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永利:国际格局变换,改革永无止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王永利:国际格局变换,改革永无止境

发布时间:2018-10-12 作者: 王永利 

经济交往与经济发展,就必然形成同业和国家间的相互竞争和优胜劣汰。要想在日益广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不断推动制度变革,消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更深刻竞争的社会桎梏。在国际竞争中,世界老大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优胜劣汰、交替上升,不断改革进步的格局。

作者王永利系前中国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0月11日“永利点金”微信公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明显变化,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原来极力倡导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美国,在特朗普总统上台之后,强烈推行“美国优先”政策,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沉渣泛起,甚嚣尘上,美国不惜挑战国际规则与合作,大量退出国际组织或合约,给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与此同时,民粹主义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同样引人瞩目。


这种局面的出现,看似比较突然,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但实际上是主要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强弱转换推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进而导致国内矛盾、国际矛盾深刻转变带来的必然结果。


一、世界就是一部交往史、竞争史、变革史


人类社会为更好地满足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一直都在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在产生剩余劳动时,就带来交换的需要。交换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物尽其用,减少浪费,而且有利于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共享文明成果,并促进更大范围的分工合作,增强专业化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原材料供应、生产的专业分工,以及产成品销售等突破国境,向区域化、全球化发展,经济交往不断扩张。


经济交往与经济发展,就必然形成同业和国家间的相互竞争和优胜劣汰。要想在日益广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不断推动制度变革,消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更深刻竞争的社会桎梏。在国际竞争中,世界老大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优胜劣汰、交替上升,不断改革进步的格局。


纵观世界发展史,就是一部交往史、竞争史、变革史。


二、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推动强国之间相互影响,不进则退


在农业社会时期,中国、印度等地域和人口大国,曾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由于农业社会生产效率很低,加之交通通讯相对落后,主要依靠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经济体,跨境的交易和竞争非常有限,所以,世界格局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


但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推动交通通讯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和国际平衡,竞争不断激化,变革更为必要。


1.工业革命推动世界中心转向欧洲


首先,在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依托先进的工业化生产力,推翻了传统的封建权贵统治,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极力推崇自由市场经济,保护私有财产(包括知识产权),鼓励市场竞争,反对政府干预。这种制度为出身于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更多竞争机会,直接的利益驱动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和创造积极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化的发展,航海业的领先,推动欧洲一些工业先进国家不断扩大对外扩张,并从区域和世界范围内聚集财富,形成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的中心随之从中国和印度转向欧洲。其中,在欧洲列强不断的竞争过程中,英国逐渐成为全世界头号强国——日不落帝国。


2.极度自由市场竞争产生严重恶果


极度的自由市场竞争,很容易形成市场垄断,使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的市场规则遭受冲击,严重破坏社会公平,并使社会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聚集,向大资本家集中,形成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激烈的乃至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也推动资本家不断强化对劳工阶层的盘剥,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社会道德和文明受到严峻挑战,由此,也引发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冲突乃至暴力革命,进而又不断激化国际矛盾和地域战争,直至引发残酷的世界大战。


在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日益激化,甚至不断爆发战争的情况下,他们也在加强对其殖民地的压迫和剥削。其中,英国对其美洲殖民地的压迫最终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在其他英国敌对国家的联合参与和八年抗战之后,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宣告成立,在世界上第一次成立了没有国王或皇帝、民主法治的国家制度,成为人类社会制度的重大创新,在全世界形成巨大影响力。其后,其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远离战火的地理优势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推动美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十九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越英国。


美国的崛起,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国际势力,进一步激化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残酷的世界大战。


在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依托其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远离战火的地理位置,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和产能大量涌入,推动其经济金融高速发展,其产能不仅维持本国需求,而且开始大量出口;不仅抢占了很多欧洲列强殖民地国家的市场,甚至还直接向欧洲列强出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迅速恢复生产和战后重建,与美国的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美国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峻。此时美国两极分化已经相当严重,亟需社会变革,扩大内需,但受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束缚,政府却难以推动制度变革。激烈的市场竞争,实业增长乏力,反而推动金融市场异常兴旺,资产泡沫不断聚集。最后,于1929年引发了美国金融危机,进而形成非常残酷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可以与英国匹敌,但“大萧条”又对美国产生了很大冲击。在罗斯福实施政府干预的新政之后,美国逐步走出“大萧条”阴影,经济开始增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就彻底甩开英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头号强国。这其中,美国领先的社会制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其快速发展并穿越英国的重要基础。


