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19 作者: 陈忠阳
未来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大金融的概念,然后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加以强化。第一,构筑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体系。第二,探索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政策之间的协调。第三,提升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第四,加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另外,国际上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也应引起我国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第一,我国应尽快从大金融角度出发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第二,监管机构应借鉴国际研究成果,研究适用于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第三,不同的监管主体应注意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塞浦路斯银行危机后,欧洲国家再次暴露出严重的金融监管问题,也再次证明全球缺乏有效的政策框架来预测和管理金融体系的失衡状态。而一旦这种失衡恶化到一定程度,泡沫就会破灭,不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整个世界至今无法摆脱从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这让人们认识到以巴塞尔Ⅱ为代表的微观审慎监管存在严重不足,而且也使监管者、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开始从大金融监管的思路,即宏观审慎的视角去反思现有金融监管制度框架的缺陷。
目前,虽然国际社会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目标,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共识。一般而言,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目标就是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关于政策的实施标准,“有约束的相机抉择”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是一种可供选择。与其他公共政策一样,监管部门实施宏观金融监管也需要在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中进行选择。基于规则的宏观监管方法可以通过经济系统中的自动稳定机制来实现,但单纯依赖固定规则的政策实施会使政策制定者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难以作出正确决策,因此,必须将规则与相机抉择相结合。
在研究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时,应该首先区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基于宏观视角的审慎工具)和其他支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后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资本控制工具等内容。鉴于系统性风险的复杂程度,仅仅依靠传统狭义的金融监管并不能解决系统性风险问题,必须采用大金融概念下的大监管。
金融危机之后,大金融跨业维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研究上。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一家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困境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将整个金融体系看成是一个由不同的参与者构成的动态网络结构。
由于银行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具有加剧宏观经济趋势的作用,因此监管当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顺周期效应的影响。目前,针对顺周期问题,国外学者的主流观点是银行应当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关于如何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如何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对于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的分析将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设计提供指导。目前,相关研究还非常不足,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在大金融概念下跨境维度上保证这些监管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由于金融周期,特别是信贷周期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并不同步,宏观审慎政策将面临监管套利的风险。此外,另一个问题是能否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对外汇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从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研究角度虽然很多,但是对于监管框架、监管实施有效性、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政策协调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公认的理论。虽然宏观审慎这个概念早已有之,针对此次危机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已被使用,但是这些政策是否落到实处,是否存在监管套利,能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笔者认为,未来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大金融的概念,然后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加以强化。第一,构筑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体系。第二,探索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政策之间的协调。第三,提升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第四,加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另外,国际上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也应引起我国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第一,我国应尽快从大金融角度出发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第二,监管机构应借鉴国际研究成果,研究适用于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第三,不同的监管主体应注意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作者陈忠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