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文津圆桌第二十七期: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中心  /  

文津圆桌第二十七期: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发布时间:2017-11-07 作者: 文津圆桌 

新经济、新动能对就业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传统经济理论一般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单位GDP吸纳就业人数会减少。但这几年,单位GDP吸纳就业人数在增加。比如,2011年经济增长9.5%,全年新增1200多万就业,这几年经济增长7%左右,每年却解决了1300多万就业。这可以解释为新业态带来就业的增长,像电商、快递、网约车等吸纳了很多就业。

  本文刊于2016年8月17日中国政府网。   


  主题: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时间:2016年7月15日


  主持人:吴亮 新华社瞭望智库总裁


  参会名单:


  许宪春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范  必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巡视员


  伍  浩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


  罗俊杰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


  高新民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


  沈  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武爱斌 郎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建华 滴滴出行首席发展官


  任京阳 中科曙光副总裁


  任娇 途家网市场副总裁


  吴亮 瞭望智库总裁


  陈光义 瞭望智库副总裁


  主持人瞭望智库总裁吴亮:欢迎各位领导、专家来新华社座谈,今天下午我们围绕新经济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我们在基层调研时,主要关注什么是新经济,怎么统计,就业怎么算,法规有哪些,财务如何核算,新经济和旧经济在管理上有什么区别等。对此,我们首先请范司长先给我们分享一下。


  范必: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这成为今年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一、什么是新经济、新动能?


  “新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现在重提新经济,则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紧密相关。


  第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是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仍然是人手和人脚的延伸。第四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泛在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3D打印、基因测序等一系列新技术,这些技术颠覆了前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进步的方式。


  第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创新成果的传播速度比第三次工业革命大为提高,创造单位财富需要的人工更少,真正实现了通过创新供给创造需求。比如智能手机中的各种APP,很多功能过去消费者根本没有想过,但是设计者制作出来后就创造了需求。


  第三,新经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已具雏形,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新经济基于各种新兴业态,形成了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新发展模式,具有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效率提升明显、市场规模较大等特征。


  在新经济发展模式中,发展动能出现新变化。传统发展动能主要是依靠土地、资本、劳动、能源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以及制造业、房地产等传统产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知识、信息、创新成为新生产要素,一大批颠覆性创新催生出高端制造、普适计算、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新模式,共同构成了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二、新经济、新动能改变了社会再生产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新经济、新动能的出现,使整个社会再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是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的特征是,大规模、集中式、工厂化、标准化生产,远距离输送。新的生产方式则表现为智能制造、柔性化生产、分布式生产、个性化定制。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重塑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二是分配方式。传统的分配方式主要是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初次分配实现效率,再分配保证公平。在新经济、新动能时代,一次、二次分配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出现了众创经济、共享经济,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受益。


  三是交换方式。支付革命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大数据使消费者随时可以对不同商家出售的同一产品进行价格对比,有望破解以往商品交换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越来越低,有利于物价保持在低位。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理论、价格理论面临挑战。


  四是消费方式。电子商务打破了交易的时空界限,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决策周期缩短,消费更加个性化,私人定制日益普遍。消费也不完全是个体行为,通过互联网分享体验,可以带动更多的消费产生。


  三、新经济、新动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经济、新动能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方向。随着颠覆性创新增多,后来者在很多领域不需要模仿前人就可以做得很好。这比较像电子管、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间的代际更替,后来者可以忽略做电子管、晶体管,直接研发集成电路。中国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在新经济时代可以利用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实现超越。


  但是新经济、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有十多年,在此期间爆发了金融危机,各种颠覆性创新并没有带动发达经济体全面复苏。不仅如此,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会加剧经济发展失衡,掌握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将会加大。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在传统生产要素领域,如土地、资本、劳动;在传统服务业领域,如教育、医疗、科技,这些供给侧的改革应当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结束前完成,但到目前为止仍在进行。


  拿劳动来说,人是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都要依靠高素质人才,但是现有体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流动。在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全部报酬中,“五险一金”要占一半左右,加大了创新企业的用人成本。北上广深这些创新企业集中的地方,高薪聘请的人才如果他的户口不在本地,就不能马上买车、买房,不能痛快让孩子上学,要等待多年才能凑够条件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中间如果他要到另一个大城市工作,这些问题又会重新出现,优秀人才哪能安心创新创业!除此之外,在其他要素领域,土地没有完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窄。这些也是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经济、新动能对就业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传统经济理论一般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单位GDP吸纳就业人数会减少。但这几年,单位GDP吸纳就业人数在增加。比如,2011年经济增长9.5%,全年新增1200多万就业,这几年经济增长7%左右,每年却解决了1300多万就业。这可以解释为新业态带来就业的增长,像电商、快递、网约车等吸纳了很多就业。


  在新经济、新动能作用下,企业不变革就死亡。日本有很多百年老店,但新的百年老店很难再出现。即便是很成功的企业,在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面对这种形势下,我们管理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仍在延用实物管理的方法,主要表现为管人管事管资产,这可能适用于传统工业。在新经济、新动能时代,如何转向管资本为主,如何在管理中体现人才、创新的核心价值,这是国企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新经济、新动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使信息公开性、管理精细化程度得以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社会结构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传统社会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型、信息单向传播。现代社会结构则表现为扁平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与以往相比,社会治理对象的期望值更高,公众意见表达渠道增多,瞬时回应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政府的组织决策、组织形态、组织方式、组织行为、决策机制等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需要构建新的政策体系


