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21 作者: 马骏
马骏表示,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可观,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在未来十年内,全球主要绿色领域(如建筑、能源、基础设施、水以及污染治理等)的投资需求将达数十万亿美元,而目前全球只有约5%-10%的贷款是“绿色”的,贴标的绿色债券在全球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低于1%,全球机构投资者持有资产中的绿色基础设施资产占比也低于1%。
12月20日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马骏博士专程赴中国人民大学,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绿色金融专业硕士和环境学院绿色金融班做了“绿色金融的前沿课题”专题讲座。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出席。
马骏表示,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可观,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在未来十年内,全球主要绿色领域(如建筑、能源、基础设施、水以及污染治理等)的投资需求将达数十万亿美元,而目前全球只有约5%-10%的贷款是“绿色”的,贴标的绿色债券在全球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低于1%,全球机构投资者持有资产中的绿色基础设施资产占比也低于1%。
马骏指出,目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外部性、期限错配、缺乏对绿色金融的明确定义、信息不对称和分析能力不足等五大挑战,并提出五大应对措施。一是将外部性内生化,通过对绿色项目的增信和担保、优惠贷款、政府奖励,以及利率补贴等,改善这些项目经风险调整后的回报,此外,银行业项目融资领域的“赤道原则”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有助于应对污染性项目负外部性问题;二是金融部门通过创新来应对期限错配带来的挑战,具体的创新工具包括绿色债券、绿色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以及以未来绿色项目收益为抵(质)押的贷款等;三是根据国情和发展重点来定义绿色项目,孟加拉国、巴西和中国已经在国家层面引入了自己的绿色信贷界定标准;四是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政府机构或者开发性金融机构为绿色项目提供信用担保;五是建立分析环境风险的模型和方法,将环境因素纳入信用评级,鼓励银行进行环境压力测试。
在G20和其他各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可选措施方面,马骏建议:一是提供战略性政策信号与框架,二是推广绿色金融自愿原则,三是扩大能力建设学习网络,四是支持本币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五是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六是推动环境与金融风险问题的交流,七是完善对绿色金融活动及其影响的测度。
讲座中,马骏首席与同学们开展了深入交流,回答了十余位学生关于绿色金融的问题。
马骏首席发言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发表致谢辞。他指出,2016年绿色金融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经G20峰会后达成全球共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国内首个绿色金融方向专业硕士学位,也获得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切。马骏博士作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进程的领先者之一,以时代和历史的前沿角度来推动和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金融的学生们授课,正是回应社会对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的关切。王文同时对马骏为中国绿色金融学科建设和行业成长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