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19 作者: 王文
2013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重要批示,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最高领导专门就智库建设做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次重要批示, 也是继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提出“发挥思想库作用”后中央对智库建设更深层次的阐释和表态。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王文。
2013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重要批示,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最高领导专门就智库建设做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次重要批示, 也是继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提出“发挥思想库作用”后中央对智库建设更深层次的阐释和表态。
一年来,中国智库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逐渐呈现了产业化的趋势:智库数量越来越多,传统智库的内部改革不断加强,一些智库的经费支撑实现良性运作, 这些积极迹象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许多人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理解还不够完整。相比中国遍及全球的国家影响力,中国智库发展严重滞后,远未形成与国 家发展相匹配的决策咨询力和国际影响力。数月前,笔者走访了美国 20 多家智库与机构,结合日常的智库运营经验,谈谈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切身感受, 或许会有助于中央、地方、社会以及知识界推进智库的下一步发展。
中美智库差距为何大
中国古代早有“门客”、“军师”、“师爷”、“幕僚”、“谋士”等与智 库相似的职业,但现代智库在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1977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1981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两家目前中国最大智库的创建史, 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府决策机制改革的进程。但两家均属于行政编制内的机 构,很难摆脱“官方”印迹,“谋”与“断”之间未能分离,即参谋体系与决策体系之间相对独立,这为民间智库的萌生与发展提供了政治与历史土壤。
1990 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下海潮”,有一批体制内的官员和学者毅然走出体制,创办了依靠市场、专注于政策分析、企业咨询的民间智库,比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等。 据报道,当时中国智库一度达到 2500 多家。然而,由于苏东剧变对中国持续产 生的意识形态压力,以及商业运作模式的不成熟,不少民间智库被注销或夭折, 有的则转为商业咨询公司。整体上看,第一代中国智库以官方智库为绝对重心, 民间对决策咨询的参与度相当低。(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