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杨万东: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缺陷,服务小微企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杨万东: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缺陷,服务小微企业

发布时间:2014-04-10 作者: 杨万东 

从以前的概念来讲,金融是嫌贫爱富的。传统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把闲散的资金提供给一些高中端客户创造财富,这就忽视了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等群体。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技术状态的发展,生产生活的方式也越来越分散化,小微企业,个体户,还有勤劳致富的农户等不断涌现,普惠金融就为这些传统金融未能惠及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

  在正在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上,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小微金融发展成为讨论热点。继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更被业界认为是对发展普惠金融的生动诠释。那么,互联网金融时代下能否使普惠金融的发展如虎添翼?而“缺钱”的普惠金融与“有钱”的财富管理如何更好地对接,让金融真正成为一池活水?


  近几年,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中心的下移以及众多金融机构的兴起,中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努力中,小额贷款公司逐渐成为一股新兴力量。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8191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268亿元。尽管我国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上升,但与城市里面据不完全统计的6000万庞大的小微企业群体的需求相比,仍显不足。


  “从以前的概念来讲,金融是嫌贫爱富的。传统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把闲散的资金提供给一些高中端客户创造财富,这就忽视了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等群体。”中国人民大学杨万东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技术状态的发展,生产生活的方式也越来越分散化,小微企业,个体户,还有勤劳致富的农户等不断涌现,普惠金融就为这些传统金融未能惠及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


  去年互联网金融的走红,互联网金融的多种业态,如P2P(人人贷)、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等,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解决过去金融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满足量小微客户的金融需求,也被普遍视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表现。


  “发展普惠金融,关键是信用。这样一群人缺少社会资源,缺少实物资产,无抵押、无担保,凭自身的信用去获取资金。”3月30日,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在出席“清华MBA·宜信金融创新大讲堂”时讲道,多样性的信贷技术创新推动了普惠金融发展。过去评估信用的时候,相对使用的数据比较单一,以过往的金融交易信贷交易数据为主。但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生成的这些数据会越来越成为增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金融行业总监高中英看来,目前普惠金融真正的普惠性在于审批的门槛上,个人、小微获得贷款的入口变得相对容易。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征信的角度来讲,移动互联网不能完全控制人的路径,因此普惠金融是线上线下融合的。移动互联网的P2P不一定要用面对面的方式,但是一定有办法去识别用户线上轨迹的真实性跟本人线下状态的一致性。


  除了技术创新外,业务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普惠金融的突破口,小额信贷,小额保险,小额支付、代理理财等正在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趣的是,P2P(个人对个人),对于缺钱的人来说,是普惠金融业务范畴,而对于有钱的人和理财者来说是一项理财行为,属于财富管理的范畴。

 

  杨万东指出,对于普惠金融来说,技术支撑、参与人群和具体的操作模式可能不一样,但是基本的金融原理是一致的。金融的核心问题还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配置,让需要资金的得到资金,需要收益的得到收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如果说从贷款和理财两方面来讲,目前市面上都有相应的产品。比较明显的是有小贷公司。因为不能吸储,所以小贷公司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还有一些理财的产品。

 

  但是要让财富管理的人愿意把财富放在普惠金融里面作为投资的一部分,那么,对于金融机构或企业来说,“除了收益比较高,门槛比较低之外,透明度一定要很高。”高中英认为,获得信任的关键不仅在于主动公布财务报表,有自己特定的信用体系和企业风险管控的方法和模型,而且在出现风险后,对于风险的管理一定是透明的。同时一定是扫清各种担忧,让用户轻而易举就能明白理财其中的道理。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