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贾敏:大选前夜,请认真审视这个时代的美国伤痛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贾敏:大选前夜,请认真审视这个时代的美国伤痛

发布时间:2020-11-04 作者: 贾敏 

今日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早已变得精致利己,根本不会考虑那些因伤痛而绝望的美国民众,经济上的赢者通吃局面正在不断固化,其中并没有弱势群体的位子。

贾敏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本文刊于“普林斯顿读书汇”微信公众号。


今日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早已变得精致利己,根本不会考虑那些因伤痛而绝望的美国民众,经济上的赢者通吃局面正在不断固化,其中并没有弱势群体的位子。


“无论被认为有多么的自私,人类本性之中显然还存在着某种秉性。这种秉性能让他关心别人的际遇,视他人的幸福为自己之必需。当他人获得幸福而令其倍感愉悦之时,此刻他应别无所求。” 这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开篇所论述人类所应具备共情能力的经典论述,这段话提示我们,在欢呼市场带来财富的同时,我们依然应追求人性的完满。这种完满来自于理解他人的感受,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与欲望,同时尽可能释放对他人的关怀,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德性的完美、自我的控制,以及敏锐的感知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共情能力依旧匮乏。不期而遇的新冠疫情让本已处于衰退期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民众承受着疫情封锁与经济雪崩所带来的双倍痛苦。不仅如此,世界还被病毒和彼此间的冷漠与敌意所割裂,疫情爆发以来各国间的合作与冲突都在同步增长。民粹政治家发现共情能力的另一面孔:通过煽动仇恨、散播恐惧、妖魔对手的方式来博取选民们的愤怒与投票。


2016年美国大选曾上演过的剧本历历在目,今日美国是否还会再次重蹈覆辙仍让人倍感焦虑。我们并非恐惧世界强权的力量多么令人颤栗,而是叹息美国梦的褪色与无数生命的随风飘零。


在这个举国上下陷入绝望的季节,也许这本书将带给人们以新的希望。


唤醒共情意识的并非只有大众舆论,严谨的学术研究对此同样责无旁贷,并且更能贡献严肃的思想与观点。

2020年年初,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伉俪安妮·凯斯(Anne Case)与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夫妇共同执笔撰写的专著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tialism(《绝望之死与资本主义的未来》)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UP)正式出版。


该书恰恰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2020年)出版,恰逢美国大选与新冠疫情的交织;其内容又是关于一群过往被主流媒体遗忘人群的悲惨生存境遇(美国白人中年群体);两位作者提出了一批与主流认知迥异但完全切中要害的公共政策倡议(改革美国医疗体制),并试图重新唤起公众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运行的严肃思考(精英、企业、政府如何厘清与承担社会责任)。


以上几点要素叠加起来,使两位作者所要传达的共情主旨引发了舆论界的热烈探讨,这本书更是屡屡登上主流媒体读书榜单的前列。知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将其列为年度最佳深度读物,无独有偶,不少著名学者在推荐该书时,都谈及其给予阅读者内心的持久撞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著名全球化研究者罗德里克(Dani Rodrik)评论该书“读毕令人倍感压抑,但又无比锐利而正确”;以描写美国茶党运动兴起、《故土的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闻名的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阿莉·霍希柴尔德(Arlie R. Hochschild)赞赏该书是对美国失落白人群体深描研究的新典范,并提出合理且极具说服力的改革意见;而以提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概念闻名的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则高度评价两位学者对美国现存危机的问题意识与价值关怀,认为“在这个举国上下陷入绝望的季节,也许这本书将带给人们以新的希望。”


这里还有必要简要介绍下作者伉俪。第一作者安妮·凯斯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健康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她对近四十年来美国民众健康水平与经济社会状况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长期收入不均衡态势下对特定群体身心健康造成的持久影响,她对其中特殊利益集团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的分析,让本书的研究论证显得更加翔实和令人信服。


作为第二作者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安格斯·迪顿是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获奖原因是表彰其为发展经济学与福利政策研究所作出的卓越学术贡献。迪顿是一名英裔美籍学者,早年曾在英国从事福利与贫困经济学研究。他对身处大西洋两岸、具有不同社会保障体系的英美国民的生活有着切肤感受,因此他对美国医疗制度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


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tialism 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令人惴惴不安,却不容回避的真实数据:当前美国中年白人(不包括拉丁裔)中,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群体正在面临非正常死亡率的持续飙升——自杀、滥用成瘾性阿片类药物、酒精性肝病三大死因正取代传统的癌症与心血管疾病,成为非正常死亡的三大源头,作者将其概括为“绝望之死”。


既然称之为“绝望”,自然是因为对生活希望的陨灭。书中列举了造成这种绝望之死蔓延的几个重要原因:

1.   过去三十年该群体停滞且不断倒退的工资水平;

2.   经济贸易全球化所造成的就业困境与职业精神的凋零;

3.   美国医药与监管机构对于成瘾性药物使用的放任与滥用;

4.   制度与阶层因素:由精英阶层操控的议会政治与资本主义制度对这个群体的蔑视与抛弃。


作者认为,美国独有的医疗制度是破坏普通美国人生活质量的最大病症。这个观点令大多数人疑惑,美国是当今全球投入医疗保健领域经费最多,医疗健康资源最为雄厚,生物医学与临床治疗研究最为先进发达的国家,但为何国民预期寿命在OECD国家中排名垫底,并且美式医疗制度屡遭诟病呢?

