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05 作者: 王文
在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全球军力排名中,中国已连续两年位居第四,仅次于美法俄三国。此外,这本全世界最权威的军事杂志还以专业的军事分析和常常爆料出一些绝密的军事信息见长。那么,简氏的情报网络到底有多强大?它们又是怎样评价和判断当前中国军力发展的?
在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全球军力排名中,中国已连续两年位居第四,仅次于美法俄三国。此外,这本全世界最权威的军事杂志还以专业的军事分析和常常爆料出一些绝密的军事信息见长。那么,简氏的情报网络到底有多强大?它们又是怎样评价和判断当前中国军力发展的?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赴英国伦敦,在简氏集团总部会议室采访了《简氏防务周刊》的主编彼得·费尔斯迪德。已在简氏工作20多年的费尔斯迪德表示,他很有兴趣来中国多看看,并认为中国有"世界屈指可数的"强大军事防御能力,而中国军力快速发展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中国军事防御体系不再追随他国
环球时报:许多国家的媒体和研究机构都在关注中国的军力变化,各类评价非常混乱。《简氏防务周刊》的世界军力排名也受到各国政府和情报机构的重视。以简氏的专业眼光来看,中国军力到底怎么样?最突出的优势在哪些地方?
费尔斯迪德:很明显,中国军力倚仗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中国近年来的崛起密切相关。这是中国独特的优势。以前,中国军事设备、防御体系是对其他国家的简单复制,尤其是复制了苏联的那套防御设施。现在,中国军力发展大多都是基于中国自主创造,不再跟随他国。中国已有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军事防御体系。你可以从中国的太空计划中充分看到这一点。太空计划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没有几个国家有能力将人送到太空。中国已经可以做到,这完全可以说明,中国有世界屈指可数的强大防御能力,尤其在太空军事领域。
环球时报:中国很久没有经历过现代战争。如果只靠中国军事装备来评价,会不会很难看清中国真正的军事水平?简氏评估中国军力的标准是什么?
费尔斯迪德:要评价一国的军力,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它的军事装备。当然,我理解你们的意思,评价一国军力还要看很多因素。比如,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前,萨达姆执政时期的伊拉克有世界上规模很大的军队,但最后还是被打败了。这说明,军力的高低还有赖于军队的质量、军事训练水平等因素,而且海军、陆军、太空实力都要配合作战,才能充分显示一个国家的真实军事实力。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可以颠覆过去只依靠军备来评判一国军力的规律。
所以,我们现在评价任何一个国家的军力时,也会更加侧重于看其实战能力、各个军种的相互配合能力等方面,而不是仅仅靠军备来推算一国的军力水平。再举以色列的例子就可以知道,那是一个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没有什么战略纵深,但却有持续、高效的军事作战能力。评价以色列的军力时,就必须注意到各个方面。
环球时报:这两年,中国海军的发展很受关注,一些人对中国海军走向"深蓝"非常紧张,甚至横加指责。而在中国人看来,这不过是做了过去英国、美国早就做过的事情。简氏怎么评价中国海军的发展?
费尔斯迪德:中国海军的发展,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那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些常常以惊惧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军事变迁和起伏的人,需要明白这个道理。中国海军必然会走向深蓝,中国还会有自己的航空母舰。当然,建造航母,在军事能力上要求更高,因为必须要有一个舰队群来配合,但中国肯定会有那样的能力。可能那些在中国领海上有争议的国家,会很担心中国海军的发展。但我认为,中国海军突飞猛进,恐怕是谁都挡不住的事情。
简氏记者常跑军工厂
环球时报:许多中国军事爱好者很认可简氏防务对全球军力的分析和报道水平。那么,简氏对编辑和记者有哪些要求呢?比如,是不是报道中国军力,就必须是"中国通"呢?
费尔斯迪德:也不一定。我们每天做的工作,涵盖全球军事防御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地缘政治、海军、太空等等。我当然希望我们的采编人员能够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但军事领域如此之广,很难有那么多专家。我们的编辑通常按照军事领域的特征或地区来划分,我们也有遍及全球的通讯员。我作为《简氏防务周刊》的主编,就是尽可能全力整合这些资源,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力量,让每一篇报道都达到专业水平。
环球时报:简氏报道了许多在外界看来是机密的信息,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简氏和相关情报部门有某种程度的合作,是这样吗?简氏收集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费尔斯迪德:所有在简氏系列出版物发表的信息,都是来自于公开的资料。也就是说,这并没有什么机密情报可言。当然,我们的记者会长期跟踪一些军事问题,通过采访一些相关人员,并认真调查研究某些特殊的军事领域,最后得出结论,判定这些军事领域会有怎样的进展、有什么特征或存在哪些问题。
环球时报:那么,简氏有什么特别的收集信息的渠道吗?
