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14 作者: 王鹏
8月13日,《“对冲”与“楔子”:美国“印太”战略的逻辑与中国应对之策》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举行。多位研究国际关系的新锐专家出席,就该报告的价值,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全球与地区战略、中美关系走向进行了深入讨论。人大重阳副研究员王鹏做报告阐述。他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印太"战略出台的背景、目标、手段、骨干力量等。然后深入分析其内在逻辑与战略实质。他认为,印太战略本质就是"对冲"与"楔子"两种战略的混合体。
人大重阳网讯:8月13日,《“对冲”与“楔子”:美国“印太”战略的逻辑与中国应对之策》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举行。多位研究国际关系的新锐专家出席,就该报告的价值,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全球与地区战略、中美关系走向进行了深入讨论。
发布会开始前,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做引导发言。他提出,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过去很多对中美关系研究的"套路"现在看来已经或即将过时。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和美国研究学界对美国的政策判断以及中美关系的认知都出现了不少的误判,中美关系研究也需要进入“新时代”。我们未来对美国的研究要更加接地气,更多地依赖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提升我们判断的准确度。对此,应该进一步发扬"用脚底板做学问"的精神。
人大重阳副研究员王鹏发布报告
接下来,人大重阳副研究员王鹏做报告阐述。他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印太"战略出台的背景、目标、手段、骨干力量等。然后深入分析其内在逻辑与战略实质。他认为,印太战略本质就是"对冲"与"楔子"两种战略的混合体。
所谓对冲(Hedging),通俗来讲,就是"双面下注"。具体地,在经济上,一方面保持对华贸易;一方面以贸易争端等方式打压中国出口,从而缩小逆差;同时借助科技封锁等手段阻遏中国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在安全上,一方面保持接触与谈判,避免核大国间发生直接战争;一方面拉拢日、印、澳等国,通过加强联盟等手段制衡、削弱中国。
所谓楔子(Wedging):挑拨离间。在"美国优先"要求减少国际义务、美国国力有限且无法集中于亚太等国际/国内给定条件下,通过强化中国与其他印太大国间的固有矛盾或挑起新矛盾,使它们既代替美国抗衡中国,从而减少美国战略压力与经济负担,又对美产生更大的安全与政治依赖,从而强化美影响力、领导力,同时还要在经济上通过提升从美进口(武器)来提振美国经济、创造就业,并优化特朗普政权与利益集团的关系,最终达到双重目的--国际层面上使美国以较低成本护持霸权,国内层面上巩固特朗普个人权位。
对此,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重阳报告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安居平五路"。第一,在话语层面,宜外松内紧。中国不妨选择性参与"印太"建构,既不过度反应从而使其自我实现,也不逃避无视,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替代之。
第二,在"内线"以守为主。在安全领域,继续奉行自我克制的战略传统,借助"非战争军事行动",在不与美国及其他印太邻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及时管控危机的前提下,以较低成本和可控风险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在经济领域,中短期内有节制地对等反击,谋求"以战迫谈",从而在有限让步的条件下达成无损于中国根本利益的新条款,管控争端。无必要自行提升对抗等级,而宜以降低对抗、谋求合议为指针。中长期,根本办法还在于内部改革,尤其是政策激励并立法保护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国内治理结构的全面优化。
第三,在"中线",即周边,需以稳为主。具体地,以"一带一路"等政策抓手释放善意和确定性,以团结东盟;缓解/管控与日、印、澳等其他印太大国间的矛盾。
第四,在"外线",或可"围魏救赵"。加强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的战略协作,增强美在东欧、中东的战略压力,从而变相缓解正面压力,为度过"崛起瓶颈期"重塑有利的外部环境。情见势竭,或将有变;用奇之时,见兔撒鹰。
第五,在全球层面广结伙伴。以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对冲由特朗普"美国第一"经济民族主义与战略保守主义给世界秩序和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一带一路"、上合、金砖、亚投行等抓手团结第三方,共建共同体。
