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张梦晨:日本研究人员大量来华折射东亚高等教育格局变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张梦晨:日本研究人员大量来华折射东亚高等教育格局变化

发布时间:2020-12-02 作者: 张梦晨 

据相关报道,近年来中国积极从海外吸引优秀科研人员,日本研究人员大量流向中国。根据日本外务省的统计,截至2007年10月底旅居中国的日本研究人员约8000人。另一统计显示在华停留一个月以内的短期逗留人数,从2014年2018年连续4年增加,涨幅高达25%。就人力资源流动方向而言,日本已经从过去的东亚流入中心变成了输出地区。

作者张梦晨系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12月1日21财经。


据相关报道,近年来中国积极从海外吸引优秀科研人员,日本研究人员大量流向中国。根据日本外务省的统计,截至2007年10月底旅居中国的日本研究人员约8000人。另一统计显示在华停留一个月以内的短期逗留人数,从2014年2018年连续4年增加,涨幅高达25%。就人力资源流动方向而言,日本已经从过去的东亚流入中心变成了输出地区。


当然,日本外务省的统计数据只是侧面说明了目前东亚人力资源流向变化,东亚地区的高教和科研的中心区位格局是否出现了变化,除了科研人员大量从事科研交流的流动方向变化之外,最新的国际大学排名其实更深层次的体现东亚这一趋势变化。


根据11月25日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了《2021年QS亚洲大学排名》。清华大学首次打破新加坡和香港的垄断地位,超过了南洋理工,成为首次跻身亚洲大学前三名的中国内地高校。在QS过去几年的亚洲大学排名中,亚洲前十名的大学中有五所位于中国大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均有不用程度的提升。而日本却未有一所进入前十名。


亚洲地区大学的排名,东京大学独占鳌头很多年,但是自2010年以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逐渐的落后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尤其是近几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纷纷赶超日本知名大学,更为有力的说明东亚高等教育的中心的确出现了变化。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从日本国家自身来说。在国际化方面,日本国内大学相对比较缺乏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以及外语授课,因此在国际化这一指标中的评分较低,进而拉低了总体排名。在大学策略方面,日本没有很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潮流,在树立优势战略方向、贯彻竞争主义方面,也和亚洲其他大学渐行渐远。而清华大学立足于高科技,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引用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在学术研究方面,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下降,国际合作也并未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事件后,学术界对日本的舆论口碑都有大幅下滑。


其次,大学排名是一个零和游戏。近些年中国内地和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高校逐年发力,跻身世界排名前500强的越来越多,相对而言,日本的排名则会下降。以2003-2013年为例,日本在ARWU排名前500所大学的数量从36所下降到20所,而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韩国和中国大学分别从8所增加到11所,和9所增加到28所。亚洲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崛起削弱了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和日本大学。


再次,不同的排名系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日本某教育机构权威人士分析指出,由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在最新的排名中变更了评价标准,即降低了论文被引用次数的评分,因此也变相拉低了日本大学的排名。而日本的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不断下降的大学排名对留学生也会产生影响,本国的优质生源选择出国留学,外国的留学生无法被吸引进来,无论是在国际化指标还是在教学指标中的表现都会有所下降。


最后,日本人力资源外流的确是在不断加强。过去日本人特别是高等级人才出国工作的意愿非常弱,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最近三十年来日本人特别是日本高等级人才越来越愿意出国工作,过去二十年间中国企业已经涌现了招聘日本资深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热潮,甚至出现日本高级工程师组团到中国寻找需求的现象。最近十年来日本的科研人员也越来越多的来华从事交流和科研,其实说明这一趋势在加强。


当然近一年来疫情对日本经济的打击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教育的迅猛发展,科技领域的开拓创新的情况下,也吸引了一大批日本本地学者和留学日本的中国学者到中国做研究,然而,无论是哪种原因,都说明了东亚地区多人力资源交流和迁徙比我们预想的要深远,变化也要多。其实过去二十年来,社会主要关注的都是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赴日研修生,补充日本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其实日本的人力资源往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的流入其实更值得关注,这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趋势,对于整个东亚地区提高地区的总体经济效率都是非常积极的。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