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7 作者: 人大重阳
2016 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各方面数据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加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措施,针对经 济下行压力的政策应对效果非常明显。然而,社会舆论与国际预期对中国经济 转型升级的疑惑与悲观情绪仍然很重,中国经济急切需找寻刺激与提振社会信 心的兴奋点,最大化地释放来之不易的改革红利,传导潜在的改革原动力。
2016 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各方面数据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加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措施,针对经 济下行压力的政策应对效果非常明显。然而,社会舆论与国际预期对中国经济 转型升级的疑惑与悲观情绪仍然很重,中国经济急切需找寻刺激与提振社会信 心的兴奋点,最大化地释放来之不易的改革红利,传导潜在的改革原动力。
经济企稳回暖要面对的三大社会心理风险
从宏观层面上看,2016 年一季度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带动工业企业利 润增速由负转正;3 月制造业 PMI 升至 50.2,八个月以来首次升至荣枯线以上; 一季度房地产销量大幅增长,对新开工也将有所带动。从微观层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一季度建筑工程企业订单同比小幅增长,重卡、挖掘机等对基建需求敏感的产品销量同比正增长、挖掘机利用小时数同比上升、钢铁、水泥等行业出 货量同比上升,这些都是来自不易的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微观反映。
然而,抵消经济企稳回暖的社会心理风险也很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上三点:
一是通胀压力抬头,提升了社会对经济企稳的漠视感。近月来,消费品价 格和资产价格的通胀值得警惕。3 月猪肉和蔬菜价格均出现反季节性上涨,预 计 3 月 CPI 同比涨幅将进一步升至 2.5%。CPI 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是货币 政策关注的核心指标之一,一旦 CPI 同比涨幅超过 2.5% 接近 3%,就会转变为 “坏通胀”。更糟糕的是,国内消费品价格上涨并未带动质量的提升,社会烦 躁与民族自卑心理在加剧。一个典型事例是,2014 年中国赴日本旅行达 220 万 人次,比前一年增加了 82%;2015 年更达到 500 万,再翻一番。去年访问日本 的外国游客,中国人数占了 25%,但消费额却占近一半,且将近 1/3 中国人都 两次以上去日本,俗称“回头客”,多数为购物,但在日本所购之物不少竟是“中国制造”。(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