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旭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8月22日参考消息网。
兵贵精不贵多,但“精”在何处方为精?精良的兵器,精干的编成,是一支精兵强悍的外观;与此相辅相成的是精神信仰的坚定和精英群体的辈出。前者是精兵的强悍外体,后者是精兵的内力“精髓”。
物质力量的活性靠技术推动,故战争从冷兵器进化到今天的信息化、网络化,生生不息;精神力量的活性靠什么激励和保持?精英靠什么培养?换言之,如何延长信仰的“保质期”?这是一支军队从弱到强发展的根本,也是其如何在胜利和成功的新起点上持续保持长盛不衰的关键。古往今来的军事变革史警示我们,历史上很多大国军队在物质力量大大增强的时候,由于信仰丧失、精神堕落,其总体战斗力反而降落到最低点,虚胖实弱,不堪一击。故强军要在强“人”,强身更须强心,与战争相关的一切“物力”关系的调整,应以“心力”的充分发挥为依归。
精神乃军队力量之源泉
世界上一切战争胜利都可以归结为信仰的胜利。坚定的信仰或意识形态犹如饱满的种芽,催生旺盛生命力——即“精神”,在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必然造就物质形态强壮的枝干。强国如是,强军亦然。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慨叹,“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不从“精神”一词上破题,便无从解释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军队开创的以劣势装备、少数军队战胜优势装备、多数军队的一系列人类战争史奇迹。
意识形态是国家民众的集体信仰。意识形态混乱、低俗,必致民众失魂落魄。验之于军,萎靡不振,能不败死?龚自珍形容当时晚清“官无廉官,吏无能吏,兵无勇士,军无良将,民无良民”,亡国之相的背后就是信仰消失,政治黑暗,道德沦丧,国腐军败的负能量传导。大势已成土崩瓦解,还论什么陆海大军、武器装备、编制体制、战略战术呢?故晚清军事改革费尽心力,学西洋,改兵制,买武器,练新军,由于没从本源处着力,最后只落了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海军先败于外侵,陆军后乱于内战,三十年军改终成一出巨大的历史笑话。
读中外历史不难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心中有“神”的“人”、眼中有国的“民”,无不是阵前无敌的“兵”。好国民孕育好战士,好军人造就好军队。由崇高信仰催生的纯洁的政治道德,就如没有杂质的纯钢锻造的刀锋坚锐无比。
遗憾的是,历史还有另一个规律性场景:那就是当一个民族从低处奋起时,信仰往往如心中之灯,于危境中倍加明亮,凝神聚力一往无前;而当一个民族到达胜利和成功的高处,初心的信仰又往往会成为风中之灯,随时可能被熄灭。
公元前2世纪,罗马已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曾经支撑它几乎无敌于天下的“爱国、无私”的信仰支柱,却随着帝国地位的奠定,巨额财富的涌入及外部观念的融入而逐渐被侵蚀。曾经高度政治化的公民们不再关心政治,作为社会良心的作家也沉浸在醉生梦死的迷幻里。曾经写出“为祖国而死便是死得其所”的诗人贺拉斯,此时公开鼓吹“及时行乐”。哲学家卢西安说:“他们由于生活奢侈,有如发了霉的口袋已经腐朽了,装不进智慧、坦率和忠诚。”
贪图享受之风弥漫朝野,与此相伴的是普遍性贪污和全民腐败,原有的政治道德体系轰然崩塌。罗马原有民主传统,然而此时“追求官职的人坐在广场上,跟前的桌子上放着钱,用它无耻地收买民众”。任何一个读史者到此都能意识到,“内部腐败已腐蚀一个长期优越的民族的生命力”。
国家的“腐”气蔓延到军队,便呈现出“败”象。早期罗马军团以战力强悍、纪律严明著称,而后期的军团士兵散漫、劫掠和贪婪比比皆是。对手朱古达用收买罗马将领的手段连连获胜,他感慨地说,如果能替它找到一个买主的话,“整个罗马城也可以买得到”。《罗马帝国史》记述,早期的罗马军团能够全副武装在非洲的烈日下连续行军,而后期的罗马军团即使在日耳曼凉爽的气候下仍不断抱怨头盔和盾牌太重。“娇气”如此,已不堪言战。
军队的盛衰强弱是与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国家的政治状态同步的。一个正面的例子是以色列。因为信仰坚定,历经多次大屠杀和上千年流浪,犹太人依然散而复聚,重新建国,并于近代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和军事成就。世人只感慨国小兵少的以军为何能创造出世界大国也望尘莫及的奇迹,岂不知奇迹的背后挺立着的乃是信仰。
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民族,一支斗志昂扬愿意赴死的军队,在其他战争条件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定会战胜意志涣散的政治群体,及其精神萎靡的军队。而当一支曾经的胜利之师,开始出现斗志松懈,精神不振,即使有再好的装备、后勤保障和编制体制也无法赢得胜利。一支军队强大战斗力的保持期,本质上是与其信仰的“保质期”相同步的。所以对于一支军队而言,精神装备在任何时候都是比物质装备更重要的力量构成。“信仰工程”如江河之堤一样,需要以万年永固的心态去构筑和维护。
精英为强大军队之支柱
在具有坚定信仰的民族和充满生机的国家里,一定会出现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战略精英。从一定程度上说,打仗就是“打将”。古人论兵认为将为“三军之司命”,“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将,主要是指战略性人才,而非一般统兵的军队官员。
战国七雄争霸,各国军力都很强盛。史书记载,齐有“技击”,秦有“锐士”,魏有“武卒”,赵有“铁骑”,楚有“申息之师”,连弱小的燕国和韩国也对选拔精锐战士不遗余力。最终秦灭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并非是军队直接战胜了军队,而是秦国的精英战胜了六国的精英。
