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6 作者: 张敬伟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强国,虽然面临复杂的贸易环境,尤其是来自美国的贸易摩擦,但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激活了中国的市场活力,也催化了中国市场的成熟度。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在提升,但是中国市场的系统性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7月13日《文汇报》。
7月11日,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时强调,尽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让全球经济大环境蒙上了阴影,但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仍然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高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131家;实际使用外资4,78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折7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6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1,09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折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
外资青睐中国市场,凸显中国营商环境的优越,也彰显中国主动缩短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降低外商投资门槛的成果。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强国,虽然面临复杂的贸易环境,尤其是来自美国的贸易摩擦,但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激活了中国的市场活力,也催化了中国市场的成熟度。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在提升,但是中国市场的系统性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首先是政府普遍亲商,招商引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内容,且纳入政绩考核。此外,中国拥有成熟的技术工人,外商在华可拥有一批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劳动力力量。相比劳动力更便宜的东南亚和印度市场,中国市场拥有劳动力叠加技术的稳定预期。
投资门槛越来越低
有些外资开始出走中国,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然,也包括外部贸易摩擦和竞争因素的影响,如东莞三星奔向东南亚,如富士康在印度建厂等等。不管如何,跨国企业或可在其他发展中市场布局制造业,但不会全然撤离中国市场。相比之下,如全球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卡特彼勒,开始压缩全球其他地方的工厂,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之都”的徐州工厂。
中国市场不仅基础好,亲商政策还在升级。今年不仅出台了外商投资法,而且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越来越短,外商投资门槛越来越低。从法治到政府再到市场,中国全方位多维度给外资流入中国提供助力。特别是外商投资的领域,已经涉及到敏感的金融产业;外资控股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如文化产业、国内船舶代理等。此外,以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或在法治和政策上受限,但在各地招商引资中却能享受到更多优惠。现在,中国在法治和制度方面给予外资和国内市场主体更多平权待遇,使外资待遇从“暗补”变成“明补”。中国市场法治水平的提升,也增加了外资在中国市场“把根留住”的信心。
从制造业大国到智造业大国,中国产业要转型升级。外资在中国市场,也面临产业和思维双提升的考验。如果仅仅停留在低端制造层面,把中国市场一直视为低端产业链,这样的外资一旦遇到劳动力价格瓶颈,就会撤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如此外资是缺乏远见的,毕竟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才更具竞争力和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中国市场法治水平在提升,中国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中国不仅拥有经验和技术兼具的产业工人,也培植了一批全球知名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
中国智造提升信心
中国和外资进入了双向选择新阶段,对中国市场没有信心的外资尽可撤离,对中国市场充满愿景的外资中国则给予充分支持。从投资“硬核”到法治“软环境”,中国都给予外资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奥援。当然,中国也在选择外资,让更高更好的产业在华进行战略性布局。虽然全球呈现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风险,但全球化依然是全球大势。中国市场已经是新兴全球化的象征。在此情势下,外资的全球化流动,自然会选择市场风险小、发展空间大的中国市场。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6月,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4.3%,占比达28.8%。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0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4%。其中,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2.8%和25%。而在高技术服务业方面,实际使用外资875.6亿元,同比增长71.1%。其中,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68.1%、77.7%和62.7%。
中国高新产业越来越吸引外资注入,外资对中国智造时代充满信心。(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