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常玉迪:从府院之争到杭州峰会,看一百年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常玉迪:从府院之争到杭州峰会,看一百年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发布时间:2016-08-26 作者: 人大重阳 

时近九月,西湖畔杭州城就要迎来自己的“G20”时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中国人心目中的杭州,或多或少都会被寄托着一份柔软的情怀吧。而G20峰会是新兴的国际治理机制诞生的舞台,G20与杭州,如写意山水卷轴嵌入未来现代主义,迥异的画风交融,总能泛起一些历史的涟漪。

  作者常玉迪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研究员,本文刊于8月26日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


  时近九月,西湖畔杭州城就要迎来自己的“G20”时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中国人心目中的杭州,或多或少都会被寄托着一份柔软的情怀吧。而G20峰会是新兴的国际治理机制诞生的舞台,G20与杭州,如写意山水卷轴嵌入未来现代主义,迥异的画风交融,总能泛起一些历史的涟漪。


  “府院之争”,中国多边外交处子秀


  细细推敲,近代中国参与多边国际规则的制定,缘起一战,距今整整百年。民国五年,也就是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为血腥的阶段,参战双方,从第一线指挥所到外交部办公桌,无不处于拉锯之中。


  此时中国,在“护国战争”浪潮中袁世凯病死,皖系军阀段祺瑞出任国务院总理,黎元洪出任总统,二人随即展开激烈的“府院之争”,刚摆脱袁氏窃国的民国,又陷入军阀干政的风雨中。


  出乎意料的是,这场“府院之争”起于国务院秘书长人选争执,却由“对德宣战”引发高潮,从纯粹的国内权力集团博弈演化为激烈的对外政策之争。“府院之争”个中细节在此不表,最终结果,张勋“复辟”闹剧后,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政府通过决议,对德宣战。

 

  图|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今为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


  我们大可指摘段执政在力主对德宣战时与背后的日本势力的利益交换,也可挞伐他军人干政、解散议会的强横作风,但从更为“去价值化”的角度看,他也无非是采取了一介军阀当时能够采取的手段。毕竟,对手黎元洪,也是个军阀。


  目光回到国际规则上,“对德宣战”,作为段祺瑞不惜一切促成的结果,中国得到了巴黎和会的门票,作为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的国际条约,这更是中国第一次坐在列强云集的国际场合,参与战后国际规则的制定,上一次这样的会议,还是在1814年的维也纳。伴着凡尔赛宫的浪漫气息,一切都是那么理想主义,但现实来得太快: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提案双双遭到否决。这之后发生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巴黎和会上,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处子秀”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丧权辱国。究其原因,除中国外交经验缺乏、稍显稚嫩外,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实力难以支撑起自己的意愿,十万劳工赴欧,不想却是炮灰,代价高昂,颗粒无收。


  “雅尔塔”与“布雷顿森林”,中国在成长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没有满足中国的主张,同样也没能成功维护其他列强的利益。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阴影中轴心国势力潜滋暗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慢慢崩溃。最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而此时距离中国全面开始抗日战争,已经过去近两年了。


  中国作为“二战”中抵御日本侵略最久的国家,为远东和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卓著的贡献。然而当时的中国,依然保持着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关系,处在欧美殖民体系之中。和“一战”一样,“二战”同样是近代中国争取自身权益的机会。国民政府自太平洋战争爆发起就开始废约工作,首先废除了与轴心国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其在华特权。1942年至1943年,社会各界也掀起了一波废约高潮,1943年英美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等在华特权,随后自由法国也按此行事,中国的海关主权也被收回,这表明,中国付出的代价与增强的实力,得到了英美的认可。

 

  图|开罗会议“三巨头”:蒋介石、罗斯福与丘吉尔


  然而,在决定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雅尔塔会议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中国的参加依然没能起到“创造性”的作用。在雅尔塔会议上,中国还以损失部分领土为代价换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这在二战战胜国间是少有的。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则本着“不放弃应有之权利,也不回避应有之义务”的原则,力求体现国际合作精神,从会议大局到技术细节,都为会议达成最后结果做出了贡献,但依然没能改变自身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弱者地位。二战时的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确有所成长。


  但是,中国的成长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二战期间的成功实际上是建立在抗日战争造成的1000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之上,这笔学费,短期内不可能弥补。


  G20杭州峰会,中国登上新舞台


  我们的确有很多理由质疑G20峰会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实际效果,也有理由质疑这个“现代主义画风”的会议能给杭州民众的生活留下什么。


  仰望星空和回顾历史,才能使我们暂时摆脱眼前利益的锱铢必较,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思索它的历史脉络与未来走向:G20峰会,实质上是中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实力、意愿与技术的综合体现。这一次,我们能以更强的实力,更成熟的外交风格,向世界展示中国愿景。


  从“府院之争”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民国时期的中国政府不可谓不努力为国家权益奔走,不可谓不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然而,受制于实力的孱弱,外交经验的欠缺,无论多么强烈的意愿,都难以得到实现。同时期的美国,与中国一样在巴黎和会上受挫,孤立主义取代威尔逊理想主义,拒绝参与国际联盟,但美国依然坐拥西方世界最强大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实力资源雄厚。二战前,罗斯福总统对美国社会公众耐心引导,塑造新的美国战略观,最终使一个自信的美国站在国际体系的中心,主导了二战后国际规则的制定。


  参与制定国际规则需要具备一定的外交技巧,还包括降低参与成本的技巧。从“府院之争”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旧中国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国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军阀混战,外敌侵犯,还难以达成目的,但是21世纪的新中国,无论是实力还是举办大型外交活动的经验,今非昔比。须知,我们享受生活的当下,却是前人志士拼命也要到达的明天。此番比较,G20峰会有可能为杭州市正常生活带来的短期不便与负担,实际上也并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

 

图|杭州景色

 

  最后,祝愿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好运,杭州。(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