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09 作者: 刘志勤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近日在土耳其开会,讨论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这次会议的最为突出特点是把中国的经济状况作为一个议题重点关注,这在G20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即使是在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也没有把美国金融问题作为一个议题讨论。这次对中国的特殊关照或许证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确实“事关大局”,牵涉到世界利益各方,不可等闲视之。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8日环球网。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近日在土耳其开会,讨论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这次会议的最为突出特点是把中国的经济状况作为一个议题重点关注,这在G20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即使是在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也没有把美国金融问题作为一个议题讨论。这次对中国的特殊关照或许证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确实“事关大局”,牵涉到世界利益各方,不可等闲视之。
西方骂骂咧咧,中方让世界放心
按理说,有这么多的国家关注中国经济,并提出问题和解决建议,对中国无疑是个好事,对中国来讲也是个难得的学习好机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财长楼继伟称,让世界放心:中国没有陷入衰落状态,中国依然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些以中国为题的讨论中,刺耳和不和谐的声音依然不少。
首先,有的国家把本国的经济低迷不振,迁怒于中国。前几年他们或许有点敢怒不敢言,如今实在憋不住要借题发挥。有的国家人士认为,中国的经济降速拖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后腿,是造成其它国家失业率增加之源,而大宗商品贸易下降,是因为中国减少进口和采购所致。许多国际经济界人士对近期全球股市波动归罪中国股市救市不当等。这些片面之词令人十分感慨。
在中国还处在两位数增长时,有的国家在享受中国高速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时,不忘批评中国的高速造成“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要求中国经济“减肥、减速”。今天当中国认真听取了国际建议开始“转型、调整、降速”时,国际上有的国家又因为从中国的的转型中分得的肉少了,又改口批评中国减肥太快,让世界感受到“经济饥饿感”。总之,无论中国怎么做,似乎总是不能满足有些人的胃口。
在这些评论中,有许多中肯的真知灼见,值得中国政策制定者研讨。但是在这些建议中,也不乏一些陈旧的“馊主意”。特别是涉及中国金融体制、资本市场开放、汇率;还有市场化、以及国企改制、政府职能转换,和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等方面,有的国家对中国转型的速度已经急不可耐,甚至失去耐心,似乎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 这时,中国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冷静、冷静、再冷静,我们要依照自身需要和发展制定政策。
西方所谓“结构改革”建议是逼中国“自杀”
在各种所谓建议当中,西方某些国家反复要求中国加快“结构改革”,而他们最关注的重点是要求中国“变出口增长型为内消增长型”,包括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在不断呼吁这种“结构改革”。其实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建议改变中国的增长模式,中国无疑是走上一条“自杀”的发展道路。原因很简单:
第一,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西方国家要求自身放弃出口,改为真正意义上的内消增长模式。美国、德国、尤其日本都是从不断加强出口能力来影响世界的。他们不管遇到什么经济困境,出口是他们绝不会放松的关键武器。
第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证实出口对于中国是如何重要,没有高速增长的出口,中国是不会具备如此大的世界影响力的。有的国家鼓吹中国改变出口战略,就是要中国让出已经占有的市场,自废武功。中国如果听信了这个建议,减弱或放松出口,将失去大半个世界。所以,出口和内需必须同时发展,这是中国保证强盛的唯一路径。
中国经济必须避免“保龄球现象”
中国现在的发展必须注意避免和解决“保龄球”现象。笔者所提的“保龄球”现象,是指实体经济和资本经济的失衡,形成“保龄球”形状:和实力雄厚的资本相比,实体经济如同“保龄球”的顶部,和中国的整体发展需求极不相称,稍加外力,就会发生东倒西歪,摇摇欲坠。这种不对称现象必须尽快改变。
中国经济界在前一段时间里,在讨论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比较多的使用“经济下行压力”,容易给外界对了解中国经济真实情况造成误会。其实,中国下调经济发展指标,并非是因为“力不从心”,而是“留有余地”的主动调整。让世界了解,理解这一点对提升世界的信心,增强中国的发展潜力十分重要。中国古训在处理困难时历来就有“气可鼓,不可泄”的原则,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鼓气”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尤其在“顶层设计”的管理模式下,上层“针大的眼”,基层就会是“斗大的风”,应当引起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
现在有的人总把“转型和增长”对立起来,认为转型必然会造成经济增长下行,这是片面的看法。在事实上,成功的转型可以释放生产力,激活创新热情。转型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两者绝不是对立的因素。如同三十多年前刚刚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一样,带给全中国和全世界巨大震动:当时连空气中都充满“改革创新”的味道。现在我们似乎更需要拥有这样的劲头。
中国的经济未来具有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全部积极因素:包括政策的前瞻性,政府的执行力,社会的凝聚力和企业的创造力。目前世界正面临各种不确定性,要在短期内摆脱经济发展的波动,需要各国同心协力,不要互相埋怨和指责,共同担起复兴经济的责任。(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