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增长保就业的逻辑在改变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增长保就业的逻辑在改变

发布时间:2014-01-23 作者: 彭文生 

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持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保就业。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大家对潜在增长率(可持续的、不会导致较大的宏观经济失衡的增长率)在什么水平有较大的争议。

  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持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保就业。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大家对潜在增长率(可持续的、不会导致较大的宏观经济失衡的增长率)在什么水平有较大的争议。

  通过梳理劳动就业数据,我们发现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力供给总量增长放缓,很快将会出现绝对量下降,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矛盾将逐渐突出。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平衡也比较显著,低端劳动力工资快速上升,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持续。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周期性色彩下降,结构性特征更为突 出,我国的自然失业率可能在过去几年中显著上升。因此,稳增长与保就业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追求GDP增速等总量政策对保就业的意义已经不大,通过经 济体制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是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有效途径。

就业压力大幅缓解

 劳动力总量供给逆转。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增量在2003年达到1380万峰值,此后逐步下降,2008年降至1000万以下,预计 2014年这一数字只有395万。考虑到受教育时间的延长以及提前退休的影响,我国20-59岁年龄人口在2014 年只增加156万。而在2008年之前,这个数据在1000万左右。

  向前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7 年开始负增长,并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当前我国解决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的压力较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大为下降。

  劳动力总量需求没有放缓。过去三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增量呈现上升趋势。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就业人数明显低于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显示我国相当部分非农就业位于农村。然而,如果看非农就业增量,则在过去几年基本平稳,并没有随着 GDP 增速放缓而减少。

  我国存量劳动力中仍有隐性失业,需要通过经济结构转型来增加非农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我国仍然需要维持一定的非农产业的经济增长,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体来看,劳动力供给增量已经大幅小于非农就业增量,尤其是两者的差距近几年持续扩大,显示就业压力大幅缓解。这也在另外两个指标上得到体现。

  其一,是工资的快速上涨。从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来看,过去几年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劳动工资水平仍然保持较快增长。这一点在2013年尤为明显。

  其二,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已经持续 12个季度大于1。求人倍率衡量职位空缺数量和找工作的人数之间的比例,该比例大于1,说明总体上城镇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

自然失业率上升

  过去几年,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带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失业率近年来有所上升。

  我们可以从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变化来分析我国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如果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更多反映了结构性因素,而非总需求的周期性因素,其意涵的是自然失业率上升。这种结构性矛盾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技能错配增加了青年劳动力的失业率。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劳动力需求仍然以一线工人为主。青年劳动力供求之间的技能错配导致大学 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而同时民工荒则愈演愈烈。青年劳动力的失业带有鲜明的结构性色彩,是自然失业的一部分。

  其次,青年自愿失业的比例上升。过去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在毕业后第一年较高,但在毕业后第二年即显著下降,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愿意花更多时间来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第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而中老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较青年相对困难,增加了农村的隐性失业。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10年我国居于 乡村的 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 40-64 岁的中老年人占比 49%,这一比例较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 11 个百分点。而同时我国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中的 40 岁以上人口比例只增加了 8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显著地比城镇高。

保就业需要调结构

  上述由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变化所导致的产业升级已经初现端倪。一个具体的反映就是对中高端的劳动力需求开始扩张,产业升级的趋势开始显现。

 以农民工市民化和公共福利均等化为主旨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要求未来的城镇化不仅能够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促进青年劳动 力从农村转向城市,而且能够彻底解决户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保障性住房、公共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城乡分割,使得农民工能够真正融入城镇,在年 纪大了以后仍然可以在城镇就业和居住。

  十八大提出的以农民工市民化和公共福利均等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如能得到落实,则有助于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转移,从而降低这部分失业率。

  以上分析显示,保就业应该更多的靠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GDP 总量增长的重要性下降。相反,在结构性问题是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总量政策对降低失业率帮助不大,但会加大宏观经济其他层面的不平衡。

  我们讲的自然失业率上升对应的就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应对之策是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应该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在整个宏观政策平衡中的重要性,基于过去累积的问题,控制房地产泡沫、控制信用扩张、化解金融风险应该更重要。

  如果以财政扩张来刺激总需求,将带来利率上升、挤压私人部门的负面效果,如果以松货币来刺激总需求,更是饮鸩止渴,把泡沫和金融风险继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