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06 作者: 人大重阳
中国、俄罗斯都是欧亚大陆的大国,中俄密切合作,对于维护欧亚大陆的繁荣和稳定,作用不可低估。所以,未来中俄合作还是前景很广阔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和大欧亚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当然,障碍也还是有,障碍主要来自于俄罗斯民众的心理。
编者按: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5日在莫斯科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两国元首高度评价建交70年来双边关系发展,一致同意秉持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理念,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2019年恰逢中俄建交70周年,站在历史的节点,回顾中俄7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教训与经验,有助于两国探索发展更高水平的双边关系。5月8日人大重阳对话名家系列讲座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左凤荣就此话题进行了详细解读。本文根据速录整理而成,已由作者本人审阅,独家刊于人大重阳网。
左凤荣: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我很荣幸到这儿做讲座,他们让我挑时间,找一个和苏联、俄罗斯有关的日子,后来我想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日之前好像没有多少日子和俄罗斯直接相关,后来我说就选5月8日吧,5月8日对俄罗斯来说很重要,德国签署投降书,伟大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每年5月9日俄罗斯都举行阅兵,而且规模比较大,也比较好看,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今天,我讲讲中俄建交70年的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历史发展来说,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不是美国,而是苏联,所以,了解一下中苏关系、中俄关系发展历程还是很有意义的。我分这样几个问题讲:
先讲讲中苏关系,好的时候中苏同志加兄弟,好得不得了,坏的时候横眉冷对,甚至刀枪相对,坏得不得了。在战后国际关系史,或者新中国的历史上这都是特别值得回味的一段历史,之后讲讲苏联剧变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最后总结几条经验。
一、中苏关系在曲折中前行
现在不管学术界还是社会上都有一些议论,如果中国当时不和苏联结盟的话,可能也不见得更差。印度独立后也没结盟不也挺好吗?在两个大国之间游刃有余。我认为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或者没有把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来考虑。如果从当时的情境来说,中苏结盟实际是必然的。回忆一下解放战争,打半天和谁打呢?和美国和蒋介石打,蒋介石背后是美国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解放战争转折点到来之前,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当时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
对中国来说,我们是经历了长久战争的国家。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之前,中国还是农业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我们和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在打仗,日本有航母、飞机、坦克,尽管它的水平和苏联、德国没法比,但远在我们之上。所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面对比我们更加先进,更加强大的苏联,它能接受我们跟它站在一起,对于新中国这个国际环境来说是很好的。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提出,我们的外交政策就是向苏联“一边倒”。他做出这一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刘少奇在此之前的访苏,刘少奇访苏过程中和斯大林进行了几次会谈,最后获得了斯大林对我们的全力支持,斯大林在此之前曾经是脚踏两只船的。刘少奇访苏,实际确定了斯大林会全力支持我们,接受我们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的外交政策就已经定了,就是一边倒向苏联。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成了军事政治同盟,条约有效期30年,到1980年期满,之前中苏关系已经发生了许多曲折,同盟实际上也名存实亡了,所以到1980年条约到期时,中国就宣布不再延长。从此中国的外交政策就走上了不和任何国家结盟的路。和苏联结盟,对我们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正是总结了历史的教训,我们宣布不结盟。
中苏结盟比较好的时期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国际主义精神显现出来了。按照斯大林和金日成的要求,我们出兵朝鲜半岛,也取得了很大胜利,打出了我们的国威,同时也挽救了朝鲜的社会主义。这个时期,斯大林对中国是比较好的,对我们基本上有求必应。所以,在朝鲜战争时期,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执政初期中苏关系也比较好。那一方面赫鲁晓夫有求于中国,另一方面他在回忆录里讲,斯大林对中国有很多不公平,他认为中国是个大国,要平等对待这个大国。1954年国庆节他第一次访华时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大礼,在原来苏联给我们141项援助的基础上又加了15项,苏联援华项目增至156项,包括长春汽车制造厂、鞍钢,有的是在原来基础上改造的,有的是新建的,他对我们帮助还是比较大的,签了一系列的协议,包括中国学生到苏联去学习,修建从兰州乌鲁木齐到阿拉木图的铁路,他做了很多的工作。
更重要的,为了体现这种平等,赫鲁晓夫把原来斯大林时期和中国合办公司的股份都卖给了中国。斯大林在新疆办了两个公司,其实是为了攫取我们资源的,我们当时其实并不是很愿意,但是没办法,苏联处于强势,我们要和他站在一起;赫鲁晓夫还增加了对中国的贷款等等。
