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27 作者: 刘戈
大规模的倾倒牛奶是大萧条时代最具标志性的现象,也是整个农业遭受危机的缩影,其根本原因是严重的供大于求。早在大萧条蔓延之前亨利华莱士就指出,美国在战时冲高的农业生产会在战后出现过剩,价格会下降,如果不及早准备,战后美国农业将陷入困境,但并未引起注意。1929年后随着大萧条的蔓延,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越来越低,没有钱买牛奶,牛奶供大于求的现象愈演愈烈。
本文核心观点来自刘戈新作《在危机中崛起:美国如何成功实现经济转型》。该书主要从全球视野观察大国崛起的历史与逻辑。通过回顾决定美国命运的两大重要时期和十大生死抉择,审视美国如何走出经济低迷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绝大多数中年以上中国人对美国大萧条的认识来自于这样一个场景——白花花的牛奶被倒进了密西西比河。这个场景的描述来自于中学《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象和成因的分析段落。在牛奶只能定量的配给大城市婴幼儿的时代,听到如此奢侈的食品竟然被成吨的倒掉,这样的描述最真切的唤起人们对于一种坏的社会制度所的不解和痛恨。
尽管后来有众多的学者纠正中国中学教科书对“倒牛奶”这一现象过度意识形态化解释。没有人能够否认大规模的倾倒牛奶的确是大萧条时代最具标志性的现象。
倾倒牛奶的根本原因是严重的供大于求。进入20 世纪,美国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经济进一步扩张,欧洲对美国农产品对需求迅速增加,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水平也不断提升,促使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各类农产品对供给快速增加。但随着欧洲农业迅速恢复,美国粮食因而出现严重生产过剩,价格开始大幅下跌。
美国是全世界最早将机械大量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我在美国洛杉矶一家生产苜蓿干草的著名企业看到不少照片,早在上世纪初,他们在牧草的收割、打包和运输上就基本使用农业机械。新大陆绝佳的自然条件和美国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从1914 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 倍,随着而来的美国农产品过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农产品价格和农民的收入急剧下降的年份经常出现。
后来成为罗斯福农业新政操刀人的亨利华莱士,此时开始了对农业的深入研究。华莱士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市场的恢复,美国在战时冲高的农业生产会在战后出现过剩,价格会下降,如果不及早准备,战后美国的农业也农民的收入都会陷入困境。华莱在报纸上发表了不少文章,竭力呼吁美国农民减少耕种面积,以应对战后可能到来的困难。
然而,农民怎么会听得进去呢。战后不久,华莱士的预言就得到了验证,由于欧洲农业开始恢复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急剧下降,农产品价格严重下跌,农民收入锐减。1919 年到1921 年,美国农业出口额从41 亿元下降到18 亿美元,玉米价格从每蒲式尔1.38 美元下降到42 美分,美国农业历史上第一次陷入危机之中。
华莱士继续寻求解决之道,呼吁农民多种喂养奶牛的苜蓿草,少种粮食,以控制生产,增加收入。但听劝的农民并不多。华莱士意识到由于农民长期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要求他们自行调整生产结构,改变自己的种植计划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由政府进行干预农业生产。
华莱士的农业干预计划在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柯立芝总统那里完全没有市场。他的奔走呼号最终以失败告终。
1929 年10 月,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在美国爆发,之后的大萧条使农业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由1928 年的64.8 下降到1932 年的29.5,农场纯收入由61.5 亿美元降至20.3 亿美元。此时人们想起了华莱士,他的农业经济调整思想终于被社会所认可。
1929年到1933年,美国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棉花从每磅12美分降到5美分,小麦从每蒲式耳88美分降到32美分,农民现金收入从162降到48美元。
随着大萧条的蔓延,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越来越低,没有钱买牛奶,牛奶供大于求的现象愈演愈烈。牛奶平均收购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都将付之东流。牛奶价格的整体下跌,卖得越多,赔的越多,甚至不及运输费用,是在不得已只能倒掉牛奶。
还有另外的原因是,在1931年到1934年期间美国多次发生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的事件。在一些中西部州,农民组织了“牛奶罢工”以抗议经纪人支付给他们的低廉价格。绝望的农民封锁了道路,阻止其他农户的牛奶或奶油运往城市,甚至将牛奶倾倒在河里。
“倒牛奶”其实是整个农业遭受危机的缩影。其实,从1921年农业过剩刚开始显现的时候,农场主们就开始了呼吁政府干预农业的努力。议会中的“农业集团”的代表,参议院议员麦克纳里和霍根提出了一个名叫“农业平等计划”的法案,在1924到1928年间每年都提交到国会,但最后都没有被通过,或通过后都被当时都总统柯立芝否决。议案的主要诉求是通过关税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为农产品设置保护价。议案提出以1905年到1914年农产品与非农产品到价格关系为基准,以确定农产品的价格。国家创立联邦农业出口公司通过补贴向国际市场销售国内市场难以容纳的那部分农产品,以保证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
“麦克纳里—霍根主义”为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对农业对干预打下了基础。在大萧条期间,政府应当干预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看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就连坚决抵制政府干预经济对胡佛总统也开始寻求农业问题的非市场化解决办法。他在1929年颁布了《农产品销售法》,创建联邦农业理事会,设立了一笔5亿美元对基金,利用基金购买和储存农产品以稳定价格。但随着资金耗尽,胡佛在是否继续执行上发生了摇摆。理事会不得已释放库存,导致市场进一步震荡,1933年,联邦农业理事会随胡佛的下台一起解散。(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