综上,以话语为先导,以内线为根本,以周边为重点,以外线为突破,以"一带一路"全球新型合作网络为依托--"安居平五路",或将为中国找到突破口,打开新局面,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赢得对美"霸凌"反击战的最终胜利。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中,与会嘉宾就讲座主题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重阳报告的价值,认为它将理论性和政策性高度结合,加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结论的力度;综合运用双层博弈、新古典现实主义等理论工具,在扎实调研、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较完整的框架,清晰勾勒出美国"印太"战略的总体逻辑和推进手段,并从智库为国建言献策的角度提出较有新意的对策主张。同时,专家们也补充了新的视角,并对报告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王文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王文峰在肯定"对特朗普执政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整体情况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判断和把握"的同时,提出几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第一,"美国印太战略"和"美国对华战略"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同义词,还是有重叠的不同概念?第二,关于"楔子"战略,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间关系的改变,究竟是由它内在的双边原因推动,还是更多地由美国"打入楔子"而造成?"楔子"战略的效用如何准确评估?第三,关于"对冲"战略,报告认为鉴于中美都为核大国、经济上相互高度渗透等现状,美国即便谋求单方面压倒中国,但也难以做到彻底断绝中美贸易。然而,也有中美学者鉴于当下中美经贸战的激烈程度认为中美贸易存在较强"脱钩"的可能。他们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的一种主动战略选择。那么"脱钩"和"对冲",到底谁更能准确描绘中美经济的现实并预测未来?对此,中国主动作为的空间又有多大?面对特朗普当前近乎野蛮的行为方式,如何切实实现报告所建议的"以战止战"?中国又当如何团结周边国家共同应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再进一步思考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研究》编辑部副主任魏红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研究》编辑部副主任魏红霞赞同王文在引导发言中谈到的"中国学者对美战略误判"的观察,并强调扎实的、长期的在地调研工作是做好国际研究的基本前提。这方面,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在资金支持上已经到位,但政策尚未跟上。其次,她认为,学者在研究美国对外政策时应该注意其延续性。特朗普上台的确已经对既有的美国外交传统产生了较大冲击,但美国外交政策的延续性依然存在。比如,美国亚太政策的基础仍然是同盟体系。第三,第三方自身的因素需要注意。亚洲国家的政策和选择在中美外交战略调适中也存在变化,比如东盟国家为了安全和经济利益,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一直在做选择调整,甚至曾经出现了"安全靠鹰(美国),经济靠龙(中国)"的论调。印度在中美印、日本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也面临种种选择。美国"印太"战略的出台固然会影响上述三角关系,但印度、日本固有的政策延续性同样不容忽视。第四,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对中国"打楔子",这个问题需要审慎考虑,需要对美国冷战时期的"楔子战略"进行研究参考。第五,在分析美国对外政策时要关注其国内因素。譬如美国的军事利益集团,影响巨大。美国任何军事调整并不都是对外部的简单反应,而是在相当程度上是其国内(军事)利益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某种体现。最后,魏红霞老师为报告执笔人王鹏提出了些许内容上的修订建议,提醒作者注意增加美国政界和学界对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评述和分析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从微观的战略与政治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印太"战略的基础命题以及相关策略性问题。他指出报告最大的优点是全面性和学术政策的衔接,体现了比较高的战略分析高度,并建议从更加微观层面的细致剖析。他认为要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是"印太",不是其他的策略手段?可以梳理一下之前美国政府围绕美国霸权所做亚太战略,它有一定的延续性;另外也要从战略互动角度考虑,"印太"战略有所针对,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所以要警惕中国的战略行为对美国的反向/负面塑造作用。"印太"的组织方式倾向于战略协作,难以形成传统上的联盟。现在组织方式不是非常明确,传统上联盟是一种基础形式,但"印太"不是联盟,是一种战略协作,还在建设之中。
尹继武教授还提出两点和战略新兴模式相关的问题。第一,宏观上来说,美国对外战略长期的目标就是美国霸权的护持,就是美国的领导地位。但可能的策略和方式上会有很大的变化。在"印太"战略里,四国联合,以美国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对同盟成本的要求,去除全球层面的一些制度,加强小地区、小边主义的制度或联合等等,这可能是战后以来美国霸权护持第三个阶段的新模式。第二,楔子战略是联盟里比较经典的策略手段,实际是对中国潜在合作的,尤其是潜在同盟者的拆散。按照楔子战略的逻辑,美国应该做的是对中国,比如在"带""路"、周边全球合作中相关非常紧密的合作或潜在合作伙伴,战略支点国家进行拆散。如果要楔子战略化,对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尼和相关国家,挑拨针对和中国走得特别近的国家更加符合传统理念上的楔子战略。