随着苏共二十大召开,中苏关系就开始发生变化了。本来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里有一条规定“互不干涉内政”,后来的发展实际存在着互相干涉内政的问题,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奉行的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础的条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是不允许有多重解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苏就在内政问题上看法不一样,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苏联这个国家脱胎于沙皇俄国,用列宁的话讲是属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在俄罗斯民族国家形成的时候,俄国的领土只有280万平方公里,但到苏联建立的时候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那些土地怎么来的?全是征服来的。所以,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不管是共产党人还是不是共产党人,在他们头脑里帝国思维、大国思维都比较严重。
在中苏关系不睦以后,苏联人做了很多很不地道的事情,赫鲁晓夫时期在新疆搞策反。苏联当时在中国建立了许多领事馆,在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处都有领事馆,他们发了大量的侨民证,鼓励中国边民逃苏。1963年中苏两党谈判破裂以后,两国关系、两党关系就基本断了。中苏最严重的冲突是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冲突,当时中国比较紧张,国内的政策也在变化,三线建设就在这一背景下搞的。
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改善了中苏关系。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有个讲话,对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是起积极作用的。在这个讲话里,戈尔巴乔夫一是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二是承认两国在划界的时候,要遵循国际社会通行的准则,应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20世纪60年代,中苏就对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当时苏联很霸道,当年沙俄和我们签条约的时候,虽然条约规定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但他们在附图上把边界线划到中国岸上,整个黑龙江都是他的,当然我们不会同意。正是因为苏联坚持奉行沙俄的政策,致使中苏边界谈判难有进展。戈尔巴乔夫的讲话说“可以以主航道中心线划界”,他的这个讲话是很积极的。
中国也为中苏关系的改善设定了条件,苏联需要消除三大障碍:苏联在中蒙边界陈兵百万,得撤军,要督促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戈尔巴乔夫三年完成,到1989年把障碍消除了,实现了访华。不管怎么样,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是很有意义的,实现了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的正常化。
历史的一页,不管原来是怎么样就翻过去了,用邓小平的话来讲“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戈尔巴乔夫访华还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钱其琛的话讲,不管戈尔巴乔夫在历史上有多少功或过,在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这一问题上,戈尔巴乔夫是做了贡献的,这点我们应该承认。他的新思维在其中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正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时期确定了两个大国的正常关系,所以在苏联解体以后,过渡的就比较平稳。
在苏联时期,我们与其相处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包括出兵朝鲜。在此之前,斯大林从其战略出发要求中国出兵,我们不管它。中国最后出兵是不得已的,是为了保家卫国。中国共产党人在和苏联人交往的时候,有的时候感觉是很不爽的。1956年苏共二大以后毛泽东在与尤金谈话时说,“你们就是不相信中国人,斯大林很不相信。中国人被看做是第二个铁托,是个落后的民族。你们说欧洲人看不起俄国人,我看俄国人有的看不起中国人。”中苏两党只是口头上的兄弟党,“实际上是父子党,是猫鼠党。”赫鲁晓夫“批评了斯大林,现在又在搞斯大林的东西。”邓小平认为中苏关系“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我个人认为,中苏这两个大国结盟不是两国关系最佳的选择,随着中国的发展,中苏的结盟关系需要做出调整。我们在观察世界上的结盟关系时发现,基本上都是一个大国带着一帮小兄弟,那些小兄弟有求于老大哥,结成同盟。中国,用邓小平的话说,不管怎么样,中国都是个大国,人口比苏联多,幅员也很大,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1971年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以后,中国在政治上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和另外一个大国相处的时候,这种结盟关系不是很合适。我个人认为,这种结盟关系的改变肯定是必然的,如果说处理得好一点,可以慢慢过渡,慢慢从一种特别紧密的关系逐渐过渡到正常的国家关系。但没有这样,为什么?就是因为意识形态分歧一下子打乱了两国关系的节奏。
邓小平后来讲:“一个党评论外国兄弟党的是非,往往根据的是已有的公式或者某些定型的方案,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各国党的国内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党和本国人民去判断。最了解那个国家情况的,毕竟还是本国的同志。”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关系非意识形态化,政党之间平等交流,不评论人家的是非,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二、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
在苏联解体以后,中苏关系比较平稳地过渡到了中俄关系,其基础是戈尔巴乔夫访华,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所奠定的。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后我们确定了很好的原则,不评论人家内政问题,尊重苏联人民自己的选择。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辞职讲话,苏联不存在了。12月27日,中俄两国就发表了《会谈纪要》,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了中俄关系。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认为跟着西方走就能一步过上西方的富裕生活,所以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但西方对俄罗斯的援助是口惠实不至。波兰休克疗法成功了,俄罗斯就不成功,因为波兰有美国大量的援助和支持,俄罗斯没有。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差别,同时也证明,作为一个大国,你靠向别人,让别人来救你是不可能的,跌倒了还得自己爬起来。