六国只注重普通军事力量及特种部队建设,而忽视战略精英培育。秦国自商鞅变法后,高端精英层出不穷,无论是白起、司马错,还是王翦、尉缭,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均走在六国之前。而赵武灵王之后,列国并无一家有军事创举者。秦国不仅注重培养自己的精英,还有计划地消灭敌国精英。《史记》谓:“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先干掉对方的精英,再让自己的精英驾驭精兵,自然能够在战场内外游刃有余、以少击众,横扫千军、一统天下。
世界各国的军事历史都证明,一支强大的军队,必是一支精英荟萃、人才辈出的军队。卫青、霍去病的故事,是精英强军兴国的经典例证。农耕民族开创骑兵远程战略奔袭先例,脍炙人口。卫、霍之后,良将凋零,汉武帝之武功黯然失色。
德意志统一战争胜利和德国崛起的背后,是一批新型军事精英。世界近代军事变革发端在德国,而德国的军事改革始自普鲁士时期的思想革命及其催生的精英群体,其核心人物是沙恩霍斯特、格纳泽瑙、克劳塞维茨三位年轻军官。他们的军事思想创新远远领先同时代其他大国,而德国皇帝对优秀军官的信任和重用催生了现代化德军。
反观清王朝,虽然也将大量财政收入用于八旗和绿营军费,但先进军事教育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只埋头买武器,建设施,立衙门,而在人才使用方面却任人唯亲,无人在意精英培育。
在蒸汽机战争时代,仍然用冷兵器时代的标准评定“良将”,何谈“思想”?于是老行伍叶志超一溃千里,留洋生方伯谦临阵脱逃就不奇怪了。唯一建功于疆场的是一名67岁的退休老将冯子材。晚清后期整个官僚系统僵化老朽,万马齐喑,无形中形成一种精英淘汰制,曾国藩描述为“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守者”多而“有为者”少。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晚清70年,大小数百战,几乎战无不败,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信仰的王朝已经无法产生和容纳富有锐气和思想的精英。
拥有大才的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具有现代视野和新思维的孙文等等真正的精英人物,空有满腹经纶和一身才华,但由于体制的“铜墙铁壁”而无用武之地。一支没有精英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晚清官场逆向淘汰已到精英寸草不生的程度,土崩瓦解自是必然。
再看同时代的美国,却也格外注重军事精英的使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经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庞大的陆军,庞大的内河炮舰队和沿岸防御舰队。但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远洋海军,原因在于缺少思想理论的引领——世界海军怎么建?志在千里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现了马汉,并如获至宝。
马汉并未指挥过主力舰队,也没打过大规模海战。但按照马汉的指导,美国海军开始了思路清晰的大发展和全球大进军。马汉给美国指明了通向称霸世界的道路,他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超过美国海军的一支舰队。而罗斯福总统,给后来的美国留下了重视思想人才特别是军中精英的优良传统。马汉之后,美军中又产生了米切尔、博伊德等一代又一代的军中精英。米切尔在航空技术的萌芽期就看到了航空母舰主宰海洋的未来。博伊德则提出了影响现代空战的重要战术原则。
今天的美军是一支喜欢创新、敢于创新的军队,一次又一次领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美军的强大,遵循的不过是千百年来战争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而已,那就是:军队是国家的鹰群和马队,这个鹰群和马队任何时候都必须有出众的雄鹰和骏马。能否建立起英才成长和管理的完善机制,是一支军队能否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之一。
建设精兵需重视发掘人才
精英的产生和层出不穷,有赖于公正的文化、开明的政治、宽容的环境和公平的机制。今天的以色列举国重视人才、敬重人才,使人口小国成为人才大国。以军更被视为国家精英的孵化器、新思想的发源地和高技术的集散地。从沙龙、拉宾、达扬到今天的内塔尼亚胡,率领全军、全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当今世界最小的强国。以军不允许战争失败,因此对军官的选拔,能力始终是第一位的硬指标。当年以国防部长拉宾视察部队,对时任特种部队司令巴拉克的精明干练留下深刻印象,他悄悄对身边人说,此人日后如不走上我今天的位置,那以军人事制度就该检讨。战略性人才的能力是思想创新,和这种能力紧密相关的品质是有血性、敢担当、有本事。在以军眼里,个性和血性,正是高级人才的主要指标。圆滑和平稳,则被视为平庸无能的代名词,在以军中属于被鄙视被淘汰的品质。
新中国的军队,也是一支重视精英、培育精英的军队。解放战争初中期,国民党主力部队基层官兵的技战术水平普遍高于我军,装备更远远胜于我军,占尽优势,但却被我军横扫。政治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双方领军人物素质的差异。看看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家的事迹介绍就能明白其中道理:军无灵魂,将无能人,空有百万大军,庞然大物无所用之。
精兵建设是事关国家和民族盛衰荣辱的铁血事业。精兵是一个国家物质和技术实力的展现,必须以博采众长和军民融合的思路,将时代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装备领域;精兵是一个民族血性精神的化身,必须不断激活信仰、持续净化灵魂永葆初心恒念;精兵是一个民族科学思维的先进性证明,必须珍爱精英,成就伟才,才能引领、组合和支撑强军体系中的各种力量要素;精兵是民族和国家复兴、强大征途上横刀立马拦截威胁,横扫一切阻碍的利刃,建设一支长盛不衰的精兵,是21世纪赋予这一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