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09 作者: 刘志勤
甲午战争失败,败在军事,毁于金融。清政府的金融无能,金融腐败直接自毁国家实力,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应当永志不忘。 这场乌克兰危机的结果,应当是俄罗斯能够保证在局部军事领域的胜利,但是,在金融战场上,俄罗斯很可能是个输家。中国的甲午战争之鉴,值得俄罗斯关注。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刊于2014年5月9日环球网。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现在世界已经或面临新的冷战威胁的现实,但是新冷战已经实实在在的发生并且产生连锁效应是无法否认和回避的实际问题。近日美欧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对峙就是新冷战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德新的表现。
在前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似乎进入一片莺歌燕舞的太平世界,西方战略分析家纷纷认为二战结束后持续40年的冷战因为苏联阵营的瓦解而进入和平共处,和平竞争的历史时期。其实,冷静的分析家始终怀疑,东西方之间的冷战是否真正结束,或只是换成了一个新的表现形式继续存在着。
现在我们可以说,旧冷战的公开对抗,处处为敌的表象的确发生了巨大改变,合作和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流。但是,西方国家旧冷战的思维的存在和延续,惯性认识和旧冷战时形成的偏见,和对其它国家随意干涉的旧冷战政策始终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地交替进行对抗。这对现代社会的威胁很大,并且有越演越烈的势头。
美欧在乌克兰危机中明确形成了新的西方集团,这个新的集团最早是在解体南斯拉夫,以及科索沃冲突时就有了雏形,经过近10年的磨合,这个集团的冷战特性逐步得到体现,这个趋势理应得到理性战略家的重视。
在这次乌克兰危机中,美欧集团除了进行军事方面的干预之外,最为重要的战场将集中在金融领域,因为谁掌握金融市场的主动,谁就能赢得长期的胜利,甚至可以达到不出一兵一卒,可以实现“却敌千里之外”的战略目标。对于中国来讲,认真研究美欧和俄罗斯对抗所产生的经验教训极为重要。
我们必须关注三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1、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今后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类似对俄罗斯的制裁。这是不以我们的友好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力争和平发展,力求和平崛起。但是,有人不高兴看到这一点,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2、不要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第二,或者可见的未来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并不等于美欧会在其它问题,特别是政治体制、核心价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所谓自由的分析会被认为扩大。“树欲静而风不止”是国际外交中永恒的定律,我们不能不防。绝不能认为,我们不想干的事,别人也不会干。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处理国际外交问题中最重要的理念,但是也带给中国不少麻烦。因为,外国别有用心的势力坚信中国在信奉“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时,他们却在行使“己所欲,施于人”的新干涉主义,主权、人权、政权成为西方列强随心可改的信条,这是搅乱当今国际秩序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在做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时,必须防备对手采用“己所欲,施于人”的侵略手段,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的金融改革蓝图刚刚展开,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正如火如荼,而资本账户的开放呼声渐高。这个领域是每个国家的核心部门,也是最为脆弱和敏感的产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企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混乱。我们应当采取稳健的步骤和计划,开展资本账户的改革。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资本账户可以逐步“开放”,但是不能随意“放开”,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自由化”的道路。这是涉及中国国家层面的安全大事,必须经过专家和公众的认真讨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脑袋主动塞进别人设好的“套圈”里去,这样无疑是可怕的自杀行为。
安全,是改革的大前提。没有最终的安全,任何眼前的改革红利都只是“镜花缘”,是没有前途的。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任何改革措施,都是要把金融安全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最近不少文章讨论“甲午战争”之痛,不少人把战争失败归咎于当时的政治体制。但是人们忽略或忘记了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却是因为清政府的金融政策的失利,是当年金融腐败引发的经济领域的全面崩溃。由于鸦片战争失利,中国的金融收入几乎都被外国所控制,大部分金银用于战争赔款。而所剩不多的钱财,除去被贪官污吏所霸占之外,能够用于战备、扩军养兵的钱杯水车薪。军队无饷,民众无粮,国库空虚,人心涣散,岂有不败之理。而金融失败,是军事失败的主因。
甲午战争失败,败在军事,毁于金融。清政府的金融无能,金融腐败直接自毁国家实力,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应当永志不忘。
这场乌克兰危机的结果,应当是俄罗斯能够保证在局部军事领域的胜利,但是,在金融战场上,俄罗斯很可能是个输家。中国的甲午战争之鉴,值得俄罗斯关注。
新冷战会继续下去,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国家收益,是公众时刻要思考的问题。(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