后来叶利钦也看到,倒向西方的政策有问题,1993年以后慢慢调整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1994年确立为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中俄“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此后,中俄关系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
习近平比以往的中国领导人更重视中俄关系,在他担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就访问过俄罗斯;担任主席以后,我们看到他首访,精心选择了去俄罗斯,他自己说,我首访选择去俄罗斯这不是偶然的。
更紧密的中俄关系符合世界格局的需求。从国际格局角度看,2010年以后,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俄罗斯尽管经济实力有限,但看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从单个国家来算,美国、中国之后就是俄罗斯,现在的世界同样存在着中美俄的“大三角关系”,在这样的三角关系里,中俄搞好关系对中俄双方都是有利的。
2000年普京当政以后,总的来说俄罗斯实现了平稳发展。但2008年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影响很大,因为俄罗斯主要靠出口石油、天然气获取外汇,国际油价从150多美元一下子跌到40-50美元,打击是很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俄罗斯也认识到和中国发展关系很重要。所以,普京说,要借中国发展的东风扬起俄罗斯经济之帆。
到2014年以后,俄罗斯的国际环境更加恶化,因为克里米亚问题,导致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西方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对欧盟来说,俄罗斯的行为触犯了其底线,动摇了欧洲的价值观,俄罗斯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从美国来说,对这个普京一直没好感,奥巴马去圣彼得堡参加G20峰会时,不和普京举行会谈。因此,在俄罗斯眼里,和中国发展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三、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一,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历史的经验表明,中俄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国家关系平等,相互尊重,不结盟,不对抗,不走极端。我们强调两国是平等的战略协作伙伴,不搞结盟对抗,也不针对第三国。
第二,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元首引领。
中俄关系迅速发展,和两国元首引领作用是直接相关的。拿中俄关系和中美关系对比,中美贸易主要是市场推动的,2018年特朗普挑起贸易战,打压中国,加征关税,但中美贸易顺差不降反升,因为这是市场决定的,不取决于领导人。但中俄贸易主要是官方起作用,民间的力量还很有限。
普京和习近平两个人有许多相近之处,互相很有好感。2013年10月APEC会议期间,正好赶上普京过生日,习主席晚上拿个蛋糕,拿瓶酒就上普京那儿喝酒去了,普京很感动,多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及此事。
第三,做大共同利益,夯实两国关系基础
中国、俄罗斯都是欧亚大陆的大国,中俄密切合作,对于维护欧亚大陆的繁荣和稳定,作用不可低估。所以,未来中俄合作还是前景很广阔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和大欧亚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当然,障碍也还是有,障碍主要来自于俄罗斯民众的心理。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东西方的桥梁,俄罗斯是能够发挥很大作用的。中俄双方在通道建设问题上的互相理解也越来越多,比如修铁路,我们希望按照标准轨修,俄罗斯希望按照俄罗斯的轨距修。现在大家进行了折衷,比如修从珲春到扎鲁比诺港的铁路,铺设了三根铁轨,一根是公用的,俄罗斯的火车可以直接开过来,中国的火车也可以直接开过来。
不久前,俄罗斯召开北极论坛,要加大经过俄罗斯的北极航道或称北方海上通道的建设,刚才关照宇老师说他们有课题研究“冰上丝绸之路”,俄罗斯开发这条航道也要借助中国的力量,是中俄合作的重要领域。
中俄有一些不协调的因素存在,但两国都能妥善地去处理。比如对全球化的看法,对国际社会的看法。
需要了解历史,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中俄关系,中俄背靠背的友谊对双方都是很重要的。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希望在座的各位能为中俄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希望中俄两国永远友好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俄罗斯也有利。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和大家进行交流,各位有什么问题我也愿意回答。
互动环节
问1:左老师您好!我是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的学生,有没有数据或调查说明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度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左凤荣:俄罗斯有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列瓦达(音译)中心,这两个机构经常公布社会调查结果,我记不清具体日期和数据了,调查的结果是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友好度仅次于对哈萨克斯坦,远远高于对美国这些国家的友好程度。
问2:左老师,我是来自多维新闻的记者,我的问题是近期蓬佩奥在芬兰理事会上不但冒犯了加拿大的主权;同时,还将矛头对准中国和俄罗斯,认为中国近北极国家的自我定位,警告中国不能把北极地区变成第二个南中国海,同时也称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有侵略行为,有军事化的嫌疑,考虑到美国自身在南海的行为,美国不是近南海国家。所以,这是双重标准的言论。基于这一点,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问题上是否有协调的政策或立场?
