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阿富汗随笔(一):“战略通道”与战争,丝绸之路与中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阿富汗随笔(一):“战略通道”与战争,丝绸之路与中国

发布时间:2015-09-11 作者: 陈晓晨 

阿富汗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通道。不过,战略通道带来的不仅是贸易和美食,也有无尽的纷争。阿富汗就好比是“荆州”,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都是各方势力角逐的中心。而外来入侵和内部纷争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作者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发。


  阿富汗随笔:9月2日,写于“喀布尔之星”(Kabul Star)酒店。


  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经广州、德里,到降落在阿富汗喀布尔卡尔扎伊国际机场,用了28个小时。


  两千年前,另一个中国人同样是从当时中国的首都到如今阿富汗境内,用了整整十三年。


  这个人叫张骞。他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如今阿富汗境内的中国人。他最初的目的,是联络已迁徙到阿富汗的大月氏人夹攻匈奴,收复故土。但大月氏人“乐不思蜀”,因为阿富汗这块地方太好了。没有达成战略目的,但张骞却正式开启了一条伟大的道路——丝绸之路。


  这是今天(9月2日)在喀布尔市政厅,我给喀布尔市长讲的故事。我们边吃葡萄——甜得诱人的马奶子——一边讲葡萄是怎么从西域传到中土的。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喀布尔市长这样跟我说。贸易,特别体现在饮食上。阿富汗人的主食也是馕,和我们新疆的馕差不多,而且发音也都一样。阿富汗人也吃饺子,也很好吃。在市长那里享受了一顿丝绸之路留下的饕餮。


  阿富汗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通道。不过,战略通道带来的不仅是贸易和美食,也有无尽的纷争。阿富汗就好比是“荆州”,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都是各方势力角逐的中心。而外来入侵和内部纷争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在去阿富汗的飞机上,一直在看阿富汗历史。大体上概括,两千年来的阿富汗,是三个方向的外来势力的角逐:北方——从上古游牧民族“塞人”一直到前苏联;西方——希腊人、波斯、阿拉伯、然后又是波斯;南方——从印度孔雀王朝到大英帝国、美利坚帝国。这导致了阿富汗与周边几乎所有国家的历史都无比纠结。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上溯几百年可能都是死敌。如今阿富汗国内的各个民族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是千百年来各势力冲突的产物。而无数次的外敌入侵,也如铁砧一般,锤炼了阿富汗人独立的民族性格,使这个看似弱小的民族,抗击了近现代三大帝国的入侵——大英帝国,苏联帝国,美利坚帝国。


  似乎少了一个方向。东方,只有东方的那个文明,从来没有入侵过阿富汗。她只想与阿富汗贸易,从阿富汗带来葡萄美酒夜光杯,给阿富汗带去丝绸。


  由于北、西、南三个方面的外来干涉,阿富汗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四分五裂的。有趣的是,为数不多的统一和强盛时期,都是和中国关系最密切的时期。


  前文讲到张骞凿空西域,见到了在阿富汗“乐不思蜀”的大月氏人。后来大月氏人兵强马壮,一路向南,建立了从中亚到北印度、从帕米尔高原到伊朗的贵霜帝国,是阿富汗上古历史的辉煌时期。


  近代统一阿富汗的出现,始于杜兰尼王朝,王朝的开国君主艾哈迈德,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阿赫马德沙”——阿赫马德就是艾哈迈德,沙是君主的意思。从印度莫卧尔帝国独立出来的阿富汗,正好遇到了刚刚平定新疆的乾隆皇帝。这是自张骞以来,阿富汗又一次与中国直接建立——按今天的话讲,“正式的外交关系”。后来,阿赫马德沙南征北战,统一了阿富汗,基本形成了今天的阿富汗疆域。


  在飞越“杜兰线”——大英帝国人为划定的阿富汗边界——快要降落喀布尔的时候,看到前方的兴都库什山——“兴都”意思是印度,“库什”意思是山,所以这山其实就叫“印度山”。“印度山”的东边连接的是帕米尔高原。阻隔了中阿两国,一方面让阿富汗人对中国充满了“高山仰止”的美好想象。阿富汗人对中国人的热情,我从新德里机场一直到现在,都时刻感受得到。阿富汗人对中国,可以说是友好、热情、崇敬、期待(以及过高期待没有满足后的失望)等形容词的混合体。另一方面,地理上的隔绝也让这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就若即若离——直到今天,中国对阿富汗内部事务仍然采取着相对超脱的态度,虽然形势已经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挑战。(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