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经济结构调整:四十年来的政策指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经济结构调整:四十年来的政策指向

发布时间:2019-01-30 作者: 刘伟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工作重点和重心所在。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政策有所不同,但是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的经济政策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主线。

本文摘自刘伟校长所主编的《中国改革大趋势》一书的第一章第一节,现独家发于人大重阳网。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工作重点和重心所在。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政策有所不同,但是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的经济政策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主线。



从发展历程来看,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结构从以重工业为主的“偏重”的结构逐渐向轻工业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偏轻”的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型和升级。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多地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既优化三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又优化三个产业内部比重,尤其是要调整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重,以及制造业中的先进与落后产业,同时发展目标为妥善处理农业,逐渐重视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以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除此之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还在于对外开放、市场化改革和“三驾马车”的动态均衡。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演进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1年。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的计划经济发展阶段中,重工业优先和高度集中统一,导致重也太重、轻也太轻、农业落后、服务业太少的畸形的产业结构。不仅经济效率低下,而且形成了严重的短缺经济,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改革开放最初五年,不仅GDP大幅增长66%,而且农业占比提升,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工业向轻型化方向发展。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纲领性文件出台,改革开放在全国城乡全面展开,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化发展规律,农业占比下降,工业占比上升,尤其是轻工业占比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双轨制”推进渐进式改革。


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2008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为中国改革的第二份纲领性文件在1993年颁布实施。“八五”计划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强调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放在突出位置。《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在1994年制定,提出要按照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健康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产能相对过剩。2001—2008年,“入世”带来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也拉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经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也开始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


第三阶段是从2008年到2012年,经过了欧美的金融危机之后,外需疲软,中国的制造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与此同时新经济也在发展中,中国提出发展战略性产业和以新材料、新能源、下一代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2018年,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强调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传统的钢铁、煤炭等产业去产能,致力于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变。致力于提升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成功地实现了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过半,首次超过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第四阶段是2012年后,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此时的根本问题不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主要矛盾出在供给侧,因此,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利用创新驱动将创新、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这五大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养新动能。通过振兴实体经济增强新动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让中国经济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我国为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提出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之初,中国经济发展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发展转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面临着消费品长期短缺的问题。因此,中国经济发展重点在于调整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提升基础产业的供给能力。这一时期重点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主要调整消费品的生产。另外由于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无法满足和协调配合,当时重点是强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来减少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调整,我国扭转了消费品长期短缺的情况,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粗放型向集约型积极发展模式的转变得到重视,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低下、基础工业发展缓慢、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矛盾突出、经济大起大落的问题,为此,既要在政策上对经济结构的现存问题加以调整,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工业,提高经济效益,也要在体制上完善市场和扩大对外开放。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市场经济正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在计划经济的政策基础上强调建设市场经济,同时强调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方面的改革内容。继续解决基础产业的问题,重点发展了交通运输业、通信业、能源工业等基础产业;与此同时更加强调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更加强调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尚未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和经济新的增长都需要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进一步的发展,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发展势不可当,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走出了自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


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开放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各大产业在外需的拉动下都实现了飞速发展,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的特点更加突出,传统产业的调整和高技术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调整的重点,改造改组原材料工业、轻纺工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电力、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汽车工业、建筑业等;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被提上日程,深度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成为这一时期经济政策的重点。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伴随着欧美的外需疲弱,中国钢铁等制造业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中国以投资拉动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亟待改变,与此同时中国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也日益扩大,中国经济结构要求降低工业占比的同时提升服务业占比。通过几年的结构调整,服务业逐渐超过工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超过51.6%,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核心,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和抓手,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走向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此时,发展科技教育、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应用新材料、新能源的新型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主体,尤其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另一方面与指向调整的经济政策相对应,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支出法计算的GDP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与资本形成率之和基本等于100%,大致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从消费率来看,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整体围绕60%稳定波动,20世纪90年代,消费率略有回落后稳定增长;21世纪前十年,消费率回落,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拉动;2010年起又有所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向需求拉动转变,2016年达53.6%。


从投资率来看,1978年到20世纪末,投资率均在40%左右波动,本世纪前十年,投资率不断走高,大大拉动了GDP,2011年达到48%的峰值,2016年又回落到44.1%,与消费率的上升相对应,说明我国经济在21世纪前十年进入了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通过对外依存度反映的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符合对外开放的进程,尤其是在加入WTO以来,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在2006年达到峰值接近70%,此后缓慢回落,至2016年接近40%,这一阶段的回落有金融危机的影响。大约在本世纪的前十年,投资和贸易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的主要引擎,对21世纪前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大约在2010年前后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变,呈现消费作用上升、投资作用减小、贸易作用回落趋稳的倾向,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相匹配。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尤其是过去二十年,“三驾马车”对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不能以“失衡”一概而论,其比例关系与其说失衡,不如说是一种宏观动态结构性均衡,恰恰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匹配。


从产出角度看,经典的生产函数将产出分解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从以上三个角度也可以分析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状况。1999—2007年,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高,本世纪初已转变为质量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此期间较为明显,且作用越来越重要;市场化改革、城市化和基础设施的推进都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市场化改革在1997—2007年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市场化改革的其他作用还有待验证。


自2007年开始,金融危机逐渐爆发,全球经济进入寒冬,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审慎的变革。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扩大总量而是调整供给结构以适应需求。因此,将过去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指向具体地、深入地转向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方向。为此,不仅要继续深化过去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要将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放在机制结构上,彻底地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