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0 作者: 张敬伟
“韩流”文化流行亚洲,并拉动该国美妆产品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盛销。在家电和数码产品上,全球市场流行中日韩“三国杀”。但不得不说,日本影响力开始式微,韩国风头正劲。中国虽然步步紧逼,但在核心技术、独立知识产权方面和韩国差距不少。即使在市场份额上超越韩国,也是靠“价格”取胜。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10日联合早报网。
韩国不大,名声不小。
“韩流”文化流行亚洲,并拉动该国美妆产品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盛销。在家电和数码产品上,全球市场流行中日韩“三国杀”。但不得不说,日本影响力开始式微,韩国风头正劲。中国虽然步步紧逼,但在核心技术、独立知识产权方面和韩国差距不少。即使在市场份额上超越韩国,也是靠“价格”取胜。
“三国杀”能否打破曾经流行的雁行理论,形成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来者居上的产业雁阵,还有待观察。但在中国市场进入新常态、劳动力价格优势不再的情势下,东南亚市场将是中日韩三国深耕的热土。
对华市场依赖严重的韩国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市场。日经中文网的一份调查显示,韩国企业将东南亚视为潜力市场的比率达到58.6%,超过中国的54.1%。
积极进军东南亚的韩国企业,在品牌效应和市场份额上收获不菲。以LG和三星为首的两大企业,在东南亚市场深耕20多年,接地气的努力和完善的销售体系,使东南亚各国对这两大韩系品牌有极高的认知度。“韩流”文化更给韩系品牌锦上添花。曾经在东南亚享有绝对地位的日系家电品牌,则成为明日黄花。
中国产品除了在政治和文化接近的越南更受欢迎外,在东南亚其他市场要超越韩系商品还有待时日。毕竟,中国产品低端、低廉的OEM产品形象在东南亚烙下了印记。
除了家电产品,韩国美妆品在东南亚也备受欢迎。韩剧中的“美女”“帅男”正成为东南亚年轻一代心目中的标准“偶像”。韩国美妆品牌在东南亚年轻人中,也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衍生的市场消费力自然不容忽视。
韩系品牌在东南亚的影响力,除了民用产品,军品出口也大幅增加。目前,韩国已经跻身全球增长最快的武器出口国之一。韩国军工企业期望借助这个“蓝海”市场,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七大军工产业出口国。
韩国车企和钢铁产业也加大进军东南亚市场,力争在东南亚市场分得更大份额的蛋糕。韩企进军东南亚市场以及韩系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成功,既是韩企产业布局随市调整的结果,也凸显韩国产业结构的尴尬和无奈。
韩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国家,本国市场缺乏潜力,又处于中日两强之间。三国出口市场存在重叠性竞争,尤其在全球家电市场,一直是残酷的“三国杀”。韩国企业要杀出一条血路,必须不断更新和拓展市场空间,而且要在产品线上超越中日两国。韩国虽然严重依赖中国市场,但也并没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LG和三星等知名韩企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也扎根东南亚国家实施本地化生产。
伴随着中国市场的投资成本高企,韩企在东南亚不仅有稳扎稳打的“根据地”,而且也积累了在东南亚的市场生存经验。加之“韩流”软实力的助力,韩企扎堆进军东南亚市场也就符合逻辑了。
相对日本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不接地气(质量好价格也高),韩系产品往往更为贴心。譬如三星向东南亚地区出口防尘驱蚊的电视机,LG电子也推出可驱蚊并保持皮肤湿润的空调。中国同类产品还是靠低价营销,给消费者造成了“价廉物不美”的印象。
奥巴马时代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充满了忌惮之心,对日韩两国则充满好感。这也给了韩企和韩系品牌在东南亚扩张影响力的良好契机。受制于半岛局势特别是萨德入韩,地缘政治因素也使韩企在华有危机感,加速向东南亚市场转移。
尴尬的是,和当年韩国冲垮日本主导的全球家电市场“雁阵”一样,中国家电产业和智能手机等产品,也对韩国同类产品构成了威胁。在三星手机出现“电车门”事件后,中国智能手机以“集团优势”,对韩系产品形成了现实威胁。对于“中国技术带来的冲击”,韩国《朝鲜日报》曾对57家韩国企业的技术部门负责人展开了调查,结果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中国已经赶超韩国,或者即使存在差距,也不到一年。”
三星少东家李在镕受朴槿惠“干政门”牵累而锒铛入狱,也会影响三星电子的全球形象。
东南亚市场,韩国暂时胜者为王。伴随着中国的强力竞争,中国能否实现超越、破解流行亚洲的雁阵理论?(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