3.残酷的现实催生社会变革


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断暴露问题,激烈的市场竞争、严重的两极分化和残酷的世界大战等,引发越来越多人的怀疑、反思与变革探索,催生了很多新的思想和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和批判,进而提出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俄国则首先将国家社会主义思想付诸于实践。


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国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斯大林等高举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旗帜,反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推动国家社会主义,将国家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高度集中,围绕国家需要统一安排使用,形成最大国家合力,因而战胜了国内外多种反对势力,维护了新型国家的独立,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形成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1922年在更多国家加盟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在苏联的影响下,甚至德国也开始转向“民族社会主义”(纳粹),依靠高度集中国家资源形成最强合力,很快扭转了一战失败后,面临战胜国的沉重勒索,经济社会每况愈下、濒临崩溃的可怕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新的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最终发动了更加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1929-33年美国遭遇金融大危机和经济大萧条冲击的情况下,苏联很好地应对了全球性“大萧条”的冲击,展示了国家社会主义的优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更是战胜了德国入侵等外部强敌,取得了巨大胜利,成为世界上可以与美国抗衡的两极之一。这使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度在全世界得到了比美国资本主义模式更大的吸引力。


二战之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日趋割裂、尖锐对抗,一部分国家作为中间派犹豫观望的基本格局。


4.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激发活力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大萧条后期,逐渐认识到极端的自由市场经济也存在调节失灵和调节过头的内在问题并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推动政府逆周期宏观调控的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迫于苏联的压力,吸取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教训,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了深刻的社会制度变革,在保持私有制为基础、发挥市场调节基础作用,坚持多党竞选执政、三权分立、联邦分权管理等基本制度基础上,学习借鉴了东方社会主义好的做法,强化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市场的干预,严厉打击市场垄断,保护消费者利益;实施高税收和高福利制度,建立最低社会保障,强化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扶持中产阶级,抑制两极分化,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格局,极大地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和良好发展势头,国际影响力开始超越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在高速发展一段时间后,受到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和市场分割的束缚,工资上涨、石油危机、产能过剩等日趋严重,阵营内部的竞争和矛盾日益激烈,经济滞胀、高福利养懒人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到80年代,美国里根总统与英国撒切尔首相联合推动制度变革,对内大幅度降税和去国有化,强化市场竞争;对外大力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推动产业全球布局,积极发展高科技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军工和金融影响力,大量对外转移普通加工业、制造业,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提高制度和环境的吸引力,吸引资本和高端人才,抑制蓝领阶层工资增长,削弱工会组织影响力。这些改革措施,抓住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改革开放,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全球整合资源和聚集财富,维持国内整体生活水平不下降,推动其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更大的压力。


5.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固化与落后


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同的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以弱胜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坚信自己的制度优越,却没有意识到其高度公有、高度计划的制度模式带有很强的“战时共产主义”特征,其发挥积极作用是需要严苛条件的,即需要人们意识到,在面临强大外敌,不依靠集体的力量都难以生存,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高度融合的情况下,才愿意将自己的财产甚至生命纳入集体,更加注重维护集体利益,不会过多计价个人得失。


但在和平时期,没有强大外敌威胁,人们追求个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就必然开始显现,就将与战时共产主义的制度产生冲突,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模式必然会抑制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必须随之进行改革。即使对此意识到了,第一代领导人也很难放下赖以取得巨大成功的旗帜和模式,大力推动改革。在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只能更加强化制度的纯洁性,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强化公有制,甚至推动思想和文化大革命,进而引发残酷的国内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这就更加束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陷入经济低迷和社会动乱难以自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态势形成明显反差。


6.社会主义国家推动改革开放


东西方阵营发展态势的变化,推动中间派国家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面向西方开放,在国际资本和产能大量进入后,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这进一步加剧了东方阵营的内部矛盾和改革压力。


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东欧一些国家开始探索改革。1978年底中国正式推动改革开放。美国等西方国家借以大力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发展,并在扩大投资和贸易的过程中积极输送其制度规则和社会模式,推动世界格局开始不断加深变化。到上世纪80年代,西方七国工业集团(G7)的经济产值占到全球总产值的70%左右,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比重则大大降低。


在多重因素冲击下,1991年苏联解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下滑,美国成为全世界唯一霸主,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美国网络产业高速发展,加之其金融的制裁措施,也将日本经济快速上升的势头被压制下去,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低迷,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更使日本遭受重创,与美国经济差距不断拉大,难以对美国世界老大的地位构成威胁。这使得美国和美国模式的影响力如日中天,有人甚至提出美国制度模式“人类终极论”。


