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优化“指标管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中心  /   全球治理研究中心  /  

刘志勤:优化“指标管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8-01-22 作者: 刘志勤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树立了“目标”: 要在本世纪中期实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中国制定了逐步实现的具体“指标”,为落实和实践这些“指标”又设计了层层的“精细指标”,使得每一个“指标”变得既具体,又形象,方便执行和协调。中国正是通过严密科学的“指标管理” 实现了由多个“小指标” 组成的“大目标”。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1月22日环球网。


  近年来许多国际经济界学者十分热衷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的根本原因,是否有西方经济界未曾想到的或者是他们熟悉的元素,是保障中国经济保持三十多年中高速发展的“灵丹妙药”。

  在众多可能的原因之中,有一个极为普通却又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实行一种中国特色的“指标管理模式” ,成就了中国式的“指标经济学”,并为国际经济界提供了最鲜活的例证。

  “指标管理”与 “目标管理” 并不相同。前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则是宏观经济学范畴。这两个部分是现代经济学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是运用“目标管理”的世界级大师,更是掌握“指标管理”的高手。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最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树立了“目标”: 要在本世纪中期实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中国制定了逐步实现的具体“指标”,为落实和实践这些“指标”又设计了层层的“精细指标”,使得每一个“指标”变得既具体,又形象,方便执行和协调。中国正是通过严密科学的“指标管理” 实现了由多个“小指标” 组成的“大目标”。

  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和最有效的调动市场经济中的各个市场要素,可以规避目前困扰西方国家经济关系中长期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立下要在本世纪中期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大目标”, 并为此设立了三个步骤, 即三个“小指标”:先解决温饱,国民经济实现翻两番; 到上个世纪末初步实现小康;到本世纪中期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具体“小指标” 又被分解成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的“细指标”。以金融市场为例,一旦银行的本年度发展“目标”敲定 ,立刻就被划分到各个具体分行,支行,营业网点直至把“指标”分配到每个员工头上:创利指标就成为每个人一年的奋斗动力。由于每个基层单位的指标都会高于上级布置的 “指标” ,所以到年终总结时 各“小指标”加在一起,总会大大高于当初的“目标” 。 中国的经济正是在这样“指标叠加”的方式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对许多基层单位的干部来讲,“指标万能”成为他们管理企业和员工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中国正在努力不懈地实现到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的伟大目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习总书记特意为各级政府制定了具体的“指标”:“精准扶贫”,把每一个贫困户的信息掌握在手,以“一个不能少”的精神完成每个人的扶贫“指标”。这样就能最有效的发挥资源优势和调动贫困地区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坚信,全面脱贫的任务一定能够按时按量按质的完成。这个伟大工程的最终实现,将再次证明“指标经济学”是中国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有效理论和手段。

  中国经济发展实行的是“顶层设计”的方式,即由中央政府确定发展“目标”后 ,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指标”,由各级政府部门依照具体情况制定落实方案。这正好显示了中国体制的优点,也是西方国家无法复制的经验。 西方国家虽然也有“目标管理”,常常提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但是却由于西方所谓民主体制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消耗的特点,使得西方国家无法制定更具体的“指标”,而完全推给市场“自行决定”,结果常常被贻误战机,错过“人和”等必要条件,造成经济复苏迟缓,发育不良,影响市场信心。可见,“ 指标管理 ” 对“目标管理”而言,意义何其重要!

  优化“指标管理”对当前推动“发展质量”的增长模式具有催化意义。要把“指标管理” 更科学化,更人性化,更文明化,特别是不能一味地追求与“绩效”野蛮挂勾,给“指标管理”提供造假,虚构和人造业绩的借口。这在金融市场是尤其值得认真思考的难点问题。“指标管理” 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正能量,但是运用失当则也会成为产生风险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反作用力。如何拿捏好“指标管理”这个度,是一项真正的系统工程。用好用对了它,它就是我们希望的“指标经济学”。用错了,用坏了它,它则会成为“ 指标陷阱学”。两者之间只是一步之遥。

  中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具有很强的“韧性”。这个“韧性” 正是来源于“目标管理”。 而中国经济光有“韧性”还不够, 还必须有“柔性”做支撑,因为“柔性”就是“指标管理” 。 只要有“指标管理” 作为支柱,它的“柔性”得以充分发挥,就一定能够克服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挑战,最终实现经济的“韧性”优点,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时依然保持一定的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认真研究“目标管理和指标管理”的协调统一至关重要,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大目标”的具体措施,是落实行业“指标”的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中国未来发展目标,并细分为2020年,2035年和 2050年的具体发展 “指标 ” 。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而且让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指标”,并设立各自的发展方向,为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

  研究和推广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指标经济学(行为)” 或许是中国给国际经济社会一个特别的贡献。(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