  新经济、新动能提出以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积极响应,最近在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也要看到,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现在出台的政策大多着眼于生产环节,涉及分配、交换、消费的政策不多,说明政策覆盖面还不够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部门仍在用旧思维管理新经济、新动能。比如,很多扶持政策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企业是否符合条件要由有关部门进行认定。也有一些部门和地方,在新业态还没有充分发展情况下,就急于加强管理,甚至出台逆向调节的措施,对网约车的不同态度,就反映了这一点。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不是靠一两项政策可以解决的,需要突破条块分割体制,构建新的政策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和行业政策等一揽子政策,这些政策又需要各地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措施。


  新经济、新动能的出现,意味着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主动变革、积极引领,还是静观其变、固步自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


  主持人:感谢范必司长精彩的分享。下面请许宪春给我们讲讲,站在统计的角度。


  许宪春:各位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新经济的作用及其给政府统计带来的挑战》。主要讲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新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新经济给政府统计带来严峻挑战;三是国际上关于新经济统计的研究与探索;四是国家统计局关于新经济统计开展的工作。


  第一个方面,新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新经济对1991年至2001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期间,美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收益率比较高,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比较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经济的阶段性扩张得益于全球化效应、国际竞争力提升、管理更加科学,成本下降,以及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效率的提升。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最显著的推动力则是新经济。


  新经济的快速成长对我国传统经济的下滑发挥了重要的对冲作用。我们知道,目前我国传统经济增速下滑的比较快。但在创新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新经济在我国正在快速成长。下面是一些例子。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上半年,工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三是新产品快速增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增长88.7%,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39.7%,工业机器人增长28.2%;智能电视增长20.5%,增速远超传统产品。四是新兴服务行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结果显示,1-5月份,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5.6%,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3.2%,快递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9.7%。五是网上零售额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28.2%。


  上述新经济的快速成长对我国传统经济增速的下滑产生了重要的对冲作用,减少了整体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以规模以上工业为例,去年一季度增加值增长6.4%,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和四季度均增长5.9%,今年一季度增长5.8%,二季度增长6.1%。传统工业行业增速仍在下滑,为什么工业经济增速趋于稳定?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新经济的快速增长,传统经济增速下滑可能会导致整体经济增速回落的更加严重。可以预期,新经济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经济的快速成长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3D打印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新产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网上零售等新商业模式正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无论是从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是目前新经济对中国传统经济增速下滑产生的重要对冲作用,都说明了新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个方面,新经济给政府统计带来严峻挑战。新经济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给政府统计带来严峻挑战,包括基本概念、统计调查方法、GDP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价格指数编制方法以及劳动力统计方法等方面,都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


  首先,看一下基本概念方面的挑战。据了解,关于新经济,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一个国际社会普通接受的、通用的、统一的基本概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群体,关于新经济的理解是有区别的。这对政府统计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96年12月30日《商业周刊》的一组文章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统计局等国际组织在国际统计标准的制订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国际组织和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对新经济概念和内涵进行过一系列探索,与新经济相关的新名词,如知识经济、数字化经济、分享经济等相继出现。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这里讲的是知识经济的基础。第二,信息与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这里讲的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地位。第三,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这里讲的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角色。第四,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这里讲的是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我认为,OECD对于知识经济特征的概括是比较深刻的。


  很长一段时间,知识经济被视作新经济的代名词,但后来人们发现知识经济还概括不了新经济。


  数字化经济。数字化经济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对消费者(P2P)的交易可以实现。这就颠覆了传统的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个人(B2C)的交易模式。


  数字化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经济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层面,影响着银行、零售、能源、交通、教育、出版、传媒、保健等各个领域。


  分享经济。分享经济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中介的新型服务模式,是数字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个体共享社会资源,以不同的方式交换商品。分享经济包含多种形式,如分享住房、分享汽车、分享车位、分享图书、生活日用品交换,等等。其主要特征是将闲置的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给有需求的用户。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出让货物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获得一定的收入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货物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货物。


  这些新名词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新经济。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新经济的认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概念。OECD于2000年和2001年曾经两次指出,新经济对于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国家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现阶段不太可能定义一个国际上通用的、统一的概念。前面已经指出,OECD在国际统计标准的制订中起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们看一下统计调查方法方面的挑战。以分享经济为例,传统的生产统计以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为主要调查对象,但分享经济,如分享住房、分享汽车、分享车位、分享图书、分享日用品等,其参与者大都不是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而往往是居民个人,因此传统的生产统计调查方法很难完整地采集到相应的生产数据。


  再次,GDP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方面的挑战。数字化经济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大量的非货币交易,对GDP核算来说带来严峻挑战。许多互联网网站向居民提供大量的免费或者价格非常低廉的服务,如信息服务(包括商品信息,旅游信息,医疗信息)、通讯服务,音乐服务,等等。关于音乐,以前用户都是买一个光盘或磁盘,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免费享受。而互联网网站主要是通过在线广告,通过给广告让出时间和空间获得收入。互联网网站提供的这些服务是客观存在的,关于这些服务的最终消费也是客观存在的。互联网网站提供了这些服务,居民享受了这些服务。但是,互联网网站没有直接收取服务费用或者收费很低。因此GDP核算很难反映出相应的服务创造的价值。


