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01 作者: 人大重阳
2016年6月30日上午,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出版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与会嘉宾各自就王义桅教授新书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研讨互动。
2016年6月30日上午,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出版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与会嘉宾各自就王义桅教授新书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研讨互动。
“一带一路”认识论时代终结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首先发言。他称赞了王义桅教授在“一带一路”研究方面的专业性和重要性。王文院长用“汗牛充栋”来概括关于“一带一路”三年来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一带一路”认识论时代走向终结,接下来我们将跨入“一带一路”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时代。他认为,过去几年,关于“是什么”、“为什么”、“重要性”等问题已经得到充分论述,接下来我们应该进入深入研究阶段,从具体实例和细节入手,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长远发展。王文院长指出,“一带一路”获得了超乎人们预期的可喜成果,而且,从近日中俄联合声明、中美智库联合对话等事件来看,我们有理由坚信“一带一路”前景乐观!
会议现场
与会人员对王文院长提出的“认识论时代终结”的观点,纷纷表示赞同。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也认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我们需要更深入的逻辑性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说,“一带一路”的宣传已经基本结束,开始进行对接、落地工作。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要解决好对接进程中产生的战略疑虑,动员、组织好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这场参与式的合作。
世界需要“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认为王义桅教授该书的独特性和关键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通”,这既是该书的理论重点也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一带一路”要达到“通”,有三层意思要认识,有三个问题要做好。三层意思:1.“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重要的;2.“通”的思想我们古国的古老智慧,“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3“三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最终是要达到共赢局面。三个问题:1.早期工程的收尾;2.如何更好发挥媒体作用;3.找出中国的文化、思路与“一带一路”不合之处。
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新著《世界是通的》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昊点明,“世界是通的”还没有成为现实,它是一个有待实现的愿景,需要更多类似于“一带一路”的倡议的支持。我们在联通世界时,需要多研究问题,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共同合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民心相通,为此,必须做到语言相通,尊重各地文化风俗。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中国中东事务特使张燕生借助书中提出的全球化3.0版观点,就当今全球化前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英国脱欧、不断发生的贸易摩擦等事例可以发现,去全球化力量和推动全球化力量始终在角逐,难分伯仲。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战略,还是国内的全面深化改革,都有助于构建一个平等、包容、共享的新体系、新秩序。
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在新一轮全球化时代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承当大国担当,与会人员也积极发表了各自建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提出两点建议:1.扩大国际联盟,做好“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激发沿线国家参与热情;2.旅游先行、人才先行。充分发挥中国旅游大国优势、加强人文交流、积极培养更多优秀留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则认为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加强与周边邻国的交流合作。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东事务特使吴思科提出中国崛起需要自己的思考,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制。“一带一路”是我们摆脱西方主导的旧体制、掌握发言权的一个很好的新思路。(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