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球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经验来看,以下几种金融模式具有典型的不可持续性:一是以16 世纪西班牙为代表的“耗损型金融”,这种金融模式将大量资金投入政府购买或者社会消费,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二是以20 世纪日本为代表的“依附性金融”,这种金融模式使得金融的发展长期沦为产业资本和行政力量的附庸,并最终在复杂的“裙带资本主义”链条中失去了活力。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脱离所导致的问题
通过全球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经验来看,以下几种金融模式具有典型的不可持续性:一是以16 世纪西班牙为代表的“耗损型金融”,这种金融模式将大量资金投入政府购买或者社会消费,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二是以20 世纪日本为代表的“依附性金融”,这种金融模式使得金融的发展长期沦为产业资本和行政力量的附庸,并最终在复杂的“裙带资本主义”链条中失去了活力;三是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导致的“泡沫化金融”,从早期的荷兰到后来的英美等国,这种金融模式的破坏性影响已经在过去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史中得到确认。
中国大陆在计划经济时代,无法培养出发达的金融体系,除了银行几乎没有其他金融机构,也几乎没有证券等金融市场。当时银行基本上都被看做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存在的目的就是给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提供资金支持,反倒不如农村信用社灵活。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日本是当时与中国经济关系最密切的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日本官民协调、共建的经济体系与计划经济较为相似,所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积极模仿日本的发展模式,这对当时来说也是明智之举。由于日本的“依附性金融”与计划经济银行有很大相似性,也受到中国的模仿,虽然当时完成了稳妥的过渡,但也留下了近似的隐患。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银行还是受行政干预影响很大。这种模式过度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牺牲了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在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可以源源不断提供超额利润,即使是政策性贷款,也可以获得相当的回报。不过一旦经济减速,实体经济利润下降,银行就很难收回贷款,形成坏账,严重时造成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