  分享经济对GDP核算如何划分消费品和投资品带来挑战。例如,在现行GDP核算中,居民购买的轿车是作为消费品处理的,够买的房子是作为投资品处理的。居民购买的轿车不管多贵都作为消费品处理,居民购买的房子不管多便宜都作为投资品处理。滴滴打车出现以后,居民个人通过分享轿车获得租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分享的轿车已经不是纯粹的消费品了,它们被用于提供服务获得相应的收入回报,属于投入到了生产活动,起到了投资品的作用。这对于GDP核算关于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划分带来了挑战。用于分享的轿车到底是作为消费品处理还是作为投资品处理?或者多大比例作为消费品多大比例作为投资品?从理论上讲,用于分享并获得收入回报的轿车起到了投资品的作用,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品了。


  分享经济对GDP核算如何处理居民关于闲置日用品交换带来挑战。在现行GDP 核算中,居民购买的日用品,在购买时计入居民消费支出,在销售出去时以负值计入居民消费支出。这种处理方法没有反映出分享经济利用一部分居民的闲置日用品对另一部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没有反映出分享经济的作用。


  此外,价格统计、就业统计都受到新经济的冲击。所以,新经济对政府统计带来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当然,关于这方面也是有不同观点的。


  第三个方面,国际上关于新经济统计的研究与探索。面对新经济给政府统计带来的巨大挑战,以OECD、欧盟统计局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若干一致看法。一是新经济的出现造成GDP规模的漏统和增速的低估。二是尽可能全面测算新经济。尽管现阶段新经济尚无清晰的定义,但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并运用现有的全部统计数据资源直接或经过略加调整后来描述新经济或新经济现象。三是国家统计机构参与并主导应对新经济给统计工作带来的挑战极为重要。实践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国家统计机构具有应对这种挑战的能力和优势。四是各国统计机构需要重新设计统计调查方案,以便获得描述新经济的统计数据。例如,通过扩大住户调查范围和调查内容,来获得居民个人生产活动的详细数据,以便减少被遗漏的居民个人生产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注册制度,完善企业调查来获得新经济参与者及其活动数据。


  面对新经济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的挑战,以美国、英国、瑞典、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展了一些试验性的测算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美国和法国较早地系统研究了新经济对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指标的影响。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于2000年发表了《测算新经济》的研究报告;法国国家统计局于2001年发表了《新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测算》研究报告。两篇报告认为,在支出法GDP核算中,新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等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上。在收入法GDP核算中,新经济的影响体现在雇员报酬、利润、业主收入以及租金收入、利息、股息等方面。两篇报告的结论是,必须完善GDP核算,以跟上新经济不断发展的步伐。


  面对新经济给统计工作带来的挑战,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咨询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尝试测算新经济。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从1999年开始研究测算和发布《美国各州新经济指数报告》,到目前为止,完成了7个报告。美国新经济指数从5个方面25个指标对美国50个州新经济发展进行评价,揭示各州新经济进展情况,总结各州新经济发展经验,提出政策建议。该报告把新经济定义为:依靠知识和创新而获得增长的经济,它具有知识型、全球化、创业、信息技术、创新驱动5大特征。这些特征也构成了新经济指数的基本要素。根据《2014年美国各州新经济指数报告》,新经济居前列的州存在许多共同特点: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从事知识工作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士和受过大学教育的居民。这些州几乎都走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沿,大都拥有坚实的创新基础设施,促进和支持科技创新;这些州的企业通常在更大程度上面向全球市场;许多州吸引大量的国内外移民,这些移民属于高度流动的高技能知识工作者,努力寻找良好的就业机会,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新经济落后的州历史上大都依赖自然资源,旅游或者大规模生产制造,凭借低廉成本,而非创新能力获得竞争优势。但在新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竞争成功的推动因素,仅凭借低廉成本的州会被国外的廉价生产者所削弱。


  第四个方面是国家统计局关于新经济统计开展的工作。由于时间到了,我就简单点一下题。国家统计局非常重视新经济统计,就新经济统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制定了“三新”(即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经济专项统计制度;二是研究了制定“三新”经济增加值测算方法;三是建立健全与新经济相关的统计分类标准;四是研究建立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刚才讲了,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新经济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和口径范围还未形成共识,新经济统计调查方法和测算方法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国家统计局建立的“三新”经济专项统计制度、“三新”经济增加值测算方法、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将继续加强新经济研究,逐步深化对新经济的认识,改进新经济统计调查体系,完善新经济测算方法和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宏观决策和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伍浩:今天更多是从个人的角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经济的概念和认识。国外提到了新经济概念,是比较单一的概念。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界围绕新经济的探讨再一次活跃,这一个阶段提的新经济概念更加广域,与以前讲的新经济概念不一样。


  既然叫“新”,必然是和一个历史阶段相关联,是发展演化,是动态调整的。对于新经济的认识,要有辩证地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看待。比如说,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分享经济等方面探讨与新经济的关系。初步给新经济一个定义,随后才可以找准新经济发展目标,才可以做统计分析,进而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关政策。


