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14 作者: 人大重阳
2021年9月12日,"一带一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协办,全国主要“一带一路”研究的50多位知名学者与会并分别做了致辞、主旨报告与分论坛发言。
人大重阳综合媒体报道:2021年9月12日,"一带一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协办,全国主要“一带一路”研究的50多位知名学者与会并分别做了致辞、主旨报告与分论坛发言。人民网、中新网、中国网等媒体报道此次会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合作倡议,已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截至2021 年7月,已经有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或发表了联合声明。我国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日趋密切,重大建设项目不断落地,"中欧班列"作用愈来愈大,贸易畅通程度日益提高。相对于建设进展而言,"一带一路"学术研究仍显落后。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各自为战,缺少学术交流,理论研究不深,经验总结不足;另一方面,缺少国际学术话语权,软实力仍不强。这难以有效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为此,一批长期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学者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者倡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会,希望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不断深化“一带一路”研究,加快提升“一带一路”学术话语权,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指出,当前,国内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众多,但相互之间鲜少进行规模性的学术交流。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带一路”研究学术共同体,搭建相互交流的学习平台十分迫切。此次研讨会有利于通过帮助“一带一路”研究单位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相互碰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刘卫东表示,希望通过此平台促进学界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最终形成“一带一路”研究常态化交流机制。
刘卫东
在开幕式上,“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礼,国际区域研究协会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司(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陈怀海,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秘书长张湘作开幕致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主持开幕式。随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勇、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刘卫东、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分别从战略、理论、金融、国际关系、全球化、学科等6个方面发表主题学术报告。其中王文就《为什么要设立“一带一路学”》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引起在场学者的强烈共鸣。主题报告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主持。
下午,各单位进行深度交流,30多家机构主要代表做了深度交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梁昊光和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志钦主持该环节。最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主持题为“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研讨”的学术研讨环节,“一带一路”研究会发起倡议签字仪式。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