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贾晋京: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背后的升级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贾晋京: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背后的升级故事

发布时间:2019-03-04 作者: 贾晋京 

世界经济史上,不少国家讲述过人口城镇化带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故事,但较少国家讲述过新动能带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故事。而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所讲述的,是占人类1/5人口的经济体,同时处在人口高速城镇化带来经济结构转型和新动能带来经济结构优化两个过程中,整个国家的面貌快速发展变化的大故事。处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中国经济,仍然交出了难能可贵的答卷。

作者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丝路瞭望》2019年第3期。


当前,中国经济需要面对增速下行压力,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


下行压力是近期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种宏观表现,这种表现的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但要看到,中国正处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进程中,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带来结构优化升级。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必然会经历“吐故纳新”、“优胜劣汰”的过程,即新动能取代旧动能,引起经济要素从一些传统增长方式中流出,转为向高质量增长方式聚集的过程。上述过程中,出现经济结构优化但宏观层面面临下行压力是正常的,关键要有对于整体态势和长期趋势的准确判断。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放在前进和变化过程中去看,才能看清中国经济运行的结构状况、周期趋势,以及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


一、6.6%增速背后的“吐故纳新”故事


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6%,低于上一年度的6.8%。分季度看,2018年四个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6.8%、6.7%、6.5%、6.4%。从第四季度来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3.5%、5.8%和7.6%,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下行压力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增速方面。第二产业在2018年下半年5.8%的增速,比上半年低了0.3个百分点,比上一年度同期低了0.1个百分点。可见,从宏观上看,中国经济存在增速放缓现象,而第二产业在增速低于整体增速的同时,存在连续放缓迹象,值得关注。


不过,如果从增量角度看,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中国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万亿元,比2017年的82.08万亿元增加了约7.95万亿元,之前两个年份的增加额分别为7.72万亿元、5.45万亿元。显然,中国经济规模每年的增加量并没有下降,增速下降属于基数变大带来的效应。


宏观数据是不同行业加总的结果,如果拿起“放大镜”看,不同行业增速各不相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3.5%,在中国经济中占比为7.19%;第二产业增长5.8%,占比40.65%;第三产业增长7.6%,占比52.16%。第三产业自2013年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来,份额一直呈扩大态势,增速强劲。这说明,随着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升级,大量人口向城市居民转型,带来巨大的第三产业需求。第三产业中体现消费升级趋势的动能表现突出: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0%。中国新经济的“代表”之一——网购继续大步向前,去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超过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达18.4%。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2%,不及经济整体增速。分门别类看,可以明显看出其中的优化升级趋势。按第二产业的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3%,制造业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9%。显然,原材料行业增速较低,其中也有政策主动取舍的因素;制造业仍位于合理区间;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直接相关的公用事业则处在高速增长中。



再把制造业细分来看: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7%、8.9%和8.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5、2.7和1.9个百分点。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铁路客车、微波终端机、新能源汽车、生物基化学纤维、智能电视、锂离子电池和集成电路分别增长183.0%、104.5%、40.1%、23.5%、18.7%、12.9%和9.7%。另一方面,平板玻璃、纺织、焦炭行业的增速则为2.1%、1.0%和0.8%。可以看到,“新动能强劲、旧动能出清”趋势非常显著。


从消费与投资情况看,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9.0%,比上一年度低了1.2个百分点,总额则比上一年增加约1.47万亿元;全年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5636亿元,比上年增长5.9%,连续四个月呈回升态势,相比上一年度,金额增加约3.5万亿元,增速则低了1.3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中国消费与投资的态势都是“增量企稳,但增速下滑”,在基数较大情况下,增量比增速所反映的经济意义更加直观。


结合国际市场,更易看清中国宏观经济的全景。2018年中国贸易总量首次超过3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增长7.1%,进口增长12.9%,“中国需求”明显呈上升势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对欧盟、美国和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7.9%、5.7%和11.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增长13.3%,高出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3.6个百分点。可见,中国进出口格局在全球贸易版图上正在实现结构优化。


宏观数据是不同行业加总的结果,总体增速可以看成“向前冲”与“拖后腿”的合力体现。三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使新动能得以培育、新经济得到发展,与此同时,过剩产能、过高杠杆和“僵尸企业”有序退出,使中国经济结构“重心”向新经济转移的趋势加强,传统动能在继续出清。在此背景下,总体增长仍保持中高速并处在合理区间来之不易,这说明,在两位数增长时代的主要动能已成为减速因素的情况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蓬勃发展,已能够为中国经济提供充足动能。