  1、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经济。我们认为信息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型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范式。应当从经济学角度,而不是把它放到一个产业甚至更局限到一个技术门类里面看待。


  2、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去把握新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比如说,数据作为一个生产要素,通过数据使交易不对称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情况下,不仅是从经济产业的角度去看,更要考虑整个经济学理论是否需要重新调整。


  3、近年来,有的专家也提出GDP是否可以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还有待商榷。新经济概念界定了后,可能在理论研究层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经济有了相对清晰的界定,才可能有准确的统计分析,才能制定适宜的政策。未来统计数据将是一个直接反映,然而更深层次的是多思维的方式、运作和管理方式的调整。


  二、今天我们讲发展新经济,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烙印。从全球看,新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与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电子支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中国的情况看,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一个必然要求。无论是速度的变化、结构的优化、动力的转化都与新经济的提出有着密切的联系。


  发展新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一个重要的议题。新经济可以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形成新的需求。


  培育发展新经济,无论是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都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培育发展新经济要放松市场管制、创新监管模式、优化竞争环境、推进制度创新。


  三、把握发展新经济,就是把握三个创新。


  1、创新监管模式;2、创新工作机制;3、创新服务模式。


  四、积聚发展新经济三种资源,


  1、把智力资源开发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信息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等方面不可以完全等同。


  2、把数据资源开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新经济发展,把数据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3、把科技资源开发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重视原始创新突破,鼓励颠覆式创新,创造更多引领先发优势,强化标准建设,完善技术经济扶持政策,组建一批国家级的创新中心。


  罗俊杰:这是一个学习机会。简单地说几点情况,几点意见。



  第一,对于新经济新动能。这是新理念,新趋势,新范式。理论上要有突破,认识过程当中要有一个过程。当然,我个人觉得应该区别地对待,我们在统计上也是很难统计,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也是发现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方面,包括一些新的模式,新的服务。我们在工作时一个是从统计局拿到数据材料,材料里面有统计,还有一些内部的服务。很多是在产业内部,特别是在企业内部的一些服务。怎么对他进行一个分类?怎么样量化?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是不是一种新的模式?是不是一种新的技术应用?这个也是不完全作为一种新的需要统计的事情。当然,有一些出现的业态,可能是形成一种业态里面的投入和产出,这个可能是要区别对待的。我们是在这个工作过程中间,看一下新动能和新经济这一块的比较。怎么样可以区别地认识,区别地对待,区别地进行划分。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工作,在这个方面还得要逐步地有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


  第二,关于新动能,新经济。一般更多的就是关注现代服务业。作为工信部,我们想呼吁一下,更希望我们的社会各界,包括我们的理论界,还有我们的相关媒体朋友更多地关注我们的实体经济,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创新,制造业本身是国民经济一个主体。同时,制造业也是我们创新发展的一个主战场。当然,也是我们一些创新应用的一个主要的市场。总体来说,我们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方面,有这样三个方面的优势条件。第一,就是我们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在这个方面,为我们赶超,甚至是与世界创新发展同步创造很好的条件,我们在这个方面具有优势。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新动能,新经济都在网络经济里面或者网络技术上面应用。第二,这个条件在于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具备了创新发展的条件。无论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还有我们的产业门类的齐全各个方面,这个条件我个人觉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在我们门类齐全方面。第三,体现在广阔的市场。从需求侧看是有广大消费市场;同时,从供给侧看,我们运用新的技术,培育新的动能,有广阔的应用市场。我们有大量制造业企业,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新技术进行创新,这个也同时是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很有利的条件。我们制造业企业本身也是一个应用新技术,发展新动能一个市场,也是我们贯彻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主要的方面。


  第三,我个人觉得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政府一些政策阻碍了新事物发展。实际上大家觉得政府的政府管理,往往体现了什么呢?是营造一种公平的环境。所以,在政策制订过程、政府实施管理过程中间,特别是在产业政策,包括财税政策各个方面,往往出现两个情况。第一,大多数的情况,大家都是认为新生事物出现以后,这个政策总是跟不上趟。我觉得这个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因为在我们社会,包括专家各界都是有这样一个过程。理论梳理,还有思想认识上都是不同的情况下,这个往往存在一些探讨的东西。这个不展开说了,这个是一个自然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存在的一个问题。往往是由不知不觉,刚刚开始有抵触,逐步变成规范去推动。还有一种情况,也是经常会有的。客观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政府公共管理方面,有很多政策就是创新改革,甚至推动引领。这个方面包括我们一些高端装备的制造的技术改造等等一些方面,我认为都是政府推进。不只简单是一个看不见的市场。政府在这个方面起推动作用,主导作用,甚至是引领和创新的作用。我觉得是取得了很多的成效,这个是第三点的意见。


