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09 作者: 刘志勤
从“实事”中寻求真理“是”,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无数政治家提倡的治国方略。每当我们遇到历史困惑,或遇到历史难题,或遇到对立争论时,“实事求是”就成为用来解决分歧,化解纷争,消除对抗,寻求共和共存的法宝,以求达到理论之大一统,观点之大一同。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刊于2014年10月9日环球网。
从“实事”中寻求真理“是”,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无数政治家提倡的治国方略。每当我们遇到历史困惑,或遇到历史难题,或遇到对立争论时,“实事求是”就成为用来解决分歧,化解纷争,消除对抗,寻求共和共存的法宝,以求达到理论之大一统,观点之大一同。简单的四个字,每个字都包含着无限的工作和巨大的智慧,耐心。四个字中每个字都是个系统工程,稍有疏忽肯定无法完成这项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求”,它是个集研究、探索之大成的复杂工程。而“是”则是“求”的结果,也是最难以得到认可的工程。因为,人们由于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和目的不同,标准也不同,所得出的“是”就各不相同。而现在这一切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发现现在人们“求是”的过程遇到了巨大的认知障碍:由于“是”从“实”中来,“求是”必须先“求实”。而这个“实”变得越来越难求证了。
正是这一点困扰我们很多年:明明是同样的“实事”,为什么得出的结论“是”却完全不同呢?这种同一个“实事”却得出不同的“是”的现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屡屡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甚至动摇人们对存在的“是”的客观性的敬仰和敬畏。例如,各地频频发生的拆迁纠纷,贫富差别中的不平等,司法审判中的控辩双方为同一“实事”而争论“是”与“不是”针锋相对时的激烈辩论,都表明“实事求是”的艰巨复杂和不可预测性。马航失联已经过去数月,人们尚未求索到“实”,所以离“是”似乎更远。近期的马航飞机无端被击落,国际社会却还在为寻找“实”而争论不休。虽然“实”和“是”只是硬币的两面,近在咫尺,却可能永不能碰面。实在悲哉。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最早出现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意指人生在世,要勤奋好学,在(历史)“实事”中寻得真相和真理(真实的道理)。这个教诲使中国文化获得丰厚回报,并成为众多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的最具普适(不是普世)价值的箴言。
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多元多样和多形态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正在改变社会原有的基因结构,也在丰富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形态,充实着“实事”与“求是”之间的固有的因果关系。人们不能再简单地认为有了“实事”就一定能够“求是”,因为现代的人们突然发现如何鉴定“实事”中的“实”成为能否“求是”的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焦点。由于信息泛滥,真假难辨,加上有的人刻意制造假信息,编纂假“实事”,使得“求是”变得异常困难复杂。这个现象成为新的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 因此有人感叹“实事求是”易,“实事求实”难,之所以说“求实”比“求是”难,根本原因就在于海量信息的真假甄别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和数间。这个三维世界给人类探索带来无限的发展前景。
尤其是在当今进入互联网信息大杂烩的时代,这个世界变得令人难以捉摸,难以理解,难以分辨,难以信任了。“求实”变得更加困难,而没有“求实”,“求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在近代国际争端中,由于各自利益不同,因而标准不同,对同一个“实事”却得出完全不同的“是”,已经成为阻碍国家之间友好交往的巨大障碍。原因正是人们对“实”和“是”的理解和需求不同,有的人不再是根据“实”来判断,而是依照“需”来决定各自的行为准则。
人们开始意识到,“求是”本来就难,而原来相对简单的“求实”现在却变得更难。哪个“事”是“实”,变得有多种版本:“事”和“实”变脸太快,令人真假难辨。关键是现实中真的有人能把黑说成白。从这样黑白颠倒的“实事”中怎么能求出真正的“是”呢?例如中国的股票市场正是充满了这种黑白不分,清浊混淆,是非难辨的场所。上市公司的报表本应当是“实事”吧,但是以假乱真,以虚盖实的报告信息比比皆是。如果根据这样的“实事”去“求”该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利润之“是”,一定会让投资者死的莫名其妙。我们以此可以得出结论:“实事求实”才是现代经济活动中上最难做到的事情,因为“求实”一方面是为人做事的最底线,却又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许多人选择的是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事就是“不实”;只有少数人在努力实践着“求实”的最高层次。不能“求实”的人,是无法实现“求是”的最终目的。
有人会说:“是”是客观存在,不怕实事“不实”,所以放任谣言和不实之词漫天泛滥而放弃“求实”,使前几年在社会上和舆论界的是非混淆的乌烟瘴气的现象严重,是造成社会思想分裂混乱的重要原因。现在我们明白了:“是”需要付出劳动去“求”去“争”,不作为的“等着瞧”是等不来真理的。
我们知道,只有先有“实事求实”,才可能实现“实事求是”。如果数据和信息不对称,多是虚假不实,我们研究得越深,离“是”就越远。任何正确的政策,都离不开对“实”的掌握,“求实”是“求是”的基础工程,是制定政策的生命线。我们每个人,不管是不是公司高管,或政府官员,必须重视对“实事”的“实”的可靠性,真实性,正确性进行“实在”,“实际”,“实时”的观察研究,一定能够得出具有真正价值的“是”。再依照这个“是”制定出来的政策,方针和规划,是人们和社会所需要,它将会反哺更多的“实事”。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反反复复的“求实”和“求是”中不断进步,发展和完善的。中国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和结构改革巨变中,保证做到“实事求实”有利于中国经济政策的持续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正动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