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50期】全球化下的中国货币政策走向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其他产品  /  

【50期】全球化下的中国货币政策走向

发布时间:2015-01-08 作者:  

2014年1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系列讲座之“对话名教授”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货币金融系主任张成思教授,围绕“全球化、通货膨胀与中国的货币政策”这一主题,与现场专家学者就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形势与走向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大趋势下,中国针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制定和调整将变得更加复杂,政策调整的系统性误差风险也将增大。而只考虑国内产出缺口的传统通胀动态模型将不能完全适用于当前相互交融的全球经济,中国货币当局亟须突破传统的政策分析框架,从全球化视角进行宏观政策的动态调整。


  2014年1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系列讲座之“对话名教授”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货币金融系主任张成思教授,围绕“全球化、通货膨胀与中国的货币政策”这一主题,与现场专家学者就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形势与走向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张成思(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货币金融系主任):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一个学术界分歧比较大的问题,即全球化进程是不是影响到国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007 年以后西方学界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即至少对美国来讲,全球化对其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没有太显著的影响。那全球化进程对中国国内的宏观政策、指标的制定有没有影响?如果有,效果显不显著?


  2000 年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其全球化程度或者贸易开放度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跳跃式发展。从经济全球化指标(1984年到2012 年)可以看出,80 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或称开放度、全球化程度)为20% 多;到了90 年代为30%-40%;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加入了WTO 以后,达到50%-70%;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一个短暂的回调,但现在又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全球化进程加速的现象在20 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中比较普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全球化程度也非常明显。

 

  点击此处阅读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