  第四,新动能、新经济,我们不仅要关注我们一般的网络经济,还有现代行业的领域,也是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制造业。在去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最主要三个方向,就是推动我们的制造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升级。在服务化这个领域,实际上以前接触很少。总书记是前年开始在讲话当中提到了这个,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我们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了要把我们的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这个都是相互统一。在推动我们的企业服务化转型方面有这样三个方面的机遇。第一,压力和动力存在吗?所谓的压力就是在于发达国家在经过金融危机以后,纷纷实施工业化战略,加大科技和服务的转型,以维持竞争的优势。这个方面的趋势还是比较的明显,特别是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服务化转型趋势非常的明显。而我们从国内看,我们现在已经在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动力从传统要素向创新驱动转变。特别是面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我们对于生产性服务的要求也是明显增加。所以,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形势?第二,环境和技术。包括技术方面、发展环境、市场环境、人才储备。第三,供给和需求。在需求侧来说,消费需求的个性化需求推动我们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特别是个性化定制,还有产品全生命周期发展,向创新领域发展。从供给侧角度要看到,制造业企业在运用服务,供应链的管理,还有网络化协同制造、外包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一些有待于挖掘的潜力。比如,我们的制造业在如何提质增效?特别是提升价值链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当然,我们也通过研究机构,通过一些抽样的研究分析,看到制造业企业也在不同程度实现这种服务化转型,开展一些服务型制造的工作。但是,我们大多数都还是在基本的一些产品维护等等售后服务,和一些基本的设计的地方。当然,还存在一些区域性不平衡,行业不平衡。特别是我们在发展制造业服务方面还存在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特别是在国家制造强国统一安排部署下,核心是要推动我们的制造走向价值化,专业化。


  主持人:刚刚提到2025,我最近调研也是有一个说法。2025还是政府为主导,有一些董事长直接断言,怎么把创新作为核心的要素?怎么尊重企业创造?尊重个体创新的价值?2025,还是政府在分配,政府分配要素,政府分配钱。这种东西到底怎么看?当然,很伟大,把整个产业梳理,我觉得很好。这种东西到底怎么解决?我们国家要真正的管理。


   罗俊杰:第一,政府管理需要创新、需要改革。第二,在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总体的大规划。现在正在推动一些工作创新发展,包括创新中心建设,要一步一步往前推。这个是第一方面。还有其他的相关的配套的措施也是在逐步地开展。另外一个方面是,我们现在在推的2025的工作,更多就是在营造一种公共服务。不是政府批什么,不是在于一定要多给钱,一定要降税,是要营造一个环境,有一些政策,推动一些公共服务的发展环境。我就简单地给大家谈谈个人的看法。


  主持人:谢谢。第一个问题,包括刚刚司长已经说了,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的新经济新的技术,新的经济,不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规划可以规划五年十年,指导性是没有问题的。这个东西规划出来,我们一定可以弄出来,很多企业不买账,很多企业都是试出来的。第二,为政府主导的创新,特别是国有企业。我们叫这么多年,也是做过很多的调研,没有真正的得到成果。当然,新经济对于资源使用是颠覆性的,很多不在原来规划范围之内。沈教授,我们到底怎么看这个东西?


  沈艳:今天来听了很多专家的讲话,有很多的学习。我讲一下我们知道的干货。第一,何为新?我们拿出来一个新的标准。重点就是度量了以后看什么。随着时间的变化,把它和现有一些指标相比较,看一下这个指标是不是合适。那么,这个时候最主要目的,我们先给出一套标准出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根据国际经验,根据我们的观察拿出来标准。拿出来这个标准的时候,不是考虑特定行业。什么叫做新?新跟什么东西连在一起?有这样几个标准。



  第一,高的人力资本,高的技术投入。相对而言,我们目前从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等等各个方面角度看一下,资产也是比较的轻,属于轻资产。另外,它要符合行业发展方向,我们先提出这样一个表征,提出了这样的标准以后,我们比对一些统计资料,什么叫做高人力资本,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教育程度在12年以上的人力资本。我来介绍一下,新经济指数的背后逻辑。


  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新经济指数,我们来度量什么呢?我们把问题变成:新增加一块钱当中,多少来自于新经济?我们所用数据是用网络大数据来收集的。我们根据网上收到的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这样一些信息。那么,我们能够从投入这个角度看资源里面有多少是投在新经济里面?如果GDP产出看三个方面,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来,每一个月新增这些增长当中,百分之多少是来自于新的行业?我们在新基础之上定出来九大行业。


  2015年8月份开始有数据,真正开始公布是2016年的3月2号。那么,正好是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前两天。我们度量的新经济指数,在2016年2月增加32.3%,新增的就是新经济的9大行业,包括节能与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科技服务与研发、生物医药、金融服务与法律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我们采用网络收集这个大数据。


  对于劳动力度量,网上每一天都贴出来职位需求数据,我们把这些信息收集下来,清洗了以后就可以看出来数据特征。平均工资之间什么关系,需求总量的变动。我们使用这个需求总量变动指标的时候,要比比例指标更谨慎一些。那边是网络挖的数据,从统计角度来讲,可以更准确一点。


  第二,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我们看到这个技术指标,技术这个层面上一直都是在上升的。那么,这一点跟我另外同事研究非常的一致,我们中国这个创新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制造往中国创造大趋势是很清楚的。那么从新经济指数本身也是可以看到,新经济行业技术投入比重是在上升的。


