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缅怀胡迺武|吴晓求:怀念恩师胡迺武
当前位置: 首页  /  

缅怀胡迺武|吴晓求:怀念恩师胡迺武

发布时间:2021-06-18 作者: 吴晓求 

6月9日,一代‬大师‬、中国‬当代‬杰出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国民经济学学科开拓者和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胡迺武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作者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一级教授、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本文刊于2021年6月17日国家智库。


6月9日,一代‬大师‬、中国‬当代‬杰出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国民经济学学科开拓者和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胡迺武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发布追思文章,寄托无限哀思,全文如下:



在恩师胡乃武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吴晓求


我们共同的导师胡乃武教授离我们而去了,这是一个极其悲伤的日子。我追随胡老师38年,是胡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在我年轻的时候,课余之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和胡老师度过的。在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习期间,那时候我20多岁,一个星期总有3—4个晚上是和胡老师一起度过的。我一般吃完晚饭,7点半左右就会敲开胡老师家的门,一方面是求教学问,另一方面是谈论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窗外明净的月亮飘落进胡老师的书房,我和我师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个灵魂交流的夜晚。应该说,我是受胡老师影响是最大、受益最多的学生。从价值观到人生道路的选择,胡老师对我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些天我感到非常悲伤。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介绍我们共同的导师胡老师的生平和学术贡献。


胡乃武教授,1934年5月生于刘胡兰的故乡山西省文水县。胡老师经常跟我讲刘胡兰的故事。1955年,当时已经工作了的胡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计划专业学习,4年后的1959年,他又考上了计划经济系的研究生。1963年留校任教,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年轻教师。在“文革”期间,胡老师受到过冲击,到过“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他响应号召,迅速返回学校,回到计划系任教,并担任1979级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本科班的班主任。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胡老师十分重视科学研究,积极参加重大科研活动。他是早期李震中教授主编的《计划经济学》教材的重要统编者。由于科研和教学业绩突出,胡老师1985年被破格评为教授;经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批准,1987年,胡老师成为我国第三批博士生导师。学界一般认为,前三批博士生导师含金量非常高,他是当时年轻一代的杰出学者。2009年,胡老师被评为我校首批一级教授(全校共14位首批一级教授),2019年转为我校荣誉一级教授。


胡老师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杨瑞龙教授就是他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生,我也是1987级博士生,是钟契夫教授和胡老师联合指导的。


胡老师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非常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未来的大趋势,商品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胡老师具有缜密而宏大的宏观经济思想。虽然胡老师的专业是计划经济学,但他没有抱残守缺,而是顺应时代的趋势,积极推动经济变革。在这期间,他已经写出了体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精髓的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包括1979年在《经济研究》发表的论文,以及后来由他主持、主编并作为主要撰稿人的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里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如《经济杠杆导论》。《经济杠杆导论》开启了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序幕,充分体现了现代经济的精髓,为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深化研究。由他主持、主编,同时也是主要思想的提出者,1989年出版了《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这部重要著作。《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这部著作,在当时乃至于今天,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都是非常完整的,是极富前瞻性的,既体现了需求管理的原则,也注重了供给管理。他认为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供给管理是结构管理,在此基础进行综合协调。虽然当时还没有市场经济的表述,但胡老师的这部著作已经体现了基于市场经济精髓的宏观经济管理架构。


之后,他和吴树青教授一起,组织编写了《模式·运行·调控》这本理论性很强的著作,主要探讨未来中国经济的未来模式、运行特点和宏观调控。同时他还出版了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一系列著作。新世纪后,他高度关注我国经济发展新战略、新布局,对西部开发提出过自己独到的见解。


各位学界同事,各位胡老师的学生们,你们都非常了解胡老师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其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胡迺武文集》中。胡老师是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我们国家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国民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研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他不搞那种书斋文化、书斋式研究、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他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实践的变化。他是立学为国的学者的典型代表。胡老师是我们学术上的楷模。这是其一。


第二,胡老师把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我们在座的各位。他是师中之师,他为国为民,他的道德文章高山仰止,他对每个学生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没有任何功利想法,更不会邀功。没有胡老师,没有我的今天。


作为导师,胡老师不仅关心学生学业的进步,也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家庭幸福。我有一个亲身的经历,让我一生铭记在心。我爱人1991年要调到北京来,当时我们两地分居。调到北京来相对容易,但到哪里工作是个问题。我向胡老师汇报了这个情况,胡老师说,我们找李震中校长去。胡老师带着我第一次见到李震中老校长。李震中老校长是个光明磊、乐于助人的长者和领导,一听说是这件事,他说行,迺武,明天我们三个就去找崔建民。崔建民当时是国家审计署的常务副审计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人民大学计划系学习,李震中老师是他的系主任,胡老师教过他的课。我和胡老师、李校长一行三人,从人民大学坐公交车,换了几次车,来到了沙窝,两位老师知道崔审计长在某幢楼里办公,但不知道在这幢楼里哪一层办公。胡老师和李震中老师就在楼下扯着嗓子,大喊:“崔建民,你在哪里?”“崔建民,你下来!”崔建民不知道怎么就听到了呼叫声,马上就下来了,见到了我们三人,听完李校长和胡老师来由,他说,没有问题,一定照办。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想说明,胡老师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导师。仅此一时,就让我永远铭记。胡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对他人很宽厚,胡老是善良、朴实、厚道、谦逊,学术上缜密严谨。如果我学术研究有一点点成绩的话,与胡老师的培养、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读研究生时期,我写的论文,胡老师改得都非常认真。那个时候,他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任副主编,有个周末的下午,他把我叫过去,边改我的文章边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改,改完以后他还读给我听。他说,晓求啊,论文要读得琅琅上口,这个论文就好了,句子不能太长,要简洁明了。胡老师的文章,就像人民日报的社论一样那么精炼。我看过胡老师的文稿,他写一篇论文,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1.5万字的论文,写下来一气呵成,中间修改的字数不会超过十个字。我当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做到这样就好了。


学术上,胡老师是我们的楷模,人生道路上是我们的导师。我在灵魂上是和胡老师相通的。他对学生充满了关爱。这是其二。


第三,他的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我一生都以他为榜样。他的那种谦虚,那种真诚,那种乐于助人,那种善良,那种慈悲心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作为人民大学的一名教师,我要学习他学术上求真、理性和严谨的品格,学习做人的厚道、真诚和善良。我的人生价值观是胡老师塑造的,我以前有一些浮躁、骄傲的特点,胡老师很善良,他不直接批评我,会通过另外一位老师提醒我。我们要继承他的精神遗产,学习他的虚怀若谷、求真务实的精神。


胡老师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著名的教育家。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财产我们要继承下去。愿我们共同的导师胡老师天堂安好。


胡老师永垂不朽!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