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人大重阳客座研究员龙兴春
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人大重阳客座研究员龙兴春从印度认知与接受美国"印太"战略的角度对该战略能否继续实质性推进的可能进行了评估。他提到,最近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印太商务论坛"上,对"印太"地区地理范围做了界定,他说"印太"就是从美国西海岸到印度西海岸。现在的"印太"就是在美国传统的"亚太"的基础上加上印度,表明了印度在其中的重要性。日本、澳大利亚几十年本来就是美国的盟友,因此"印太"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看印度的态度。
龙兴春教授指出,从印度本身的外交传统、现在的国家战略和主要目标来看,印度国内不同的主张:其中一派鼓吹印度需要跟美国结盟,换取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全面支持,这种声音经常可以从印度的媒体,以及部分印度裔美国学者那里听到。但主流的主张仍然是要坚持不结盟,坚持战略自主。印度外交传统和大的战略不太容易改变,只会做技术和战术性的调整。包括要发展和美国的关系,印度对"印太战略"的态度取决于是否服务于印度的利益,而不是服务美国的利益。美国要推动印度就必须要投入资源,包括用于拉拢印度,冷战期间美国给了大量援助,也没能把印度拉过去。现在还看不到特朗普政府打算给印度多少经济好处,相反,我感觉特朗普是想弄一个"挣钱的印太",而不是花钱的"印太"。所以,我们改善和印度的关系,可以起到对"印太战略"釜底抽薪的作用。
然而,到目前为止,"印太"战略还是处于概念阶段,实质能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内容,美国愿意并能够投入多少资源来做,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是在"印太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地缘经济计划,中国可以欢迎并与之开展合作,如果是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同盟,目前中国的政策要高度关注和警惕。
美国的战略换一届政府就换一个名称,但主要内容应该说变化不大。现在我们已经不大谈"亚太再平衡",过几年美国换了新政府,"印太战略"也许也就过去了,新政府换一个新的政策,换一个新名词,但整体国际格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其内容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人大重阳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从美国国内经济与财政政策的角度入手,提供一个新视角。研究美国的"印太"战略,无论是什么视角肯定首先都是去解决"说什么","想做什么"、"实际能做成什么"。这个报告是一种"从外而内"的视角,认为美国的行为是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这一来自国外的压力。如果换一个视角则是"从内而外"的视角,先看美国国内的情况,再看它国外的情况。"从内而外"的视角,看"印太"战略,不是特别大的布局。过去冷战期间,美国大的战略布局有个特点,要往外给钱的。全球美元当中大约2/3是在美国以外的,因为历史上有大规模美元输出过程,这个历史阶段美国搞战略部署是输出美元的。现在美国希望美元回流,而不是输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太"战略,日本、澳大利亚早就在"印太"战略当中,这个筐里增加印度、缅甸,但事实上不给钱。从内而外看可能是这么一个情况。
人大重阳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认为"印太"战略本质是美国全球收缩战略情况下对新情况的应对。原来在布什时期美国有两只手应对亚太和印度洋,2009年之后变成了一只手,美国人称之为"战略杠铃",这本质是收缩。我们看到的是,特朗普"英雄造时势",但"时势也造英雄"。美国近几年来一直存在着"美国优先"、"全球收缩"、"分担责任"、"能源独立"、制造业回流、选择性贸易等这样一套全球收缩的体系。这一系列体系之下,"印太"战略的实质是在收缩的情况下以低成本的方式继续实现美国优先,实现战略大转向的手段。陈晓晨主任认为中国的应对就是以低成本的方式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把"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用对外开放促国内改革。
人大重阳宏观研究部副主任陈晨晨认为,从美国新旧国务卿对比来看,从蒂勒森到蓬佩奥本身就是"印太"战略更加清晰的过程。从现在的动态观察来看,蓬佩奥延续了蒂勒森时期对奥巴马以及奥巴马政府之前价值观外交的颠覆,这是明确的。但是蓬佩奥用美国人的话来说,拥有了特朗普的耳朵,他说的话特朗普是听的。现在蓬佩奥时期更像特朗普风格,更多摒弃了程序性的东西,包括朝鲜问题上,未来和东盟接触方面会更加明显。她建议这个报告除了分析特朗普个人,还应把他放到他的团队中,比如他的核心决策团队内部博弈,决策动态进程来看。在"印太"战略方面,从刚开始的组阁最初阵容来看,它的五个特征就是"军、右、白、富、男",这些特征是越来越明显了。(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