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12 作者: 王衍行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在国内的影响和轰动很大,顷刻间,关于屠呦呦获得科学诺贝尔奖的报道和评论在新闻媒体及微信飞速传播,其中褒扬和赞美之声不断。毕竟,这对中国的科学界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隋广超系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本文刊于10月9日中国经济网。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在国内的影响和轰动很大,顷刻间,关于屠呦呦获得科学诺贝尔奖的报道和评论在新闻媒体及微信飞速传播,其中褒扬和赞美之声不断。毕竟,这对中国的科学界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在诺贝尔奖的实验科学奖项的华人得主中,有近十年来的钱永健和高锟,更早一些的朱棣文,崔琦和李远哲,以及80年代以前的丁肇中,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当中有些是在中国出生的,但都是基于他们在美国从事研究的成果而获奖。因而,近几年每到10月份公布诺贝尔奖的时候,人们谈论的话题往往是,在文学等非实验科学领域之外,在中国领土上完成的发明创造何时能够获得诺奖?这次屠呦呦所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疑是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诺贝尔奖上的零的突破。
欣喜之余,很多人会产生许多思虑。以往的诺贝尔奖科学奖得主大多是各个国家中科研论著颇丰的博士甚至院士,而屠呦呦只有本科学历,是被国内一些评论成为"三无"或"多无"的科学家,即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她不谙熟英语,所研究的成果也未正式发表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刊物上。屠呦呦所承担的研究抗疟疾药物的项目是文革中开始的,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年代,研究结果几乎不能以个人的名义署名发表,更不要说知识产权了。从一些相对中肯的评论以及饶毅等发表在2011年9月《知识分子》上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虽然屠呦呦绝非完人,她对青蒿素的发现也备受争议,但她所提出的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最终获得这一具有抗疟活性药物的关键转折点,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此之后,她对青蒿素在治疗疟疾中的应用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确定药物安全后再投入临床使用,她和同事亲自试药,为此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人提出了屠呦呦的获奖和中国中医学是否有关系,但这种观点未免过于狭隘。首先,屠呦呦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从事研究。在开发抗疟药物时,她也是结合了传统中医的方法,先从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如何对其中100多个样本进行筛选,最终得到了青蒿素。在她于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时,美国NIH的LouisMiller等人撰文的题目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屠呦呦在2011年《自然.医药》(Nature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文章中提到:"我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参与研究中国草药。…"这些证据足以证明中医对发现这一拯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药物的贡献。其次,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科学。传统的中医药学主要以混合的汤片剂来用药,但当今的中医科学已经融入了包括化学和西方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知识,对于药物的认识和制备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总之,屠呦呦的这项成就与中医科学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屠呦呦所获得的诺贝尔奖,如饶毅2011年文章的标题所述,这是"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在庆贺屠呦呦获奖的喜悦之中,我们不禁在想,下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人或有什么样的背景呢?是仍然依靠中国的传统医学成就,还是在现代高端科技领域内产生新的突破?中国的传统医学对世界范围内人类健康的贡献还有很多,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亭栋和荣福祥等人在70年代发明了利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方法。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随着国家经济的飞跃,中国的各类科学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费支持。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大批海外科技人才的回归,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许多领域都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国家对知识产权的认同和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对鼓励科技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国内很多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飞速提高,以中国本土的实验室为主的独立或合作研究成果被发表在以《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为代表的生物学界顶级科研刊物上已经不在成为重大新闻,例如,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所带领的科研组于今年8月份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发表了多篇文章,报道了他们在结构生物学上的研究成果。同时,各个科研院校发表论文的整体水平和数量也显著增加。如果以这样的势头进行下去,我们有理由预计,中国科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多方位和高层次的快速发展。在这一代科技人才当中,尤其是那些领军人物,不仅掌握着最先进的科研技术,没有任何语言上的障碍,与各领域内的前沿发展有着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其中,肯定会有人与科技诺奖越来越近。我们有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开局,当然,也会有更多的祈盼,这对世界和中国来说,是个好事。(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