  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补充。我一向有一个主要的观点,统计要大数据和小数据相结合。统计局的工作一个好处是什么呢?很多东西都是有非常清楚的定义。作为学界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有很多东西在变,这些新的东西怎么抓?怎么抓准?这个不容易回答。我们从学界角度我们可以去试,试了以后得到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反馈回来。结合起来了以后可能一起把这个事情度量准了,往这个方向去。所以,我们做的工作是一个补充的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上面来讲,度量新经济我们是没有统计局的资料。从我们这个角度,我们度量到的新经济有什么特征,以及它的变化是什么,这些资料可以帮助统计局去进一步调整。


  新经济就业有几个特征。第一,新经济就业的工资在上升。第二,上升幅度是比旧经济要快。第三,新经济行业就业总需求在上升。2016年3月是1040万,现在是1150万。当然,从总体比重上面来讲,2016年,最近新经济的需求价格高了一些,意味着也许传统的部门的需求有所下降。这个是我们从网络上面看到的。这个是需求角度。第二,资本的角度,资本的波动比较大。最主要的观察,如果我们把新经济指数跟传统一些指标放一起,最主要是哪一个?就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新经济的资本投入和旧经济之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替代关系。新经济指数更多反映什么呢?新经济指数更多地反映出,现有经济状态当中,固定资产投资当中去掉了房产之外那个部分。这个是我们的第二个主要的观察。


  最后,有一点点政策建议。其实第一个跟资本相关,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替代的时候,资源比较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模式不可持续。所以,抓新放旧一定是未来的主题。让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所以,我们下面也想做一件事情,或者尝试做一件事情。我们都在说,需要把资源配置更多往僵尸企业倾斜。因此,我们在想要加快去产能步伐,防止僵尸企业消耗资源。怎么识别僵尸企业?通过大数据的方法都有很多新的可能性.一个僵尸企业有什么特征?用电,用人等等可能都会和正常运转不一样,和上下游一些连接也都不一样。有一些数据通过他们流动去算,有一些是核心企业。这一家处于一个边缘的位置,是僵尸企业。所以,我觉得未来需要把资源配置到新经济,僵尸企业去产能的时候也需要很多统计部门和学界之间的合作。


  另外,对于劳动力需求,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有一些行业是一个衰落的行业,可以做一些及时的、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发布,让一些年轻人不要进入衰退的行业。这个是大数据跟传统数据可以去合作的地方。


  其实最后还有一点关于数据资产的问题。数据成为一个资产,这个是很大的问题,也给统计局带来很多的挑战。因为许宪春局长刚刚给的PPT里面讲了,统计是官方在做。但是,我们现在大数据公司也好,互联网企业也好,他们虽然做了一些免费的东西,免费使用APP,但是,他们有的的时候不只是广告收入。比如说,一个记帐软件,可以获得所有人信息以后,可以做其他的事情,设计平台出来,这些用户就是成为他的潜在客户。


  主持人:数据资产有没有列入?


  沈艳:将来有数据,数据本身就是资产。然后,这些数据孤岛,企业目前是数据孤岛,未来有力量把数据孤岛整合起来,这个有很多工作难做。民间有一些东西不是很准确,很误导人,这个比较被动。最后想说这一点,新经济时代,数据统计也是新经济的的一部分,大家合作也是很重要的。


  陈光义:采集的数据是抽查样本,数据怎么得来的?


  沈艳:非常好的问题,我说这个挑战的部分,自己做计量的,我对于数据收集是很谨慎的态度。现在一个新的特征是什么?传统收集信息,我们先有一个问题,设计问卷。但是,现在有一个特点,现在是很多数据不收集自动出现了。我们这个新经济指数当中有一个指标,这个指标是每一个月计算出当月每一个城市的火车还有飞机的基本人流量,我们把这个数据和全国的数据比对以后,差400多万。差的是什么?就是从中国飞出去的,我们要求他出发点和落地点都是在国内。意味着什么?大数据时代已经允许数据有新的收集方式,自动可以成为一个全样本或一个样本大部分,比如说70%已经出来了。当然,从我们学界的角度,这个里面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也是有一些新的挑战。要把它应用起来来分析。所以,我们非常的想做的就是与传统部门的交叉验证,使得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处在一个很领先的一个。既有传统的,又有大数据。


  主持人:谢谢。


  高新民:第一,对于新经济怎么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国家提出新经济的目的是一种战略,我们很早就提出了要转型,这个转型的问题过去描述过,现在看到这样一个目标。新经济不是一个固定的含义。但是,技术,产业,还有经济形态,三个方面都是有新的。当前这个是需要的,不管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是需要这个的。



  第二,新经济新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深度融合,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这三个特征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特征是长远的,可能有变化。知识变化,知识信息这个载体是永远存在的。所以,为什么互联网重要呢?互联网技术支撑了这个共享。高度共享、高度创新非常重要,否则不会有新经济。


  90年代出现了泡沫,5000点往下掉,我正好在美国。当时美国互联网起来了以后,那个时候很猛,一下子就起来了。现在做互联网+,国内看到了情况。何尝没有泡沫?泡沫很正常,泡沫是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泡沫太多了肯定就不行,而且政府的作用是要区别泡沫和非泡沫,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


