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3 作者: 王衍行
对中国理财市场而言,2015年是“多事之秋”,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开放共同构成理财市场创新发展的宏大背景,但在政策松绑和业务创新名义下,理财市场也酝酿着各种风险。随着理财产品违约接踵而至,监管的主旋律逐渐从“鼓励创新”转向“严格规范”。但为什么规范?如何规范?规范什么?绝不仅仅是监管架构的重新排列组合。东汉班固在《汉书?刑法志》有言:“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意即不能仅凭一时之快而朝令夕改,令人不知所从。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19日大众理财顾问。
随着理财产品违约接踵而至,监管的主旋律逐渐从“鼓励创新”转向“严格规范”。但为什么规范?如何规范?规范什么?绝不仅仅是监管架构的重新排列组合。
对中国理财市场而言,2015年是“多事之秋”,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开放共同构成理财市场创新发展的宏大背景,但在政策松绑和业务创新名义下,理财市场也酝酿着各种风险。随着理财产品违约接踵而至,监管的主旋律逐渐从“鼓励创新”转向“严格规范”。但为什么规范?如何规范?规范什么?绝不仅仅是监管架构的重新排列组合。东汉班固在《汉书?刑法志》有言:“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意即不能仅凭一时之快而朝令夕改,令人不知所从。
互联网金融加速大资管步伐
互联网金融在冲击混业的底线,中国必须重新权衡创新、发展、人本、风险,兼顾健康与持续。互联网金融或互联网信息科技革命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不对称的下降。作为一个资管机构如何更好地管理好投资者的财富,使投资者获得预期的收益,需从买房市场向产业链上游的卖方、投行传递。这意味着在资产管理行业,对中观层次资产配置理念与微观层次的金融创新或者企业融资工具创新相结合,使得资产管理的投资与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更加密切地结合,导致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边界模糊。
互联网金融使银行客户的期望不断升级,客户期望与科学技术的转变将在银行内部引起大规模变革,并为银行未来发展道路指明方向。银行运用高科技手段为用户服务将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创新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普遍策略之一,它正影响着这条价值链上的每一环。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国内外各种机构对财经科技创业企业的投资正显著增加,这使得该类企业开始成为银行现在及未来的直接竞争对手。实际上,财经科技企业并不想成为银行,而是想直接“接管”银行拥有的客户关系,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链,在一些领域,银行已经被颠覆。因此,银行未来要想仍保有自己的客户资源,在竞争中不“损兵折将”,就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大功夫。例如,让客户能在任何地点和设备上管理自己的账户,并保证安全性等。
银行理财监管广度与深度将持续扩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公众和政府对银行行为的种种“失败”已越发不能容忍,“巧”用纳税人的钱来拯救银行的各种策略也在大众的口诛笔伐中无处遁形。未来,国际上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将发生显著变化。各国政府正不断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以期制定能同时满足国内和国际的监管标准。
政府需要的是全球性的优秀商业银行,而非仅符合国内标准的普通商业银行。同时,政府对非法及有失职业道德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也不断加大。例如,美国政府要求商业银行要与其共同防止金融犯罪行为。此外,随着大众对商业银行提高客户待遇及遵守职业操守的期待越来越高,有关商业银行对客户服务理念的监管也将出现大幅变化。要知道,在过去的150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银行保护少数有权势地位人群的行为表示不满。
中国银行业监管面临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3日发出预警称,中国公司的健康状况和偿债能力正在下降,银行体系中具有潜在风险的贷款总额或接近1.3万亿美元,由此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产生约7560亿美元的潜在损失,占中国GDP的7%。鉴于这些脆弱性的严重程度,中国需要大刀阔斧地采取政策行动:解决企业债务积压问题、增强银行实力、提升监管框架等,为日益复杂的金融体系提供支持。
监管银行理财附加风险
过去20年,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近年来随着其他风险类型,特别是非金融风险的不断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在罚金、损害赔偿及法务方面的支出大量增加,迫使银行开始关注这些类型的风险管理。目前,主要的非金融风险类型包括以下3种。
第一,危机扩散风险。金融和宏观经济的连通性使市场经济、企业和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变得更加脆弱,市场不景气的“气氛”很容易就会扩散至银行,并引起银行经营环境的改变。同时,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这种“气氛”还会跨越国界“传染”,成为全球性危机。
第二,模式风险。银行对成熟模式的依赖性,要求风险管理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模式可能带来的风险。大量数据和计算机的使用扩大了各种模式的使用范围,然而,一旦模式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决策的失败,一些银行事实上已经尝到了苦头,只是碍于声誉,报喜不报忧,并未公开而已。
第三,黑客攻击。大部分银行已将网络安全置于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这是十分明智的决定,因为黑客攻击导致的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未来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银行在上述风险管理方面的成本支出必将随之提高。监管当局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非金融风险,并做出明智的判断及选择。
银行理财监管原则的重置
按照风险可隔离、风险可计量、投资者可承受的原则,建立对不同性质的业务进行风险隔离的“栅栏”原则,使基础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真正过手给投资者,回归受托代客业务的本源。主要包括:一是完善银行承销业务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与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的“风险隔离”,加强承销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隔离”;二是资产管理业务应切实履行受托人义务,禁止动用理财资金进行债券“包销”,严格限制商业银行管理的理财购买商业银行承销债券的比例;三是加入对破坏防火墙制度,发生利益冲突行为时自律处分,落实惩罚性措施。
用数据分析技术加大银行理财监管力度
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监管的理念,还改变了监管策略和基本工具,特别是在数据分析方面。前沿数据分析技术的出现将提供更加廉价、快捷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功能,从而支持银行理财的内外监管者做出更好的决策、监管意见。
可以预见,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创新及风险管理将面临十分复杂的局面,越早因势而动,就越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掌控监管的主动权。(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