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中国式乐观”也可转化为增长动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刘志勤:“中国式乐观”也可转化为增长动力

发布时间:2015-02-13 作者: 刘志勤 

中国是一个充满乐观精神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愚公”精神的民族。在“愚公”身上集中了太多的“中国式乐观”,否则中国的几千年文明难以灿烂到今朝今世。正是依赖这种“中国式乐观”,中国才能够在35年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经济飞速增长的飞跃。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更有理由乐观,因为“乐观”也是一种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恒动力。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12日环球网。


  年底年初各种媒体的关注热点都是集中在中国去年和今年的经济发展趋势上,但是总的格调似乎又聚焦经济下行的数据和发展走向,难免充斥着某些“悲观”和“失落”的情绪。


  例如,2014年的广义财政收入仅增长7.2%,是1991年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除此之外,媒体报道已经有十多个省市公布了2015年的增长指标: 北京的目标为7% ( 2014年为7.5%) ,天津则把2014年的11%大幅降到9%, 重庆则也把指标由去年的11%降到10%。最值得关注的是工业盈利能力的明显下降,给中国经济未来增加更多的不确定因素。2014年,中国的工业盈利能力勉强达到3.3%,其中国有企业下降到5.7%,民营企业的盈利只有4.9%。面对这样的年终成绩单,不少西方经济企业界人士忧心忡忡,感到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暗淡。不久前闭幕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个瑞士银行界朋友对笔者说:中国这个经济发展主引擎开始减速了,肯定会让世界其它分引擎面临空前困难。他对未来三年的经济将保持低迷增速充满悲观。


  近日,英国某主流报刊在评论中国央行降低银行贮备金率的消息时,第一句话就是:中国掉入陷阱!全文对中国金融市场充满不安情


  类似的悲观,在国内的许多专家企业家之间存在一定市场。这类的负面情绪有逐步向社会基层和行业之间蔓延。毫无疑问,我们不能放任这类悲观继续发展,更不能让有些故意唱弱中国经济,进而唱衰中国未来的人利用中国经济调整保养间隙散布不实的悲观,因为这种悲观将破坏社会整体团结,


  涣散市场积极进取转型的势头,这显然不是中国希望发生的事情。


  其实,中国的经济现状远不像有的人描述的那么糟糕,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对中国未来表示悲观。


  首先,中国的财政年收益去年略有下滑,但是它的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达到23.2万元( 3,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财政年度(去年九月底)3.02万亿美元。如何保持中国财政收支平衡,是未来需要给予特别关注。有的专家建议中国适当提高财政赤字比率,以便于增大国家对服务业和教育,养老保障等关系民生的投入。


  其次,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资本净出口国,中国对外投资达到1400亿美元,首次超过外国对华直接投资。这个变化表明,中国正在全球化的价值链中获得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这是实现“中国梦”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第三,虽然中国各个省市调低了未来经济增长预期,特别是上海市,不再确定今年GDP的具体指标,而是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代替增速;用效率代替增量。这样做显然可以使地方政府得到急需的“喘息”的机会,可以有较充分的精力解决前几年高速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使得一些政府部门难以集中精力搞发展,而是千方百计寻找新债还旧债,结果削弱了政府的协调能力,影响市场信心。各地适当调低经济增速,可以让行业调整得到重新“吸氧”,“补给能量”的机会,为未来更健康的高速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中国是一个充满乐观精神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愚公”精神的民族。在“愚公”身上集中了太多的“中国式乐观”,否则中国的几千年文明难以灿烂到今朝今世。正是依赖这种“中国式乐观”,中国才能够在35年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经济飞速增长的飞跃。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更有理由乐观,因为“乐观”也是一种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恒动力。


  最近,国际著名学者查尔斯·肯尼最近发表文章认为“积极思维就是经济力”,他认为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刻,提倡乐观比提倡悲观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据西方有的机构研究报告,新兴国家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很快,正是得益于这些“穷国家的人民穷乐活”,对改革充满热情和积极性,而老牌的发达国家的民众则习惯于“负面消极思维”,是悲观情绪拖了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复苏步伐。


  “乐观情绪”会引导政府采取积极,主动的增长政策,而“悲观情绪”则会误导政府采取消极,被动的增长政策。我们面临的不是“经济下行压力”,而是“经济上行压力”,只要解放思想,解放市场,解放人才,中国的再次腾飞不会等待太久。(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