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人民币加入SDR条件已具备 今年迎来窗口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民币加入SDR条件已具备 今年迎来窗口期

发布时间:2015-02-11 作者: 涂永红 

在涂永红看来,英国和德国都对人民币国际化持支持态度,说服美国同意并支持人民币加入SDR货币是关键。“美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4,美元在全球的使用大约占2/3,这种不匹配使其货币政策执行起来有点力不从心。实际上中美两国经济有很好的互补性,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话,实际上是分担了美国的负担。”

  本文刊于2月6日中国经济时报。


  “今年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实现的重要突破是成为SDR(特别提款权)货币,但需克服来自政治、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重重障碍。”在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展望主题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称,IMF对SDR篮子货币的检查机制是五年一次,今年刚好是一轮新的检查,如果人民币能抓住这次机会通过货币检查,就可以成为SDR篮子货币,否则就要等到2020年再检查时才有机会。


  面临重要窗口期


  随着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汇率浮动区间扩大、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提速和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2015年将是人民币入选SDR篮子货币的重要窗口期。但人民币的SDR之路并非一马平川。


  据涂永红介绍,IMF的定制检查有两个标准:在全球贸易中占有高份额,进出口国家需要这种货币;可自由使用。但目前的规则执行中有重大偏差,比如更看重货币的金融交易,而不是贸易计价结算,更注重离岸市场、金融市场的份额,而不是在贸易计价结算当中的份额。“中国在贸易计价结算当中具有优势,已经是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投资货币,但在金融交易里的份额不高。在债券市场,人民币现在的份额才1%左右。如果不考虑贸易份额,只看中金融份额的话,人民币就丧失了优势。”


  IMF的部分人士对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情况也存有偏见,认为中国仅仅是直接投资,中长期证券投资开放的力度不够,一定是短期的资本市场、短期的债券证券能自由流动才叫完全自由使用。


  从人民币自身来看,其使用的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在支付结算过程中没有通道和网络,在成本、信息和资金安全以及效率方面的吸引力都大打折扣。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布局不够合理,主要集中在香港,在欧洲、非洲、拉美这些有大量人民币使用需求的地方未有布局,人民币的可获得性得不到保证。


  争取成员国支持


  “今年9月就要开始进行磋商、谈判,11月正式检查,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应该有所作为。”涂永红直言道,先要完善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基础设施。可以参考和学习境外美元的清算支付体系CHIPS,建立中国的CHIPS。再练好内功,使资金的价格由市场决定,符合国际定价习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变依靠外部市场干预使人民币的汇率和由利率评价决定的汇率相偏离的状况,保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价格之间的合理联动,提升市场信心。


  “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修订筛选规则和标准,更好地体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准则,从未来国际金融的稳健和安全考虑,不应过度助长虚拟经济。在自由使用的标准上,应认可中国外汇管理特别是对热钱和有害资金流动管理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此外,促进经贸活动和外交的互动,争取对IMF决策有影响力的成员国支持人民币早日加入SDR。”


  在涂永红看来,英国和德国都对人民币国际化持支持态度,说服美国同意并支持人民币加入SDR货币是关键。“美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4,美元在全球的使用大约占2/3,这种不匹配使其货币政策执行起来有点力不从心。实际上中美两国经济有很好的互补性,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话,实际上是分担了美国的负担。”


  她认为,中国加入SDR的现实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贸易国。在全球最大的五个国家的货币中,只有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在2010年SDR定制检查阶段,已有人提出来是不是可以考虑人民币。”


  SDR即特别提款权,是由IMF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超主权国家货币,目前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综合成一篮子计价单位。尽管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不到3%,但认知度很高,如果人民币成为SDR货币,意味着可以得到IMF180多个成员国官方的认可。


  涂永红认为,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全球通用的、得到各国政府认同的国际货币的话,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融资活动中可以更多地使用本币,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无疑将助力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


  在国际金融改革的年代,中国要主动承担作为大国的责任,积极参与全球的治理,及时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安全、稳定、便捷的清算支付货币,是承担大国责任最好的体现。(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