7.西方国家的制度固化跟不上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沉浸在战胜苏联的巨大喜悦之中,盲目相信自己制度的优越性,注重于依托其先发优势和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大量转移普通加工业,越来越集中于高科技、军工和金融三大高端、高附加值领域,通过全球化投资和贸易聚集全球资源,维持其高福利社会的运转,并以其高福利和优越的社会与生态环境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流入,增强其科研和创新能力。


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也在打破发达国家国内的社会平衡。能参与全球化发展并获益,需要大资本、大财团、大势力,一般中产阶级越来越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获益;普通加工业对外转移后,蓝领个人的工资难以上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资产规模进入90年代之后没有增长,反而在萎缩;社会负债规模快速扩张,家庭财富中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资产泡沫不断聚集;社会财富两极分化日益明显,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国际资本涌入美国,推动其网络产业和经济金融快速发展,但网络泡沫也快速聚集。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对美国经济社会造成重大冲击,迫使其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房地产发展,并推动房地产金融低质量扩张,次贷及其衍生品迅速蔓延,为次贷危机和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8.中国改革开放与快速崛起推动世界格局剧烈变化


中国在推行改革开放之后,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共产党领导、中央集权的基本体制基础上,大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配套变革产权保护,积极推动对外开放,依托其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以及廉价的资源、劳动力和环境保护,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优惠政策等,吸引国际资本和产能不断扩大投入。特别是1999年全面深化住房、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三大改革),极大地释放和刺激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加快增长,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失速、世界经济整体低迷情况下,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为2001年正式加入WTO奠定了重要基础。入世后,中国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和产能流入,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全世界最为庞大和健全的工业体系,劳工技能和研发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濒临崩溃,在30年后就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出世人预期和想象。


中国的发展又带动能源、矿产等输出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随之不断涌现。世界经济的中心,逐步从七国集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七国集团GDP占全球产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50%以下,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不同阵营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未来30年中美印完全可能成为世界前三大经济体。


其中,中美两国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出现明显反差。


美国在2000年10月网络泡沫破灭后,2001年又遭遇令人震惊的“9.11恐怖袭击”,美国随之发动阿富汗战争,随后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等等。2007年爆发了次贷危机,接着2008年就爆发了百年一遇的全面金融危机,经济金融遭受重创。


而中国在1999年全面深化住房、教育、医疗三大改革,极大地释放内需,并将资源变资本、资本加杠杆,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南方大水叠加形成的巨大冲击,推动经济从2000年开始明显升温。2001年正式加入WTO,吸引大量国际资本和产能流入,推动经济金融快速发展。2007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实施《劳动法》,强化劳动者利益保护;放松外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取消农业税等。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使得中国当时很多过头的做法得到抑制,避免了可能产生的更大影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又依托其体制优势,迅速调整宏观政策,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止跌回升,为世界经济回稳做出巨大贡献,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超美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随之快速增强。危机十年后,不仅大大拉开与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距离,而且不断缩短与美国的距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美国模式的第三种模式,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引起世人注目。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不断激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国内矛盾,其国内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是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快速升温。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针对中国的压制全面爆发。这已不是简单的两国贸易战,不同于原来美日之间的竞争,而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或道路之间更深层次的冲突和较量。


9.全球化发展是必然方向,竞争与变革永无止境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竞争和优胜劣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社会制度和科技进步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没有制度模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要赶超头号强国是非常困难的。但人类制定的社会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最适合国情世情(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选择。好的社会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情世情和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制度也需要随之变化,固守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而不能适时进行必要的变革,先进就可能变成落后,国际地位就会发生变化。


必须看到,全球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方向,世界各国相互协作、相互影响、优胜劣汰在所难免。改革才有活力,僵化必然落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美国的倒行逆施只能加快世界格局深刻变革


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总统,公开声明和不断强化“美国优先”战略,全面调整国际关系,单方面挑战联合国诸多国际规则,废弃前任签署的若干国际协议,包括退出《巴黎气候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联合国《难民和移民问题纽约宣言》,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不再承认和支持国际刑事法院,甚至发出威胁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宣布提高钢铁、铝、汽车等多种产品进口关税,大大强化贸易保护,全面发起贸易战,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其针对《中国制造2025》,遏制中国科技进步,遏制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压制中国崛起的目的非常明显。