左凤荣:你的问题很好,也还比较尖锐,现在看看美国的行为,好像盟友也不顾了,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单极霸权行为越来越突出了。他这个说法有针对中俄北极合作的成分,2017年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和普京达成一个共识,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中国发布的北极白皮书里有相关的内容,建设北方“冰上丝绸之路”。
我们不会把北极变成南中国海,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也没想这么做,中国在国际上的行为也不像美国那样迷信军舰的力量。
问3:左老师您好,我提个问题,当时中苏关系破裂,主要责任人是毛泽东和赫鲁晓夫,您认为他们两个谁是第一责任人,谁是第二责任人?
左凤荣:我觉得你的一些问题有待中国的档案解密以后再去看,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苏联的档案。中苏关系的破裂确实和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两个人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关系是有关系的。赫鲁晓夫1954年来华的时候,我们接待他还是比较热情的,但他回去以后,回忆录里就讲,他认为和中国关系的破裂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关系破裂和领导人之间沟通有很大的关系。
安德烈·P齐甘科夫写过一本书:《俄罗斯与西方:从亚历山大一世到普京:国际关系中的荣誉》,在观察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时,他从大国维护尊严和荣誉的角度看问题。中苏关系搞不好和这个有关系。中国刚刚从被侵略的国家变成独立自主的国家,对很多问题是很敏感的。赫鲁晓夫提出修建长波电台、联合舰队这些问题,在赫鲁晓夫那儿没什么问题,因为中苏是盟国,军事上加强合作这很正常;但在中国人看来,你这干什么呀?帝国主义这些东西不又回来了吗?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单一的原因,比如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我个人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两个大国关系的范式不是结盟,至于什么原因导致了关系的破裂,有很多历史原因在起作用。
问4:大家好,我是人民大学博士生,再过几年之后,俄罗斯有可能会选新的总统,按照老师您的预测和判断,两国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谢谢!
左凤荣:谢谢你,你的汉语说得很好。在我看来,不管领导人怎么换,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理念不会变。很多人说叶利钦是苏共的掘墓人,但叶利钦时期中俄关系也很好,梅德韦杰夫当政时,建成了中俄原油管道。所以,不管未来谁当政都不会影响两国关系,中俄关系再怎么发展都不会像中美关系这么疙疙瘩瘩的,中俄关系总的来说发展是很顺利的,因为邻居搬不走,4300多公里共同的边界,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这是我的看法,我对中俄关系还是挺有信心的。
以前我发过文章,认为俄罗斯肯定还是个强国,当然很多人都不认同,好像俄罗斯现在衰落了。从GDP来看,有人说俄罗斯和广东省差不多,这低估了俄罗斯,因为他有大量的灰色经济没有计入俄罗斯GDP里。俄罗斯有这么庞大的军队,广东省能养得了吗?俄罗斯人生病住院、生小孩住在医院里,不用自己付费,广东省能做得到吗?广东省还有不少人生活很差。不要看不起俄罗斯,我研究俄罗斯问题,觉得俄罗斯还是值得重视的国家。我们现在看电影老是看美国大片,其实俄罗斯也拍了很多很有思想的片子,俄罗斯的芭蕾舞、交响乐的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俄罗斯的文化还是很繁荣的。
问5:我是人大经济学院的退休教师。俄罗斯经济这两年虽然比我们差一些,可能未来几年也比我们差,但在军事方面很长一段时间比我们强一些,您怎么样看中俄之间的军事和经济合作?
左凤荣:谢谢,俄罗斯有个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有个观点,俄罗斯在前面冲锋陷阵,给中国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让中国发展经济。俄罗斯确实在前面冲锋陷阵,但不是我们让它做的,是它自己愿意这么做的,因为俄罗斯人不甘寂寞,不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它的利益也是世界性的,在拉丁美洲、中东有很多利益。经济实力影响不了这些地区的时候,它就用军事外交手段。中国和俄罗斯是战略伙伴关系,很多问题上在协调,在经济合作上,我们强调的是互利共赢的,优势互补。
我个人认为,我们还要吸取它很多的教训,对一个国家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它的强大还是主要靠经济实力,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的安全基础也在这里。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学习别人的时候肯定要立足于自己。(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