  理解新经济的内涵是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知识和信息。当前这个阶段,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深度融合。所以,我们讲什么呢?就是新经济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要素,这个就是互联网的作用。还有一个,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我们国家强调创新驱动,这一点是新经济最主要的特点。


  目前,我们理解新经济有几个不是很完整的,或者,我认为还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新经济不等于新兴产业,过去我们讲新兴产业不等于这个。但是,它包括新产业,更多就是产业上面发展了新的模式。新型消费模式等很多新模式出来了。这个不是产业可以概括的。


  第二点,新经济不可以将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分开说。70年代信息经济的时候,原来提出过第一步的新经济,第二步新经济。新经济就是两步。第一步新经济是什么?信息技术本身,包括通信,数据。还有一个部分是信息通用技术对于多产业的渗透,渗透到一定的阶段有门槛,那个时候就变成第二步的经济。这个概念一定要知道,滴滴是新经济,不仅仅是这个,将来还有汽车工业,还有汽车制造业会发生变化,这个也是新经济。变成网约租车,最后是什么?就是汽车消费。最后影响了整个汽车的制造业生产,这个是新经济。但是,它在影响,它在不断地转型,这个趋势很明显。新经济不可以完全新,也不可以完全与传统经济分割开。


  另外,新经济不仅是产业形态,而是包括产业形态。这一点是从长远来看的。这个是说的第一个理解的新经济。


  第二个问题,新经济处于什么阶段?


  现在新经济仅仅处于初步阶段,OECD,国际上一些知名机构,包括世界银行、联合会的一些智库、麦肯锡,他们做了一些判断。


  第三个观点,目前发展经济有什么问题,主要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技术创新这个动力,包括互联网,包括双创。政府起了很多的作用。互联网的成功和互联网产业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商业模式上面的创新。但是,从互联网融合来看,互联网现在面临新的升级改造。包括现在车联网,不是互联网可以支持的。我前天刚刚从美国回来,我在美国开了好几个会议。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这个方面又在拉开差距。还有,对于互联网,我们现在是大国。
我要说第二句话,我们互联网整体技术基础、技术的创新不够。而且,现在互联网的要拉开差距。现在中兴、华为投入大量力量在做,但是这个力量没有形成一个巨大的力量。要解决技术创新的问题,需要有生态,需要更大的力量,需要政府在政策里面区分是泡沫创新还是真正的创新。这一点要下功夫,不是报一个项目,有一个新题目,有一个商业计划书就把政府的钱骗下来,这个很危险。


  第二个是什么问题?新经济包括传统行业,传统行业拥抱新经济,去融合新经济,这一点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包括互联网公司,我们互联网公司一共3万亿,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所以,传统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要与新经济去融合。因此,我回应一下罗俊杰司长的话,推动互联网+,要拿出重点。今年28号文件写的非常的好。讲了一句话,制造业是互联网+的主战场,我用这个标题写了一个文章,我非常地赞成。这个文件就是把制造和新经济融合了。这个文件里面讲的很好,要抓住传统企业,激发他们的活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动力。这个要有很多的措施,有双创平台,有大企业,还有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还要有技术。


  把三个问题好好地贯彻下来,这个是把传统企业带动起来,是我们实现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我就说这三点。


  主持人:我认同。我去看了好几个企业,他们在做未来工厂的研究,未来工厂就是重构生产,就是一种新的数据资源,沈阳机场就变成一个车间。我们是不是听一下企业的意见,你们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


  李建华:第一个问题讲一下新经济的价值。总体感受,我们对新经济的价值还没有充分地估计。因为现在都说中国经济压力大,但从我们滴滴来说完全没有感觉到,我们感觉风景这边独好,苹果公司从来没有投资过任何一家企业,但投资了中国滴滴,说明中国新经济有较大前景。我们觉得中国发展新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发达,平台经济在中国很快发展起来。滴滴是全世界最大的平台。去年一年定单超过了优步六年的定单还多。今年如果不发生政策的变化,今年将完成50亿定单,300%的增长。新经济的增长在全世界来说中国是最好的。这个价值并没有完全看清楚。



  第二,社会价值。滴滴平台拥有1500万司机,如果倒下,对于社会稳定影响很大。


  主持人:常态跑的司机有多少?


  李建华:400万司机,每天都在滴滴平台上面运行,每天完成1500万定单。有一些人灵活就业,不断地交换。对于社会稳定的价值,对于社会就业的价值,我们没有倒下。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下岗了,都在滴滴平台上就业。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滴滴拥抱它,没有车我给你车,让他获得基本的收入,这个实事求是地说,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平台,在中国社会稳定兜住了底线。许多人没有工作,就开滴滴。有工作就回去工作。这个价值政府也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个平台这么多人就业,也不需要多说。之所以增长这样地快,是因为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老百姓还是欢迎的。再一个,我们也不要觉得中国人就应该坐在房间里面约好一个车,美国不是这样的,因为中国有滴滴,中国任何城市里面都是用APP叫出租车,不需要等待。商务部很多人就说,原来在长安街上打不到车,因为有了滴滴以后就打到了。享受到的便利并不是应该有的。