2017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随后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的进程。这一举动令世人震惊,正在极大地损害巴以和平进程的前景,伤害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乃至穆斯林世界的民族和宗教情感,打乱中东地区的反恐进程,加之其在叙利亚与俄罗斯产生对抗,对中东地区局势产生深刻影响。


2018年5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退出2015年7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英、法、俄、中、德)及联合国安理会经过十多年外交努力达成的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并立即启动对伊朗实施最高级别制裁,公然表示出对参与这一协议的其他各国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藐视。此后,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联合声明,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表示遗憾,表示三国将继续留在伊核协议内,并决心保证该协议的落实。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讲话,批评特朗普“破坏了国际秩序的信任”,给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害。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朝鲜政策、台湾政策也在深刻变化,强调将重点发展价值观相同国家的关系,提出“要想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改变价值观,变成跟美国一样的国家”。9月25日,特朗普在联合国一般辩论大会上发表演讲,明确表示:“美国将永远以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的方式行事”、“美国是由美国人治理的,我们反对全球主义的观念,我们拥抱爱国主义的信条”。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深刻调整其国际战略,其逆全球化思维和行为愈演愈烈,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包括其盟友在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警惕,甚至产生明显的矛盾,世界秩序面临深刻调整,全球化发展面临深刻挑战。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表现,一方面显示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减弱,美国已经感受到这种威胁,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总统更注重实际利益,而不大顾及政治规则,急于想扭转这种局面和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国并没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和改革,而是固守传统思维,不惜放弃世界领袖应有的国际胸怀和负责任大国风范,逆全球化时代潮流而行,正在使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原则遭遇严重威胁,降低国际经济运行效率,必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只能让世界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原来希望依靠美国带领全世界早日迈入“地球村”的期望值太高了,世界需要变革,美国一意孤行的结果只能是加快世界格局的变化。


四、世界格局剧烈变化,世界需要新的理念和领袖


美国的唯我独尊、倒行逆施,正在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世界亟需新的领袖,亟需新的世界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否则,有可能重新陷入上个世纪上半叶剧烈动荡、极为残酷的局面。


中国作为成长中的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迎来伟大复兴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理应抓住机遇实现超越,并勇于承担引领世界的重任。在这样一个时代变迁,事关中国和世界人民福祉的历史关头,中国还是一味坚持“韬光养晦、决不当头”,不能紧跟历史潮流,顾全世界大局,反而竭力回避与美国的矛盾,不愿担负起引领世界走向美好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完全不应该的!


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无论哪个国家,包括美国和中国,都难以再像上世纪冷战刚刚结束时的美国那样拥有全世界遥遥领先的优势,都难以单独负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才是必然趋势和结果,合作共赢才是正确方向。世界大国更需要具备领袖胸怀,担负国际责任,共同推动联合国组织改革并带头支持其在国际社会协调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因此赢得广泛的尊重和响应,在此前提下,保护自身合理利益不受侵犯。


2018年9月24日,中国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经贸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也关乎世界和平、繁荣、稳定;既对两国意义重大,也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存在经贸摩擦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管控分歧。对中美两国来说,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的未来。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坚定的。


当前正是世界格局深刻变革至为关键的时刻,也是中国内外矛盾交加,极具挑战和风险,决定未来发展命运至为关键的时刻。中国一再强调,不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是要加强沟通合作,承担应有国际责任。


如果中国不敢承担国际责任,不敢探索不同于美国的制度模式,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能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就完全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就有可能停留在二流国家而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中国没有退路,只能前行。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79年启动改革开放,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到主权沦丧、任人宰割,再到主权恢复、新中国成立后高速发展,再到经济社会濒临崩溃,走过了140年的历程,国运衰落的历史已经结束。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抓住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快发展,到第一个30年结束,2009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出世人想象。现在,国际国内局势深刻变化,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亟需推动新的一轮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改革开放。十九大胜利召开,确立了新时代新思想新方略,新一轮改革开放已经开启,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矛盾,但中国国运昌盛,可调整和改革的余地很大,完全有可能在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第三个30年内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强国。全国人民必须统一认识、抓住机遇,按照十九大的部署,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砥砺前行。


现在,中国决不能因为美国的遏制就有所退缩,而必须坚定信心,努力为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做好准备,为推动世界和平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保持定力,尽可能避免主动激化与美国的矛盾,在不突破底线的情况下,可以让美国更多的表现,让国际问题更多地暴露,也让全世界人民对中美两国的道路选择更好地认知和甄别。同时,要坚定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定推动“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并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和治理体系,积极倡导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