由本书给出的答案是:美国的医疗行业并不是为了增进民众的健康而存在,而是更擅长增进医疗服务者的财富。


美国医疗保险购买主要由企业雇主承担,政府与个人承担承担其他相应部分,而高额医保可以用来抵扣企业所得税,高额的医疗保险可以同时惠顾雇主与医疗行业。在此大背景下,美国医疗行业出现了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所未曾出现的情况:近二十年来,企业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导致治疗费用不断攀升,高额保险带来高水平服务,普通医保则只能对应并不完善的基础级服务。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质——即医患之间在应对病情和治疗方面存在的高度信息不对称——供给与需求双方都有提升医疗成本的动机和预期,但因为人的生命权是无法估价的,而医疗产业恰恰是要为其定价的。这种先天矛盾对美国医疗体系的影响是深刻的。那些低收入、只享有基本医保服务的中年白人群体恐惧患病、更畏惧医院,宁愿选择自行服用阿片类致瘾药物来缓解疼痛而使自身陷入困境,因为对他们而言,天文数字般的医疗账单不啻宣告“二次死亡”。


针对美国医疗体系的诟病,历来各界人士非议甚多,沃伦·巴菲特就曾指责美式医疗保险是隐损美国经济数十年的绦虫,它掏空美国普通家庭对医疗服务的信任,也使得这些公司有足够的资源和财富继续向华盛顿派遣职业说客,固化其既得利益。两位作者皆认同巴菲特的观点,指称这是现代版的劫贫济富。

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美国医疗制度再度爆发信任危机,恐怕也是该书出版后引发如此之多共情共鸣的意外收获。


由精英创设的不平等、不公平制度最终会被愤怒的民粹主义者合力推翻,绝望的情绪也终将在精英阶层中弥漫开来。


相比较医疗体系对低收入白人群体健康的消极影响,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更为错综复杂。


在两位作者看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逆增长、不平等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但不能因此贬低经济普遍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整体福利提升,不平等不应成为诟病和否定的对象,隐藏在不平等背后的不公平分配机制才是真正的病灶。


譬如外来移民是否真正造成中低收入白人的工资停滞?恐怕这个现象并不能算到移民身上,精于成本计算和全球配置的跨国公司和资本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贸易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链的兴起是否造成国内工作岗位的恒久流失?从大趋势而言的确如此,但更大在责任在于跨国公司并没有为本地预留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本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寻求技术与组织架构的创新是否意味着劳工组织的必然消亡?恐怕未必,工作与劳动还蕴含着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对本土社群和道德价值观的维护。


今日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早已变得精致利己,根本不会考虑那些因伤痛而绝望的美国民众,经济上的赢者通吃局面正在不断固化,其中并没有弱势群体的位子。由此两位作者对美式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希望: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演进,归根到底要确保市场、贸易、创新和移民的终极流向是要为民众服务,而不是与民众为敌,或是只能为少数人服务。


事实上,制度的变革终究需要来自观念的推动,而代表大多数人运作这套体系精英阶层的表现让人失望。


1958年,英国社会家迈克尔·杨(Michael Young)在他的经典著作The Rise of Meritocracy(《精英治理的崛起》)中,无不嘲讽地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专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主流,精英阶层将占据社会大多数优质资源。但是精英阶层的最大特征就是崇拜自身的才能,而无需为“卑微者代言”,因此他们更愿意结交和团结同类者而鄙视社会失败者,杨认为精英治理最终会把社会分为受教育程度低的“民粹主义者”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伪善主义者”。


到了当代,精英阶层在巩固和优化自己地位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在一系列教育、社会和福利政策方面,西方精英阶层越来越为自身阶层考虑,而对失败者群体不屑一顾,失去了本该具备的共情能力,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谓再贴切不过。很难想象这样的精英阶层在掌握设计社会政策的权柄后,会对弱势群体展现出任何怜悯。

而这点正是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tialism两位作者所深深忧虑的:由精英创设的不平等、不公平制度最终会被愤怒的民粹主义者合力推翻,绝望的情绪也终将在精英阶层中弥漫开来。如此这般,或许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因素,是改变精英阶层看待世界与自身的视角与路径,并为之自我革新。


在笔者看来,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tialism是近些年难得一见的直面美国伤痛的卓越学术著作,既紧扣当下,也展望未来。两位作者并没有落入那种一味指责现状,抑或提出宏大改革理念的畅销社科著作套路之中,而是围绕具体问题展开抽丝剥茧般分析与原因分析探讨,读者仿佛与两位学术大咖一道,在探究和发掘绝望之死群体悲伤故事与深层原因的同时,油然而生出别样的共情能力。而这种共情能力,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匮乏和必不可缺的。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