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18国顶尖“智囊团”共聚成都探讨“当代中国与世界”
当前位置: 首页  /  

18国顶尖“智囊团”共聚成都探讨“当代中国与世界”

发布时间:2018-11-23 作者: 杨婷婷 

11月22日,2018当代中国与世界智库论坛在成都开幕。该论坛由中国外文局、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成都商报社协办。这场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共计120多位高端智库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主流媒体代表的论坛,无异于一场强大的国际“头脑风暴”。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北京周报、成都商报等媒体报道:11月22日,2018当代中国与世界智库论坛在成都开幕。该论坛由中国外文局、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成都商报社协办。这场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共计120多位高端智库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主流媒体代表的论坛,无异于一场强大的国际“头脑风暴”。



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自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国内治理成效产生了重大国际意义。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履行中国责任,积极贡献中国力量,积极提出中国方案,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逐步成长为“引领者”。


11月22日,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郭卫民出席2018当代中国与世界智库论坛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并正在成为完善全球治理最为活跃的动力之一。为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合力推进全球治理新秩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智库要坚守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情怀,强化议题设置的引导力;加强智库间的沟通与协作,凝聚更多的思想共识;搭建机制顺畅的合作平台,形成多方共赢的智库格局。


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进藤荣一在大会演讲中表示, “一带一路”是建立在双赢关系基础上,涵盖了基础设施投资、开发、贸易、运输和能源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在大会演讲中表示,“一带一路”项目不仅仅是实质性的路线,它还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任何认为需要为人类创造共同利益的国家都可以参与其中。当前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消除贫困和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强有力的“武器”是对话、伙伴关系和创新。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迪米特里·巴里施尼科夫在大会演讲中建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导向的智库可以关注以下主题:政治合作与战略规划,经济、贸易、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和交通,高技术和创新,科学、教育和文化。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在论坛开幕式上围绕智库治理与全球治理的话题发表了演讲,在演讲中他介绍了自己对于智库角色和作用的定位:智库的目标是去向人们展示一个清晰的关于实际的判断;智库应当是一种核心的力量,从看起来混乱的现状中间剥离出来一批真相。他表示,在高科技时代,实事求是并没有过时。在他看来,智库发展一定要重视数据。研究者们应该在数据的统计和研究上再多下些功夫,做更多的事实研究,搜集整理更翔实的数据并仔细分析,从而为各级政府部门及各机构各领域提供专业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发言中表示,通过会议提振城市发展成为中国的特色,而在成都,世界航线发展大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等不断开展,能够推动成都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


本次论坛设有“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新变革、智库合作与全球治理新方案、改革开放与全球治理新动力等3个平行分论坛。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一级教授韩庆祥,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主任周强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戚振宏,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谢刚等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与新挑战、全球智库合作发展最新动态与全球治理体系政策建议、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世界意义等话题展开研讨。


附:凝聚智库力量 完善全球治理 ——在2018当代中国与世界智库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 郭卫民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成都,共同探讨智库合作发展与全球治理创新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成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十大古都,孕育了“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今天大家从四面八方会聚到“天府之国”,交流观点、互学互鉴,非常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国外文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等有关方面为筹办此次论坛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敬意!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回首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面向未来,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4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砥砺前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40年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这是一个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伟大历程,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4.1万亿美元,增长198倍;进口额从109亿美元提高到1.8万亿美元,增长168倍;中国的贸易伙伴从40多个发展到213个国家和地区,增长5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


40年里,中国国家治理成效产生了重大国际意义。中国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革除各方面体制弊端,国内治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总体上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国应对自身发展困局、破解国内治理难题的做法和成效,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言,“中国的改革开改极大地启发了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影响了世界很多领域。”以贫困治理为例,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极端贫穷人口在2015年之前减半,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最主要来自于中国的贡献,中国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了极端贫穷。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点之一就是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逐步成长为“引领者”。


作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积极履行中国责任。40年来,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逐步成为重要的国际责任的承担者和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论是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都以负责任的态度和举措,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上讲到: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今天,在全球治理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中国积极参与的身影。


作为全球治理的建设者,积极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是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在理念上,我们先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国际关系、正确义利观、全球治理观等理念和举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在行动上,我们连续举办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一系列多边峰会,有力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作为全球治理的引领者,积极提出中国方案。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和多元文化的滋养。如何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习近平主席就全球治理体制机制的调整改革提出了中国方案:“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40年来,中国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不断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主动参与规则设计,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发挥着引领作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广受欢迎,中国已经同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0多个,为当地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


在我们总结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为全球治理和人类的美好生活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正在大变革、大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激增,全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沉渣泛起,反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逆风不断,地区热点、恐怖主义、难民移民等动荡和挑战此起彼伏。处在新的历史交汇期,我们面临着调结构、转动能,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挑战;面临着有效化解人口和资源、自然与环境矛盾,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面临着科技发展对治理能力的挑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加剧的挑战;面临着全球治理机制滞后的挑战。


当然,我们也要乐观地看到许多积极因素在不断涌现积聚,动荡挑战中孕育着机遇、凝聚着共识,全球产业链断不开,各国利益关联分不开,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潮流挡不住,各国通力合作,创新全球治理,维护世界经济政治稳定发展的意愿愈加强烈。


时代提出问题,世界期待答案。创新全球治理,建设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需要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奋斗,需要各方有识之士携手努力。今天,来自近20个国家的50余家智库会聚一堂,希望各位智库界的朋友们充分交流、深入研讨,理性平和地研究问题,客观公正对待矛盾分歧,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的美好未来提出富有睿智创见的建设蓝图和行动方案,努力做共命运、同发展的智慧贡献者、务实推动者和远景规划者。


借此机会,我也提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研讨。


一是智库要加强研究,多提供思想产品。智库驱动着国际思想跳动的脉搏,构成了各国判断形势和决策的重要智力支撑,引领着社会思潮前行的脚步。智库研究成果和思想产品,在破解全球发展迷题,引领国际舆论,加深民众相互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各国智库担负着为改善全球政治经济生态建言献策的重要使命,期待各位智库专家能够围绕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推动创新创造的关键问题,提供指引方向的思想产品。


二是智库要深化合作,多提供交流平台。破解制约全球发展面临的难题,迫切需要大家坦诚交流,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创新全球治理来说,更加公正合理的治理规则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充满分歧矛盾的治理问题离不开智库专家之间的对话沟通。近年来,中国政府坚持面向世界,开门开放办智库,广泛搭建智库交流对话平台。今年7月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上,我曾提出,中方将采取设立专项资金等系列举措,鼓励和支持金砖国家智库开展合作研究,本次会议的承办方——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就具体负责执行这一举措,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得到多家智库的响应和参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继续支持中外智库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我们希望与在座的各位一道,深化各国智库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政策的对接联通和民心相通。


三是智库要着眼未来,多提供先见之策。着眼未来出先见,针对问题提洞见,服务决策谋高见,是智库建设的核心要义。立足世界发展大势,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是各家智库机构和专家学者的责任。开放创新的中国、繁荣发展的世界,为各国智库深化研究、展现作为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舞台。各国智库要加强对全球治理的预见性、前瞻性研究,强化与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动交流;智库要不断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以扎根实际的创新思想,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方向指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逐渐成为各国智库研究的热点。希望大家多来中国走走,多做实地考察调研。同时,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出谋划策。


最后,真诚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能够把握现在、思考未来,碰撞智慧火花、分享研究成果,为全球治理创新凝聚更多思想共识,贡献更多真知灼见。


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