费尔斯迪德:任何军事领域都会涉及到军事工厂,我们与许多军工企业都有很好的联系,他们也会告诉我们一些准确的信息。比如,最近几期《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了意大利的军事发展,我们的记者就亲自去军工厂,采访那里的工人,采访军工厂的高层人员,再查询一些网络信息,最后就能写成大篇幅的报道。当然,如果一手材料少的话,或者,在我们很难进行直接采访的情况下,我们就会在有限的信息空间里,选取一些特殊的角度,再进行各种加工处理,最后写成独家报道。
中俄军事信息变得更开放
环球时报:简氏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报道处于什么状态?
费尔斯迪德:过去,当我们发表一些敏感军事信息时,俄罗斯政府和中国政府也许会觉得不应该发表,或许它们认为这些信息是机密。但是现在,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变得更加开放。关于这些国家的军事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公开的军事照片、网络上的东西、博客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我认为,对那些一般的军事信息,中国政府的警觉度比以前放松多了。过去刊发一些中国的军事照片和报道可能会有一些麻烦,会被认为是不能被接受的,但现在,我们的报道慢慢被接受了。尽管这种接受不是完全的,但比以前还是明显宽松了许多。这都是中国信息开放、军事透明的结果,也是我所看到的真实变化。
环球时报:对那些在军事领域相对封闭的国家,比如,朝鲜、伊朗等国,你们又是怎样获取比较权威的军事信息呢?
费尔斯迪德:获取伊朗、朝鲜等国的军事信息是非常难的。它们不愿公开过多的材料,所以,我们必须要依靠许多研究这些国家军事问题的专家和特殊人才,才能知道在这些国家到底发生了什么。
此外,一些固定的新闻事件都会给我们提供绝佳的报道机会。比如,这些国家对自己的军事宣传或者定期阅兵、军演等。在这些时候,它们会把最先进的武器摆出来。我们就可以经过细致识别,研究到底这些国家有哪些新式武器。有关这些国家的军演、阅兵等信息,也会引起不少国际军工企业的注意,它们也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可靠的信息,供我们分析和研判。
走出"简氏防务"
"简氏防务"对中国记者没设防
对世界各地的军事迷来说,"简氏"无疑是最重要的军事信息提供机构之一,尤其是其旗下的《简氏防务周刊》,更算得上是全球最权威的军事刊物。它时不时地公布各国一些机密的军事信息,让人甚至怀疑,它是不是一家在全球布满特工、黑客或间谍的情报部门。事实上,在中文译名中,也的确有人将其翻译为"简氏情报集团"。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简氏"在英国伦敦的总部,却发现它并不像人们想得那样神秘。
事实上,联系采访"简氏"的过程就非常简单。记者只是向"简氏"公关部提交了一份采访申请。没过几日,就收到允许采访的回执。当记者在约定时间来到"简氏"总部时,才发现它坐落在伦敦南郊一个并不起眼的地方。暗红色的三层小楼没有岗哨,没有护栏,也没有任何大招牌,只是在正门玻璃墙的一角看到一块巴掌大小的标志牌,写着"简氏"。
记者按了两下门铃,大门就自动打开了。前台的老太太问明来意后,友善地让记者填写访客信息。记者原以为会被严格核实护照、记者证等身份信息,并主动出示证件,没想到对方并不需要,只是让我们在大厅等候。没过多久,"简氏"高级公关经理阿曼达把到访的中国记者请到二楼会议室,房间里摆好了各种宣传资料和杂志,其中一本"简氏指南"详细地介绍了"简氏"主要人员的研究特长和工作权责,并在醒目处公布了阿曼达的手机号,鼓励阅读者与她联系。在资料袋里,还有《简氏国土安全评论》、《简氏情报周刊》、《简氏国际防务评论》、《简氏情报评论》等一系列"简氏"出版物。这些杂志的发行量并不大,但它们在敏感领域的权威报道却给"简氏"每年带来数以千万美元计的广告收益和利润。
在随后的采访中,《简氏防务周刊》主编彼得·费尔斯特德介绍,"简氏"所有信息都是通过公开渠道获得,而不是所谓的"秘密手段"。他承认,中国军力最大的优势其实是在防御领域。
采访结束时,阿曼达又带领《环球时报》记者简单参观了一下"简氏"的办公场所。或许是因为中午休息的原因,宽敞的开放式办公室里并没有多少员工,桌上杂乱地堆放着各种资料,走廊边上的公告栏上贴着各种通告,看上去和普通写字楼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在公告栏里,记者注意到墙上的一排蓝底黄字"办公室安全须知",其中醒目地警示道:"警惕!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紧盯个人物品"、"确保笔记本电脑的安全"、"注意证件保密"、"警惕陌生人"……对安全的异常重视,似乎也在说明,这里并不是一家普通的军事报道杂志社。(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