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5 作者: 陈晓晨
其实,早在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前,前5个层级的大部分国家就已经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了。巴基斯坦虽然是在2015年才升级为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但是中巴早在2005年就宣布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作者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人大重阳实习生董一对本文有较多贡献)。本文刊于4月15日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
按语:
大约一年半前,秦朔总给我布置了一个研究选题:梳理中国所有的“伙伴关系”。我带领团队完成了这个课题,并梳理了不同类型,发表在2014年11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上。当时,这是对此问题的最全梳理。
一年半过去了,形势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国家加入了“伙伴关系”行列,一些国家的伙伴关系层级有了提升。我和团队对此做了一些补充,用红色字体标出。
这一年半是“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的时期。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一带一路”与“伙伴关系”重合度很高。而且,越是周边国家,伙伴关系层级越高。据此,我们可以对中国对外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全新认识。
4月初,在瑞士联邦主席约翰·施奈德-阿曼访华之际,两国发表了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声明。瑞士成为中国首个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国,也是我国首个以五大发展理念定位和命名的外交关系国。3月底,捷克成为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而在近日尼日利亚总统布哈里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决定共同推动中尼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那么,到底什么是伙伴关系?中国在世界上有多少“伙伴”?他们有什么不同?
伙伴不同于同盟。同盟的合作成员间一般签署具有国际法意义条约,要承担约束力强的责任,并针对某些目标而合作。而“伙伴关系”一般不签署任何条约,彼此不受结盟条约和义务约束。中国与他国的伙伴关系一般以双方元首联合声明为标志确立。
名称不同表明合作领域和关注点不同。简单的说,“全面”或“全方位”指的是合作领域多、范围广;“战略”指的是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交集,关系重要,领域高端;“合作”指的是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其中不加战略修饰语的合作多指经济合作;“友好”指的是政治关系良好。这些词汇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侧重点,形容强调点不同的伙伴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伙伴关系的名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但并非完全反映,存在名实不符的情况。一些国家,例如某东南亚国家,顶着“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名号,两国关系最近却陷入低谷。而另一些国家,例如某中东国家,因为是美国盟国,因而与中国没有伙伴关系的名称,但是两国的合作关系却非常良好。
细数伙伴关系前的形容词
1、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2011)
“战略协作”在中国对外的伙伴关系中独一无二。战略协作指的是不仅两国之间有普通合作,还涉及军事等核心领域的合作,而且还在国际事务上协调立场,共进退。这是中国对外所有伙伴关系中的最高层级。
1996年,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国和外国建立的第一个伙伴关系。当时俄方非常想和中国建立更深的合作关系;中方也认为,单纯的“睦邻友好关系”已经不能涵盖中俄关系的深度了。因此,两国一致决定提升两国关系的定位,在深度上,“战略协作”比“睦邻友好”更深,而“伙伴关系”指的是并非盟友但比普通关系更友好的关系。
2011年,中俄两国一致同意在伙伴关系限定词前加冠“全面”二字,以示合作领域多样。
俄罗斯在“一带一路”沿线有巨大的影响力。2015年,中俄就“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的对接达成了谅解。这给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2、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巴基斯坦(2015)
巴基斯坦的伙伴关系被称为“全天候”,指的是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无论巴基斯坦国内局势如何变化,中巴之间的友谊不变。巴基斯坦被一些中国人称为“巴铁”,而中巴关系被一些巴基斯坦人称为“流着奶与蜜的友谊”。
早在2005年,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被冠以“更加紧密的”修饰词,宣示两国关系非同一般。而两国之间更是早有约定俗成的“全天候”说法。2015年,这个说法被外交文件正式认可。
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沿线的核心国家之一。中巴经济走廊也被称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
3、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越南(2008)、老挝(2009)、柬埔寨(2010)、缅甸(2011)、泰国(2012)
这5国都是周边国家,也都是东南亚国家,且都是中南半岛国家。这并非巧合。这些国家有四个是中国的邻国,泰国也是中国的近邻,因此在安全领域、外交领域有很深的交集。同时,这些国家也都和中国展开了很深的经贸合作。目前,也都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因此,中国和这些中南半岛国家既在政治、外交等高端领域,又在经济等非核心领域进行全面合作,故而称“全面战略合作”。
4、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印度(2005)、韩国(2008)、土耳其(2010)、阿富汗(2012)、斯里兰卡(2013)
注:中国与印度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中印宣布要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
这些国家都是“大周边”国家。其中,印度、韩国和阿富汗是中国的邻国,土耳其、斯里兰卡都在“大周边”辐射范围内,现在也都纳入了“一带一路”范畴。
与上一级相比,本级少了“全面”二字,主要是指战略合作的领域不那么广。比如,阿富汗虽然与中国接壤,但自身仍然在战乱泥潭中难以自拔,安全形势堪忧,两国的伙伴关系主要是安全、战略领域的合作,经贸投资合作显得少了些。而有些国家,如印度,与中国还存在边境问题,因而战略合作的领域难以“全面”。而斯里兰卡虽然与中国关系友好,但是自身国力不强,难以与中国展开全面的战略合作。这些都使得冠名前没有“全面”二字。但总体来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相当高的定位。
同样,这一层级的伙伴们也都无一例外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
5、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德国(2014)
“全方位”是形容伙伴关系的一个新名词,从2014年才开始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对外文件里。这指的是比“全面”还要全面的关系与合作领域。中国驻德国公使李晓驷称,“全方位”指的是多维的、立体的,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中德之间还有外交、人民交流等领域的伙伴关系。例如,从2013年4月到现在,两国之间有五次高层互访,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任期内已经实现八次访华,对中国十分了解。
