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吴晓求:有生命力、竞争力的金融,一定是关注未来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吴晓求:有生命力、竞争力的金融,一定是关注未来的

发布时间:2020-12-03 作者: 吴晓求 

在日前召开的2020年亚布力论坛第二十届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金融学一级教授、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作了主题演讲。他在阐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特别强调了金融创新的价值,也强调了监管变革和进步的重要性。

作者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本文刊于12月1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微信公众号。


在日前召开的2020年亚布力论坛第二十届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金融学一级教授、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作了主题演讲。他在阐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特别强调了金融创新的价值,也强调了监管变革和进步的重要性。


以下为演讲全文:


对于当前的一些热点,如果我是一个经济学教授,我可以回避;如果我是一个金融从业者,也可以回避。但我作为一个金融学教授,如果回避就是逃避责任。我们要从基本良知出发,去评判一些金融的基本问题。


在当前的中国,尊重常识变得非常重要,尊重金融的规律和趋势非常重要。如果背离常识,背离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将严重阻碍中国金融的改革和发展,也会严重影响中国“到2035年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实现,因为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推动金融变革的重要力量


从金融学原理看,金融有六大功能:


第一,融资功能。


第二,风险配置。通过金融资源孵化高新技术、新产品,这个转变过程有巨大风险,金融要其中的承担风险,新技术才能变成新产业、新产品,也叫风险资本业态。


第三,财富管理功能,它要为社会提供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的资产池。


第四,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清算体系,推动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第五,激励机制。


第六,通过信息发布,引导资金、资本的合理流动。


在不同金融体系下,这些功能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相对落后的金融体系下,人们往往把资源配置中的债务融资看得非常重要,而且是把银行的债务融资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但现代金融体系显而易见,这些融资的功能顺序和结构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三种力量在推动金融功能和效率的变革。


第一种是改革的力量,主要基于脱媒的市场化,金融脱媒是一个基本趋势。所谓脱媒,就是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中,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出现了,有一些金融需求的实现是需要去中介化的,是要通过市场来完成的。脱媒的结果,就是金融市场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它会有利于资产多样性、业态多样性的出现,会更好地满足金融多样性的需求。


不要以为这个社会只有一种需求——融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科技企业对于风险资本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便捷、有效、安全的支付业态越来越迫切,这些都是他们所需要的。


所以,基于脱媒的市场发展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元素,我们要高度地认识到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不要让中国金融回归到单一业态的金融体系中,以为那种金融风险可控,实际不然。


传统的金融体系虽然业态单一,但是它的风险是纯量化的,没有流动起来。金融最大的特点是要让风险流动起来,才可以配置,金融才安全。一旦一种金融机制让风险纯量化之后,这个金融看似很美,实则问题很大。推动金融脱媒的原因就在于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金融创新的四个方面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以及功能的效力,金融业必须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中国金融就没有发展、没有未来。这里说的创新主要是四点:


第一,技术创新。中国金融之所以有今天,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在于技术对金融的重构和颠覆,它彻底改变了中国金融的业态,使得中国金融业态出现了多样性,从而才提高金融的效率。


金融效率的提升只有通过科技的促进才可以完成,我说的金融效率是金融的服务面、普惠性。传统金融、大金融只是服务大企业,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方向,是要让中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得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这要依靠技术,因为技术可以破除传统金融的边界约束。


所以,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金融业态(包括网贷),做出了巨大贡献,它让小微企业也得到了金融服务,虽然它的成本可能会高一些,但这是一种市场需求。普惠金融核心在普,其次在惠,不要颠倒了。不要随便地给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就扣上了高利贷的帽子,高利贷是有标准的。技术创新突破了传统金融的时空约束,极大地便利了传统金融的长尾客户,让那些很长很长“尾巴”的客户获得了金融服务,这就是中国金融的进步所在,看不到这一点就看不到金融的未来。


第二,业态创新。因为人们的需求不一样,信用、成本和所承担的风险也不一样。所以,只有多元化的金融业态,才能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不要试图让金融业态走向单一的传统模式之中。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所有的金融活动都要纳入监管之中。但问题的关键是,面对不同金融的业态,必须制定一个与多元化、多样性金融业态相匹配的金融监管准则,因为他们的风险形成机制不同,风险来源不同,风险结构不同,所以要制定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准则。


第三,监管创新。基于市场化技术的重构以及开放,中国金融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所以监管的制度、机制、准则都应该适时调整。我们不可以用一种监管准则,对待所有的金融活动。推动中国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的改革,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所在。


第四,开放创新。开放的核心目标是国际化。在上述力量促进下,中国金融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


第一,高效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不是庞氏骗局的金融。当然,什么叫“实体经济”,需要认真研究。钢铁、水泥是实体经济,高科技企业虽然还处在idea阶段,它也是实体企业,也是实体经济,而是更重要的实体经济。对于实体经济,一定要动态地看,不要以为风险资本投那些企业就是脱实向虚,它今天看起来是虚,但却是未来的实。金融的核心是要关注未来,一个有生命力、竞争力的金融,一定是关注未来的。


第二,普惠性金融。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能够得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和财富管理服务。


第三,便捷、安全的支付体系。我看到一些报道,说要采取一些办法,代替目前几个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如果那些办法能够更安全、便捷,成本更低,当然没问题。可是,如果它们并不是特别安全,成本也不是很低,就需要重新思考。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东西。支付宝也好,微信支付也好,连我都喜欢了。我感觉卡挺烦的,我现在身上没有一张卡,让我回到卡支付的时代,回不去了。让我回到现金支付的时代,更回不去了,我口袋里装不下那么多钱,既不安全,也不方便。我想这是基本方向、基本规律。


第四,创新变革的金融。要追求创新,追求变革,不满足于现状。


第五,功能多元的金融。不仅是融资功能,还有更多丰富的功能,特别是财富管理。


第六,着眼于未来的金融。


第七,不断变革、不断进步的金融监管。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