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面对反复发作的金融危机,传统的宏观政策和监管框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金融危机后我们该如何实行改革,又该如何助力于实体经济的发展?2016年6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新书发布会暨主题研讨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中国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了探索。
2008年以来,面对反复发作的金融危机,传统的宏观政策和监管框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金融危机后我们该如何实行改革,又该如何助力于实体经济的发展?2016年6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新书发布会暨主题研讨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中国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了探索。作者马勇及与会嘉宾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为解决传统的宏观政策和理论框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对于中国金融如何助力经济发展提出了解决思路。
宏观审慎政策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理论逻辑
马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人大重阳研究员):金融危机从全球视角来看,不仅不是一个罕见的事件,而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19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之后,全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和金融不稳定现象的发生概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几乎每隔十年,在全球范围内可以看到非常大型的、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事件。
金融危机会导致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GDP的下降、失业率的上升、政府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除了这些经济社会成本之外,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也会显著的增加。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每次危机之后,国民财富的不平等程度会出现显著的上升。
金融危机普遍的发生及其带来的非常严重的后果。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并且寻求变革——这是宏观审慎政策产生的总体的逻辑思路。传统的金融政策没有办法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正是基于传统政策无力解决危机现象和系统风险而产生的,它基于新的逻辑和理论的基础,来构造一套新的政策方案,这个政策方案能够避免传统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无法识别和控制系统风险。
对危机的预测和防范要求我们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分析。需要注意两点与系统性风险关联的重要的事实:第一,时间维度上过度的顺周期性。它是指要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在同向变化过程当中,金融力量对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作用力使得这个同向变化的趋势变得过度,冲破可自动恢复的弹性范围,导致系统的崩溃。第二,空间维度上复杂网络的脆弱性。它是指随着全球网络体系变得更加密集,并且信贷流动规模更大,在这种复杂的金融网络条件之下,处于网络中心节点的重要位置的机构、交易,甚至是投资者或市场参与者,他们发生风险的代价有可能使整个网络体系的崩溃。(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