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一带一路”用“造血”金融升级非洲发展方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用“造血”金融升级非洲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2017-05-04 作者: 人大重阳 

中非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合作模式,成功通过“造血”金融实践,对非洲的发展方式实现了升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23期《“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发布会于5月3日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成功举行,吸引了产、学、研、政、商等各界60余人参加。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推动全球包容发展、共同繁荣的开放性倡议,为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和机会提供了新的契机。长期处于世界经济体系边缘的非洲国家,始终无法利用西方制度化的“输血式”援助来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基础设施和工业化水平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非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合作模式,成功通过“造血”金融实践,对非洲的发展方式实现了升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23期《“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发布会于5月3日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成功举行,吸引了产、学、研、政、商等各界60余人参加。


  发布会由人大重阳院务委员兼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研究员主持。贾晋京首先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开发金融提供者,其融资规模超过其它对外开发金融提供者的融资总和。这在“一带一路”共商共建的全球总体格局中至关重要。随后,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教授在引导性发言中表示,人大重阳在四十多个国家调研、宣讲“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对外开发金融对世界,特别是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因此,“造血金融”一词既高度形象的概括了中国对外开发金融,又有助于在非洲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

 

发布会现场

 

  《“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研究报告执笔人、人大重阳产业研究部副研究员程诚博士在报告环节分四部分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的官方开发金融”在中非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中发挥的“造血”作用。首先,程诚博士回溯中非发展合作的源流,指出中非发展合作没有历史负担与现实需求,与存在利益需求与殖民历史的西方对非发展援助在源流、政策背景与现状上有着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程诚博士创新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官方开发金融”的分析框架。他表示,中国特色的官方开发金融是一种由中国官方提供的,立足于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能力的,具备较高优惠成分的,高度依赖各种金融信贷工具的“南南”发展合作模式。程诚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中国已和60多个国家签订了有关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而即将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已经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而过去数十年来积累的中非合作经验,值得“一带一路”建设者和研究者们好好学习。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依据自身发展经验,通过开发金融的“造血”努力,极大的提升了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了对于传统发展援助模式的升级换代。

 

研究报告执笔人程诚博士演讲

 

  最后,程诚博士在中国特色的官方开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对中非发展合作与更广发的中非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包括进一步转变开发援助思维、建立统一协调的发展合作机制、合理设计国际发展合作支持项目的择优机制、重新定义中国对外援助等政策建议。他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外发展合作的效益,中国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时,应当把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发展因素综合考量,树立以“经济发展”和“公共福利”并举为核心的发展理念。


  在报告会研讨环节,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指出,这份报告内容详实,具有理论创建与实证检验的厚度。他表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的重大转变——以内需驱动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对外投资——是中国对外“造血金融”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的官方开发金融以及中非发展合作反映了中国对于发展合作的务实精神,这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教授认为这份报告首次详细梳理中国对外开发金融的实践与理论,并通过实际案例检验了中国特色的官方开发金融工具对非洲发展的升级作用。贺文萍教授还表示,要注意中非发展合作中非洲国家的债务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教授表示,由于前殖民国家对非洲的影响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非发展合作也需要处理好与原殖民宗主国的关系。中非发展基金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徐泽来认为,中非发展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先试”。在这一背景下,中非发展基金就是中国特色的官方开发金融理论在以政府带动企业、个人投资的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