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背后的中国市场崛起故事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短期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但放在长期大势中看,中国经济的攀升势头没有减弱,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因素没有减少,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形势没有改变。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至今已超过十年。十年来,世界经济总的来说尚没有走出低增长、低需求、低通胀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并存的状况,这与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已不再作为全球增长主要动力源有关。发达国家总人口约十亿,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七分之一,却曾经长期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因此,在既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规则与制度、货币与商业渠道等“上层建筑”都是围绕“发达经济体是全球核心市场”形成的。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由于自身市场早已饱和,低需求状况无法改变,已难以为世界经济带来大量的新增需求。十年来,发达经济体持续依赖货币与财政刺激政策,结果却只得到注入了天量货币、推高了金融泡沫的效果,2018年更是出现债务加速膨胀、金融市场暴涨暴跌等危险状况,说明其“经济稳定依赖债务膨胀、债务膨胀压低增长潜力、低增长减弱经济稳定”的恶性循环仍在重复,并且正在成为长期态势。目前,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种经济“新常态”,即以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和主权债务攀升为代价,通过持续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维系数字上的增长,这种“新常态”既不可持续,同时也蕴藏着巨大风险。


如今,全球增长主要动力源已转移到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多年来,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08年的7%上升到2018年的约16%。到本世纪中叶前,中国仍将实现至少新增3亿城镇化人口的发展进程,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化迈进的步伐也将长期持续。从世界维度看,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全球价值链位置“东升西降”的格局变化仍将深入发展,以智能化、网络化、大数据化为技术创新与扩散主线的新产业革命,在中国最具备率先展开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从“接入”国际市场之网到开始“组网”的趋势将日趋显著,中国将在未来长期作为全球最大市场,为世界经济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中国有着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收入还在以快于GDP的速度不断增长,由此带来的消费增长潜力十分巨大。从长期大势来看,扩大消费的意义与潜力会更加清晰。“微笑曲线”理论把价值链划分为上中下游,研发与设计为上游、制造与组装为中游、销售与品牌为下游,越靠近上下游,则附加值越高,于是就形成了一条“两端高、中间低”的微笑形曲线。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居于低附加值区域,因此出现资金来源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格局。如今中国逐渐走出这一格局,对外贸顺差的依赖越来越低,国内消费带来的动力日益强劲。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和消费升级,直接扩大了中国市场,改变了全球价值链下游格局。消费又是研发与设计的动力来源,于是在国内消费的带动下,“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日渐崛起,中国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地图中正在呈现出“板块崛起”态势。过去,仅占全球人口不到1/7的发达经济体市场,曾是各国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如今,中国201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5.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商品市场。不但中国企业可以把国内作为最大目标市场,全球很多企业也将把中国市场作为最大目标市场,甚至通过中国市场来对接全球市场。中国消费者将享受到市场崛起带来的红利。


把握长期大势,研判当前形势,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正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形成。中国增长动能正在从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从工业主导型转向服务业主导型、从数量扩张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从资源消耗型转向绿色低碳型。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处在攻坚克难阶段的当前条件下,中国经济在较短期间内较好地实现了转变增长动力、走上新的发展轨道,为下一步长期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国家面貌变化背后的经济优化升级故事


中国曾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过“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角色,并因此出现过资金来源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格局,因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曾给中国造成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在此后,中国转向通过提振内需激发内生动力,以人口城镇化带动消费需求升级为主要动力的增长道路,2013年服务业首次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大来源之后,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已达59%。在需求侧动能的长期可持续性充分显现之后,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此局面下,中国从2016年起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来提升市场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


当今的中国,国家面貌已发生新的变化,背后是经济结构已走向创新驱动带来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新结构。


从人的因素看。曾经,从农村为中心向城市为中心、从中低端行业向中高端行业、从落后产品使用者向先进产品使用者的转型过程,是中国人生命轨迹的典型写照。但如今,59.58%的人口城镇化率说明,大部分中国人已完成了身份转型,大规模“进城”带来的高速增长可能不再有,但“城里人”的消费升级需求会带来强大的高质量发展动力。其中,高端行业贡献新增就业岗位数增速比传统行业普遍快10个百分点以上,与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相关大部分新产品首先在中国普及成为趋势的时候,我们可以认识到,“质”的发展正在取代“量”的扩展,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特征,中国人的生命轨迹也因此跟以往不同。


从“地”的因素看。无论城市群之间的关系,还是城市内部“点与点”的关系,都在因交通、物流和信息的发展变得不同。当前,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全面提升,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农村面貌都在快速优化升级。以往城市快速扩展带来的高速增长特征正在淡化,城市空间精细化管理带来的高质量发展特征日益凸显。


从动能因素看。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50.9%增加到2018年的58.5%,并在持续上升。在“市场需求→设计→制造→市场营销”的价值链中,谁拥有最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谁就拥有创新的源头。当前中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并在不断壮大,设计与制造能力也已超越模仿阶段实现自主创新为主,中国创新走向引领世界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产业发展已不再依赖数量型扩张,而是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中国可以做到通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并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走向制造强国。


世界经济史上,不少国家讲述过人口城镇化带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故事,但较少国家讲述过新动能带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故事。而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所讲述的,是占人类1/5人口的经济体,同时处在人口高速城镇化带来经济结构转型和新动能带来经济结构优化两个过程中,整个国家的面貌快速发展变化的大故事。处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中国经济,仍然交出了难能可贵的答卷。(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