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区域合作”会成为未来经济合作的“主角”吗?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刘志勤:“区域合作”会成为未来经济合作的“主角”吗?

发布时间:2020-11-23 作者: 刘志勤 

国际经济合作出现了“你唱罢了我登场”的换场交替现象,“区域合作”将成为未来几年里的”主角”,而传统形式的“全球化”,已经悄悄的退居二线,退而不休,“躲”在帷幕后面,依然在等待复出的最佳时机。

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发布于11月22日《今日头条》。


国际经济合作出现了“你唱罢了我登场”的换场交替现象,“区域合作”将成为未来几年里的”主角”,而传统形式的“全球化”,已经悄悄的退居二线,退而不休,“躲”在帷幕后面,依然在等待复出的最佳时机。


这个看法或许不被大家所接受,但是目前的各种现象表示,现在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与形态的确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不仅是规模与实际内涵决定了它的世界性意义,最主要的是由于有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的参与,使“全球化”被赋予“全球性 ”和完整性,以及可持续性的根本要素,因为任何一个区域性经济协定,如果缺乏中国,美国的参加,都可能是有“先天性不足”的“缺陷”的,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发展困境或发展制约。


我们在考虑和讨论“全球化”的时候,不能忽略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就是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的“根本态度”是否发生(或不久的将来可能发生)“根本”改变:美国和它的政治盟友们,会真正的发起 “遏制中国发展”的“根本政策”吗?因为,这个问题决定了未来中国与西方国家合作的主要方式和模式,决定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发展。


我们觉得,美国政府在短期内不会放弃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也不会改变把中国当成其“最大的威胁”的国家判断,也不会改变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与中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美国将采取“远离中国”的“脱钩政策”,而欧洲主要国家则会与中国保持在“伸手可及” 的安全距离,保持“视野接触”,以求在一定的,有限的范围内强化与中国的沟通交流。


其实这个场景对中国而言并不陌生,因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欧洲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套路”就是这个状态:欧洲与中国一直保持近距离观察(有时互相欣赏),而美国对中国则用望远镜隔着太平洋“遥望”中国,常常看不清,看不全,还常常因为政治技术因素,把中国看成“变形金钢”模样。所以,美国政客看中国一定是扭曲和变形的。


有些人会纳闷儿,为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在1980年到2018年期间能够和中国一起在“全球化”舞台上共舞呢?难道那个时候它们没有想到遏制中国的发展吗?


现在回顾这一段历史,结论是比较清晰的,因为在那个时间段,美国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国存在一个“误读”,它们“误”认为,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就像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一样,中国会被“熔炼”成一个全新的西方式国家。


出乎西方意料的是,四十年的“全球化”熔炼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全新的,拥有一身本领的新的中国,像孙悟空一样,具有更强的发展能力和抗压实力。看到这样的结果,美国与西方纷纷重新组织各方势力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设法给中国带上一个新的“紧箍咒”,千方百计的遏制中国的发展就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二选择。


美国政坛的这种反华情绪和坏脾气倾向,在几年内不能得到根本改变,所以也不能指望原来的“全球化”会得到重生或再生。我们只有耐心地等待美国的下一次“改革开放”能尽快到来。


尽管有如此艰巨的挑战,我们一方面不能放弃推动和鼓励建立新的“全球化体制”,另一方面要更加积极地支持“区域化”发展形态,也就是用“小循环” (区域合作)推动“大循环” (全球性合作),进而实现 “大小循环”融合的目的。


在做好”小循环”的同时,推动“大循环”的运转,更要做好我们国内的“微循环”,因为没有国内的健康稳定安全的经济“微循环”,我们就无法,无力推动“区域合作”的“小循环”,更没有能力启动“大循环”的运作。


在刚刚结束的《读懂中国》广州国际论坛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亲自给论坛发来贺信,要求加强互联互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理解中国。


许多中外专家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分论坛上充分表达对经济全球化的期盼,喝对加强区域全面经济合作的紧迫性有着充分和一致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和“十四五”发展纲要,是保证完成国内经济“微循环”的重要指导路线图,认真完成各项指标,对于中国和亚太地区经济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