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2 作者: 张梦晨
大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积累、传播和创新的重要场域,拥有学科建设、精英汇聚和学术交流的优势,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融会古今中外文化成果、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大学的文化繁荣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是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梦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学者,本文刊于6月22日观察者网。
大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积累、传播和创新的重要场域,拥有学科建设、精英汇聚和学术交流的优势,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融会古今中外文化成果、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大学的文化繁荣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是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洪堡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了科学研究支撑教育的体制机制,保证了人才培养始终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体现了大学对社会进步的支持和引领作用。高等教育作为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需要而存在。古典大学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承与汇聚为主,现代大学与古典大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大学的知识创新不再满足于传承、汇聚知识,更要创造知识。科学知识的传承和汇聚进入到大学后,先是在大学教学中引起了一些改变,然后形成一种趋势,最后引起大学的变革。20世纪初工业革命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验证了“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的高等教育”这个现代大学的本质。二次大战后,各国高等教育在经济恢复发展中纷纷结合本国的实际,学习、借鉴美国大学体制,坚持知识创新的核心价值,走出了各国大学不同的发展路径、模式。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中心,通过汇聚、传承和创造知识,支撑和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历史上,破除传统模式和解放思想都是最难的,从教育的发展史来看,教育的所有变革都来自于知识创新程度和发展趋势的变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对全球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人文交流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在疫情之下都无法正常运转。传统教育模式是否会被线上教育模式所取代?这场危机对国际高等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人文交流与教育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看来,疫情势必会带来重大变革。
首先,大学教师和学生将拥有更大的教学和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大学教育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功能,特别是知识传播功能将逐渐增强。随着互联网发展,虚拟空间逐渐变成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空间,知识被附加上了选择权,知识的传播更加市场化,加速了知识市场的形成。疫情之下,传统的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上授课模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择接受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固定校园课程所束缚。知识被赋予了被选择权,“好知识”和“坏知识”在线上模式之下立见高下,是高等教育学界的一次选择权和被选择权的重置。大学教育唯有通过个性化培养和优质知识的过滤筛选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这种变革提高了“好知识”的价格标的,也提高了传播量和传播速度。这种趋势决定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将不再属于某所学校,他们可以同时在一个平台或多个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大学也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大学校园,而是由若干所各具特色的大学构成的大学平台联盟,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产品。
其次,疫情将会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学生可以及时向学校反馈,加速知识的更新迭代,甚至推动社会治理的进程,这些变化,将再一次挑战和考验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大学面临着新的变革。传统评价体系在疫情之下已经不适用了,线下课程中老师对知识的重复度非常高,有些老师甚至可以用同一个授课大纲、同一个案例进行数十年的教授。而每年仅有两次的期中期末教师评价并不能真正起到对老师优胜劣汰的作用。大学教师的核心价值就是知识创新,如果以知识创新作为衡量一所大学的逻辑起点,那么提升大学和大学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就成为大学争取资源和社会评价的核心价值。线上授课模式使得学生可以及时向学校反馈自己对课程的满意度,从而敦促老师对知识的更新,明确了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就可以一致化地、系统地设计大学制度,并且准确定位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我们还可以准确定义出现代大学和各个大学的类型,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明确各种办学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制定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而这种更新势必会推动社会治理进程的发展。
再次,随着老师变“主播”,知识的娱乐化和观众缘被凸显的更加重要,老师自身的个人魅力成为重中之重,知识传播形式、时空、速度的质变,或将彻底改变我们进行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方式和习惯。在这次疫情带来的知识创新中,知识传播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严肃性被弱化了,老师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观众缘,同时还需要接地气。知识的民粹主义在此次疫情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加速知识更新和提升老师自身素质的一次倒逼。在传统授课模式中,仅有汇聚和传承远远不够,教育的层级越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汇聚能力和传承能力将越强。这两种能力只能考核教师教学是否合格,属于底线要求,而要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现代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内生性和交叉学科的碰撞。
最后,今年高考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人们或将重新思考高考的必要性。百度百科上给出的“大学”的定义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此种定义非常模糊,将大学看成是教育和科研简单的混合体,基于这种认识,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放到同行重要的关系,从逻辑上模糊了大学的核心价值,削弱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依据此认知,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打破了知识壁垒,使得不同学校的知识都可以进行分享和线上学,而大学在疫情的影响下迟迟未能开学,这对后疫情时代大学存在的必要性试一次重大考验,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理想大学的标准是否会发生改变?学生是否会重新思考海外留学和考入自己理想大学的必要性?都是一个未知数。而事实上大学输出的是具体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大学不仅具有培养学生知识构成的作用,同时还具备培养学生向社会过渡和塑造自身朋友圈的功能。
如此看来,疫情或将颠覆全球人文交流与传统教育模式,促使传统教育模式的结构性重组,对大学制度产生新的变革影响,从而加速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纵观世界,创新是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和重要特征。纵观人类历史,思想变革始终是创新的源头,在一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引擎”作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将推动、引领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方向。(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