  李建华:事实证明了这个趋势,科技的价值大家没有看到过,高老师讲得非常对,滴滴不仅仅是出行,我们下一步就是做汽车产业,下一代中国互联网企业。


  李建华:过去10年有BAT,未来10年有什么互联网企业可以诞生?就是滴滴,我现在规模这样大,这么多人,全世界看好,这个不行就不行了。


  李建华:第二个问题讲一下我们平台的问题。首先,虽然这种分享经济已经是大家都是在享受的,但是没有得到合法的地位。私家车坚持拉一个人,收钱就是不允许。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行为,拉邻居,通过滴滴平台给钱,这个是生活常态。但是,没有获得正常的地位。已经木已成舟了,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大家对于新经济还是缺少包容的心态,对于新生事物存在诸多问题和顾虑,比如安全问题、对于出租车的问题。管理部门认为出租车网约车差异化经营,不要互相竞争,不要搞市场竞争,这个就是行政干预过多,让一个生活当中的问题当成一个重大事件规范,这个是不合理的。这个是第二个存在个问题。


  第三个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分享经济,说的多,做的少。新经济这种东西变化非常地快,如果不去学习是不行的。技术变化非常快,刚刚也是讲了,没有看清楚就规范它,以法制名义对它进行打压,使整个民族享受不到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以我们非常传统的价值观念、法、规范管理,照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就不会有改革了。为了出租车行业100多万人,分享经济不太能发展,这种方式也是不可用的。


  最后提一些建议。第一,应该是给这种分享经济以法律的地位,要照顾新业态,而不是照顾旧业态。制订政策的时候,首先看一下,对于新业态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而不是说不要冲突。本来就是做了同样的事情,我们把他们弄开,让他们做不同的事情。是把希望寄托在行业发展,把希望寄托新业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二,整个社会,无论是政府,公众,还是舆论,对于新经济要有更加包容、宽容的心态。要允许他发展,就像李克强总理在贵阳会议上讲到,对于新业态要看一看,问题暴露很多再解决。第三,新业态之所以可以起来,是在市场上面打拼,很多的问题新业态自己会解决。比如安全的问题,现在上了很多的行程分享,还有号码保护,人脸识别。不解决问题,会被市场淘汰掉。第一,新业态发展很快,公司自己方向也是在不断迎接挑战,管太多就是太急了,这个就没有机会了,市场自然会淘汰掉我们。再一个,我们本身就是一个民族企业,本身就是服务好人民。新业态一出现,以对一个社会不安、反对社会的这种态度来对待,这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我们感觉到什么呢?中央的层面是非常的好,就是真正操作的时候,对于新业态是遏制打压的多。这个不利于我们发展。


   主持人:想问一下。滴滴有大量的数据,不仅是对就业的贡献,还有对GDP产值贡献。三年以后滴滴是什么?给我们描述一下这个,一分钟的时间。


  李建华: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以大数据为基础,学习人工智能,我们可能做汽车,做人工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国家给滴滴一个基础,我们抓住汽车制造这个产业的机会。如果成长起来了,技术人才更多,我掌握交通领域信息,数据也是最多。我们有可能在科技领域,成为第二代互联网大公司和汽车制造商。


  高新民:国外是这样的。国外遇到一些问题,跟滴滴差不多。而网络运输公司跟其他的定位完全不一样。是不是没有监管,不管就是野蛮生长,就是会出问题?但是,最底线的要求,所有的数据要交回交管部门。


  高新民:这个是一个监管方式,跟我们国内不太一样。第二,现在这种方式是什么呢?汽车共享服务模式,有德国两家公司都是做这个。我们国家就是在做租赁,这个是什么方向?他们口号就是减少和消灭私家车,就是这个口号。利用私家车服务,这个是一个开始阶段。将来就是消灭出租车。而且,价格也很便宜。整个解决什么呢?汽车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现在580万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辆车,有可能100万辆车就可以了。这个就是他们的理念。欧洲几个大国家都提出了这个。但是,现在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而且是电动化。自动驾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就是减少私家车。但是,老百姓家庭用车不方便,不可以牺牲便利性。所以,分享经济模式,新体验,新效率,这个效率是什么?是资源利用效率。这样传导到汽车制造业。现在包括很多的奔驰厂,宝马,他们都是制造车。将来卖不出那么汽车,不需要那么多车。分享经济不求拥有,而是使用,就是这个概念。这个是最典型的新经济。


  罗俊杰: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高新民:这个是一个趋势。


  李建华:刚刚出现这个趋势,确实有这个问题。我们愿意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李建华:作为政府来说,我们觉得应该做什么,应该按住新经济,按住新业态,有数据,解决交通问题,交通部门跟我合作。


  高新民:优步也是遇到这个问题,主要问题还是私家车有多少,什么条件,可以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去?


  主持人:滴滴是热点,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时间有限。下来还有哪一个企业说一下。


  任京阳:我们比起滴滴来,自己定位就是半新不旧。倒退10年,跟传统企业(如钢铁、煤炭)比是新的,然而做计算机软硬件,现在跟滴滴这样的比,又显得旧了。而且,从我个人的感觉,我还真的是很羡慕滴滴,国家对于新经济还是给非常强的关注。对于我们这种传统企业来讲,我们看新经济,也是雾里看花,今天重要一个目的,弄明白新经济定义是什么。我自己有一个感受,就是新经济带来的压力比较大,我们科学院来讲,原来龙头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