业和知识引领的,中美就此达成协议,实际上是确定了下一步的规则基础。


观察者网:协议中还提到了汇率的问题。而就在1月13日,美国财政部发表声明,将中国移出汇率操纵国名单。您觉得美国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


贾晋京:人民币汇率本就有一套完善的市场性定价机制。当初美国财政部将中国认定成汇率操纵国,是一种极限施压的政治手段。现在,美国把中国从汇率操纵国的名单中去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它和中美经贸协定谈判可能有些许关系。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美元正面对一个重大的形势变化。现在,美国和伊朗发生摩擦,与此同时,美国还在制裁俄欧间的天然气项目,这样一些事情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欧元的稳定。也就是说美元与欧元之间存在博弈关系。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英国脱欧的影响。伦敦是欧美之间的美元流通枢纽。如果英国真的脱欧,那么欧美之间的美元流通枢纽也就脱欧了。下一步在欧元区可能就会发生欧元和美元之间的博弈。在这种大趋势下,美元当然不希望再应付一个和人民币的战场。所以,美国会试图在汇率方面对中国做出一些让步。


观察者网:2019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全文发布。《意见》提出多项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的改革发展。其中提到支持民营企业进入电力、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您觉得,《意见》提出这些措施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贾晋京:目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现行规则之下都是平等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所以类似的指导意见必然会出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国家更加强调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放在这个背景下来看的话,我们说民企的发展实际上是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大形势的。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推行配合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这是必然的。


在过去,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市场准入和参与的标准,背后实际上是一种资产管理的思维,而不是规则本体的思维。过去,不管是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领域,抑或是电信这类运营领域都有这种思维方式,感觉这些资源都是国家的,民营企业不能进入。这有点像是“围起来以后收门票”的模式。还有另一种情况是,不设围墙,但是在整个领域中制定游戏规则。到了今天,实际上“国有”和“民营”这种身份区别已经消失了。上述这些领域的源头控制、资金管控仍在国家手中,但是问题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最重要的资源。现在最重要的资源是数据。因为我们刚才也讲了现在经济的核心动力是数字化和智能化。那么这个里面必须制定好规则,哪些数据是国家建立和国家垄断的,必须要把好关。


总的来说,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在特定领域,不再按照企业的身份设置门槛。至于民企进入这道门之后如何做得足够规范,这是另一个问题了。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允许民营企业更好地进入到一些领域,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就说天然气管网建设,它也属于能源领域。我们多年以前就允许民资背景的企业来参与建设了。所以,现在现实政策当中的出发点已经不再是“民企能不能做了”?这个是从制度和规则上早就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了。(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