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0 作者: 人大重阳
改革开放40年以来, 中国智库建设取得飞跃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民主决策, 对我国的智库建设和人才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央专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着力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以来, 中国智库建设取得飞跃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民主决策, 对我国的智库建设和人才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央专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着力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我们看到,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深化改革、治国理政、“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领域扮演着影响力日益显著的新角色。新型智库正日益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新生力量, 亦是四十年以来我国对外传播事业进入新时代所必然经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值得有所总结。刊于1月9日“上海高校智库”微信公众号,原文刊于《对外传播》。
回首30年:中国智库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专业与细分的科研院所体系作为党和政府经济政策与规划的智囊团。前30年间, 它为新中国建立完整的工农业经济体系和计划调配制度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初始, 各类社科院所、部分重点高校承担了走出国门, 学习世界先进发展与管理经验, 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任。走出去, 引进来, 洞悉世界发展态势, 借鉴各类发展经验, 在交流过程中展现国门打开的中国新面貌。在这个过程中, 智库一方面承担着交流借鉴的重要使命, 同时客观上也承担着向世界说明和解释中国发展态势与对外政策的作用。回顾往昔, 身处上世纪80、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刻, 冷战格局开始瓦解, 新一轮全球化全面铺开, 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对外宣讲和平与发展理念, 客观冷静介绍中国发展现状与目标亦是智库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美关系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 作为号称美国“第五权力”的智库群体也成为我国研究了解的重要领域。美国智库深度介入美国政治与社会经济发展, 在标榜客观、公正、独立的名义下深度影响美国内外政策, 在传播美国价值理念与形象塑造方面, 也具备独特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国智库学者在不断学习、借鉴美国智库发展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同时, 也不断对美国智库运营过程中所暴露的各类问题与倾向, 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光谱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并有所辨别。
新世纪以来, 我们进一步加大与世界各国智库界的交往交流, 不断加深对于国外智库业的发展态势和情况掌握, 也更为全面理解和认识到各类智库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在这个背景下, 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拥抱中国梦: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迎来发展热潮
2008年是对外传播领域具有思想史意义的时间分水岭。上半年接连发生的海外反华势力干扰奥运火炬传递所激发的爱国热情, 围绕汶川大地震及其史诗般救援所传递的伟大民族凝聚力, 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后带来的世界惊叹, 交汇成中国国家复兴与文化价值自信崛起的时代之音, 加之下半年以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震荡, 给中国精英与民众以极大震撼, 这些都为开展新一轮对外传播工作打下了深刻而鲜明的时代烙印。笔者所谓的“零八时刻”, 就是对这种蕴含思想意蕴的时代特征, 及其推动对外传播工作巨大能动性的概括, 也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梦最广泛的民众基础。
2013年中央布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中国智库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刻。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看到, 一大批具有丰富媒体经历和多年对外传播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智库界发展, 不少新型智库从建立起就特别强调构建影响力, 尤其是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塑造。
不可否认的是, 自开展新型智库建设以来, 围绕智库发展目标的定位辩论就从未消停过, 对何谓真正的智库影响力进行过多轮探讨。一般而言, 智库可以分为拥有政策、学术、社会与国际四大维度的影响力。有专家学者认为, 新型智库只要做好高质量研究, 发挥给政府决策部门“递条子”“出主意”“想办法”就可以了, 至于宣传与形象建设那都是面子工程、锦上添花之举。可以说, 这些观点至今在某些智库领域依然占据着不小的话语权。
但随着中国不断深入参与全球治理, 提出一系列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全球治理新创举和新机制, 以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原创性思想, 有关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争议与困惑也随即烟消云散。新型智库界在实践中得以清晰认识到, 智库建设与提升智库国际化平台、积极参与地区乃至世界多边机制交流, 是提升和壮大自己最直接、最有效的努力方向。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拓展比较视野, 洞察世界发展趋向, 与世界各国政要学者与智库同行开展交流与对话, 反过来也极大促进了智库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
回顾2013年以来的智库建设, 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CCG)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等机构为代表, 先后推出一批具有标杆性影响的国际交流平台、涌现出一批领军型智库传播人才, 以及具有广泛政策和学术影响力的一大批国际间合作研究报告, 在重要时政节点, 如G20、“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 扮演着意见领袖和政策倡议提出者的鲜明角色。特别是在G20杭州峰会上, 新型智库群策群力, 不仅为峰会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和创新意义的治理方案, 同时通过举办G20智库峰会的形式, 结识与团结了一批认同中国全球治理价值观和行动力的国际智库界友好人士, 为今后智库间的合作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习近平主席在峰会祝辞中特别致谢智库所作贡献, 也是对智库辛勤努力耕耘的高度肯定。
携手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6年以来, 国际局势出现新趋向, 逆全球化与民粹主义逆流涌动, 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治理失效、失语、失信的消极现象不断恶化, 引发世界大多数国家与民众的深切忧虑。
这种状况也给新型智库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任务。在深化国际间合作的基础上,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的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或是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合适选择。
推动国际间智库深度合作与思想碰撞, 追求包容性发展理念, 已经成为新型智库新的发力点。2018年11月22日, 由中国外文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的“成都·2018当代中国与世界智库论坛”成功举办。从中我们发现, 国际间智库对于寻求全球治理的新愿景、新方案和新动力有着殊为迫切的需求, 而新的合作路径、新的交流方式, 新的思想产品, 也都是当前智库所亟需解决的新问题。在此, 笔者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来探索提升智库对外传播能力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1. 搭建新型传播平台, 提升创新议题活跃度
在既有智库交流平台的基础上, 深度挖掘平台创新传播的有效性, 做好创新议题的捕捉和积极消化, 做到储备一批理论, 积累一批问题, 打通一些学科, 凝聚一批案例, 讲好一类故事。
2. 前瞻国际发展议题, 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未来智库应该加大对具有战略性、思想性的国际问题展开跨学科的深入思考。对一些热点概念和话题, 要做好哲理层面的思考与提炼, 有针对性地回应西方乃至世界对于中国发展提出的质疑与困惑, 既能求同, 更能存异, 要及时把智库思想产品的传播效应发挥至最大。
3. 加大智库型人才培养, 构建中国特色旋转门机制
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做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我们要加大对于中青年学者的现实国情了解, 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发展成就、树立牢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加大对各类国际组织、国际智库机构的人才输出和人员交流。
4. 适时加强新型智库的海外国际化布局
国际顶尖智库都在海外进行分中心布局, 加强对所在国研究的深度, 诸如卡内基和平基金会莫斯科中心,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清华中心都是相当成功的案例。我们应该在现有基础之上, 帮助具备国际化交往能力的智库适时走向海外, 还可以依托相关具有深厚研究能力的高校为策应, 在海外研究机构设立智库分中心, 或是研究工作室, 为未来常态化智库国际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