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四个全面”是细线条的理论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刘志勤:“四个全面”是细线条的理论政策

发布时间:2015-03-11 作者: 刘志勤 

正确认识所谓的“产能过剩”,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有效生产率具有特定意义。今年两会的召开,将进一步细化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这不仅对未来经济健康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使我们对“产能过剩”有进一步的全面认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是继“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之后根据新的形势和问题提出的具有更新高度的理论,对于丰富中国改革经济学说和治国理论库有着重大价值。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6日环球网。


  在过去十年中,国际和中国经济界讨论最为频繁的热词是“产能过剩”,并且把这个词当作中国经济改革和快速增长的必然后果。有的国外经济学家更把“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相提并论,说成是中国经济进入衰退期无法逾越的障碍。

 

  正确认识所谓的“产能过剩”,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有效生产率具有特定意义。今年两会的召开,将进一步细化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这不仅对未来经济健康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使我们对“产能过剩”有进一步的全面认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是继“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之后根据新的形势和问题提出的具有更新高度的理论,对于丰富中国改革经济学说和治国理论库有着重大价值。

 

  在“四个全面”的理论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全面推进实现小康社会”的提出,因为民生问题始终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改革的归宿点。任何改革的成败绝对取决于人民对于改革成果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粗线条式改革开放,积累了相当丰厚的财富,也同时积累了几乎相同多的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原来的粗线条式改革,已经不能有效推进改革的深入,更不能有效解决由此而生的各类矛盾。这时必须有细线条式改革方案的出台,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效果,有利于大政方针的具体落实。
 
  如果说“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属于粗线条理论的话,那么“四个全面”就应当是细线条的理论政策,更加接地、,顺民意、通国情。正确理解和解决“产能过剩”的真实现状,有利于制定和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政策,特别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

 

  为了实现新的腾飞,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国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向有关国家提供资金、提供技术、提供设备、提供劳力,帮助有关国家尽快实现互联互通、改善贸易环境、促进经济共同发展、为其它国家的发展提供搭乘便利的机会。

 

  这个蓝图是如此美好,几乎没有人会对中国的善意提出质疑。事实上,国际上依然有不少国家的相关部门或专家却对中国的友好表示产生另类解读。不少人认为,中国想借此机会向外国输出“产能过剩”行业产品。这种误解极大损害了中国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的积极性,也损害了中国产业的信誉。但是细观这些怀疑和误解的产生,却发现它们竟然主要源自近年来我们自身对存在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的过度渲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所谓“产能过剩”的过度反应,在国际贸易交往中产生了延伸性负作用。

 

  由于市场上存在的一些误解,导致有少数国家的少数企业对中国方案望而却步、心存疑虑、举棋不定。有的则希望能利用中国的资金,去买其它国家的技术设备。也就是说用中国的钱去养活别的国家的企业。但这对中国而言,显然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赔本事情,当然不能同意。因为这会失去互利共赢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有值得反省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在“产能过剩”等议题不能过于随意,更不能过度贬低有关“过剩”存在的实际市场价值。所谓“产能过剩”主要指没有未来市场、没有市场价值的产业、产品,绝不能把一时未能销售一空的产业扫到“垃圾堆”里去。这样,当想重新发掘其中的潜在价值时,就会被别人误认为“倾销过剩”而拒之门外。(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