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董希淼:金融不是“小确幸”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董希淼:金融不是“小确幸”

发布时间:2016-11-03 作者: 董希淼 

在我国金融领域,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小确幸”成了一些互联网企业自我宣传的标签。一些互联网企业负责人鼓吹,互联网金融要成为“小确幸”:“小”就是起点更低、覆盖更广;“确”是确定性,人跟人之间建立更好的信任;“幸”是幸福感,消费者以相对更低的利率拿到所需的资金。他们认为,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

  作者董希淼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16年第21期中国金融杂志。


  有人说,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小确幸”,要给金融消费者带来微小但安全、幸福的生活。


  “小确幸”一词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其意思是微小而确定的幸福,也指生活中的小惊喜。这个词儿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汉语,从而在我国流传开来。


  在我国金融领域,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小确幸”成了一些互联网企业自我宣传的标签。一些互联网企业负责人鼓吹,互联网金融要成为“小确幸”:“小”就是起点更低、覆盖更广;“确”是确定性,人跟人之间建立更好的信任;“幸”是幸福感,消费者以相对更低的利率拿到所需的资金。他们认为,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


  然而,这个听上去很美好的愿望,其实是一朵漂亮而有毒的蘑菇。近些年来,我国金融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乱象横生,恐怕也与这种“小确幸”金融观不无关系。


  片面地宣扬小额、普及,结果往往是将高风险的理财产品销售给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更有一些互联网平台,打着“一元理财”的旗号,以“众筹募集资金”模式,将较高门槛的理财产品如信托产品违规进行拆分,然后鼓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购买,还美其名曰“普惠金融”。


  片面地宣扬确定、信任,结果往往是让金融消费者丧失应有的警惕性,盲目相信那些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资质和能力的公司。近些年来,一大批劣质的类金融平台涌现,各类产品眼花缭乱,让一大批投资者尤其是中老年人落入彀中。


  片面地宣扬幸福、美好,结果往往使整个社会对金融抱有幻想,而忽视了金融创新背后蕴藏的风险。余额宝一开始就宣称其收益是活期存款的十几倍,这是一个坏的示范。金融风险与收益相伴而生,“刚性兑付”不会永远存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深化,但也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影响。


  “小确幸”金融观在我国生根发芽,这两年还表现在“校园贷”“首付贷”等现象的蔓延。无论是“校园贷”还是“首付贷”,都以低门槛甚至零门槛、手续简便为噱头,但实际利率很高、还贷要求严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平台绝大多数没有发放贷款的资质。


  不但在我国,类似“小确幸”金融观的流毒,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多有传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次贷。对于收入低、积蓄少的美国穷人来说,是“次级贷款”让他们圆了住房梦,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殊不知,正是这些次级贷款,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进而引爆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当然,在我国,“小确幸”的互联网金融正在退烧,“新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粉墨登场。但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新金融、金融科技,其本质仍属于金融。对金融而言,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永远是风险控制。而且,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采用,金融新业态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比传统金融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监管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2015年7月以来,相关部委出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办法,强化了制度建设。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暴露出的严重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集中清理,一批借“金融普惠”之名行金融诈骗之实的“害群之马”受到打击。


  应该说,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合格投资者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对参与金融的投资者设置准入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状况、知识水平、投资经验、风险偏好等方面。当然,投资金额或资产规模不是合格投资者的唯一标准,但也不能将无原则的低门槛作为互联网金融或普惠金融的标志。如果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让一个风险偏好保守的老年人,以一元的门槛购买私募基金,带来的不是“小确幸”,而可能是“大麻烦”。


  总之,作为一个特殊行业,金融业存在高风险性、强关联性和内在脆弱性等特点。我们需要金融创新,但创新要有边界、有规则、有门槛。金融可以有态度、有温度,金融让生活更便利、让社会更美好,前提是:国家和社会对金融进行严格的规制和监管,从业机构和金融消费者认识到金融的不确定性,管控好金融风险。


  金融不是阳春白雪,但需要专业、专注。请记住,金融不是“小确幸”。(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