与上面四个级别相比,本级少了“合作”二字,说明两国关系虽然是全方位的,但并非在所有领域全都是合作的。和下一级一样,事实上,两国关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例如,李晓驷称,他们在德国工作生活明显感觉到,德国的公众舆论对华认知是偏负面的,中德两国也仍然存在各种分歧。但是,无论分歧如何,两国彼此都非常重视。6、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英国(2004)、法国(2004)、意大利(2004)、西班牙(2005)、葡萄牙(2005)、希腊(2006)、丹麦(2008)、南非(2010)、哈萨克斯坦(2011)、巴西(2012)、秘鲁(2013)、墨西哥(2013)、马来西亚(2013)、印度尼西亚(2013)、白俄罗斯(2013)、阿尔及利亚(2014)、阿根廷(2014)、委内瑞拉(2014)、澳大利亚(2014)、新西兰(2014)、蒙古(2014)、埃及(2016)、沙特阿拉伯(2016)、伊朗(2016)
欧盟(2003)
如上所述,没有冠以“合作”二字,暗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并非没有问题。如本级很多西方国家,包括新晋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中国都在战略问题、政治和外交问题上存在差异。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些国家具有重要且全面的战略价值。
在这些国家里,除了上述西方国家外,南非和巴西是两个金砖国家;马来西亚、印尼、哈萨克斯坦、蒙古是周边国家;白俄罗斯是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和委内瑞拉是重要的资源国,是中国在拉美石油和矿产的主要贸易国和投资目的地国;埃及、沙特、伊朗都是中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而且,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集并非仅在上述领域,是为“全面战略伙伴”。
7、战略伙伴关系:加拿大(2005)、尼日利亚(2006)、塞尔维亚(2009)、安哥拉(2010)、波兰(2011)、爱尔兰(2012)、阿联酋(2012)、智利(2012)、乌兹别克斯坦(2012)、吉尔吉斯斯坦(2013)、塔吉克斯坦(2013)、土库曼斯坦(2013)、乌克兰(2013)、卡塔尔(2014)、哥斯达黎加(2015)、厄瓜多尔(2015)、苏丹(2015)、约旦(2015)、捷克(2016)
东盟(2003)、非盟(2004)
注:中国和爱尔兰称“互惠战略伙伴关系”,强调互惠。
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有重点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中亚四国有三个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均为油气资源国或中国-中亚管道的过境国;尼日利亚、安哥拉、阿联酋、卡塔尔和加拿大均为油气生产大国;智利是矿产资源大国;由于英特尔公司在哥斯达黎加设分厂出口电子产品,哥是电子电器产品出口国;厄瓜多尔、苏丹的石油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在今年3月刚刚建立伙伴关系的捷克地缘位置十分重要,连接欧洲的东西南北,它是中国、中东欧合作的重要国家,也是欧盟成员国。中捷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开启了中捷关系新时代,拉开了“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中捷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序幕。
8、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瑞士(2016)
这是一个新名词。瑞士是一个永久中立国,恐怕正因如此,不便直接上来就冠以“战略伙伴关系”一词。不过,中瑞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很快。瑞士是与中国签署并实施自由贸易区的首个欧洲大陆国家。而2015年初瑞士申请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是成为标志性事件。瑞士国家虽小,但以创新为本,此次中国与瑞士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的伙伴关系中首个以“创新”命名的。
9、更加紧密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孟加拉国(2010)
前面8个级别都冠以“战略”;后面9个级别都没有“战略”二字,暗示这些国家对中国来说并非政治、安全或特殊战略资源的关键国家。但是,这只是意味着伙伴关系的侧重点从政治移到了经济领域。
其中,孟加拉国被冠以“更加紧密的”修饰语。与巴基斯坦类似,都指的是中国与该国的关系比其他国家更加紧密。这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密切相关。
10、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比利时(2014)
与德国类似,“全方位”指的是中比之间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多维度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其中特别是考虑到比利时作为欧盟总部所在地的特殊地位,因而与中国在外交上有更多交集。从2014年起,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的“容克计划”寻求更多对接,给了中国和比利时之间的伙伴关系也注入了新的因素。
11、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新加坡(2015)
注:中新关系定位为“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
新加坡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国家。“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虽然不是最高级、最重要的,但“与时俱进”却是最具时代意义的。
12、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罗马尼亚(2004)、保加利亚(2014)、马尔代夫(2014)
注:中国和马尔代夫是面向未来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这三个国家虽然没有被冠以“战略”定性,但是与中国的合作是全面的,国家关系是友好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都加入了中国-中东欧“16+1”机制;马尔代夫也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
13、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埃塞俄比亚(2003)、克罗地亚(2005)、尼泊尔(2009)、坦桑尼亚(2013)、刚果(布)(2013)、肯尼亚(2013)、荷兰(2014)、东帝汶(2014)
注:中国和坦桑尼亚为“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肯为“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强调多领域的经济合作。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习近平访问非洲时与坦桑尼亚、刚果(布)建立了这一级别的伙伴关系。
14、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匈牙利(2004)、塞内加尔(2014)
虽然友好合作,但并不全面。这两个国家都是小国,合作领域确实有限,但关系是友好的。
中国和日本曾于1998年发表宣言,表示要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后被“战略互惠关系”的表述取代。
15、合作伙伴关系:斐济(2006)、阿尔巴尼亚(2009)、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013)、安提瓜和巴布达(2013)、芬兰(2013)
注:合作伙伴关系就更低一个层次。而且,这体现在伙伴的称谓不一定是以外交文件的形式确认,而只是领导人的发言提及。中方称斐济为“太平洋岛国地区重要合作伙伴”,称阿尔巴尼亚为“传统合作伙伴”,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为“加勒比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称芬兰为“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和美国2011年曾提出“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定位。但此后不久,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国对中美关系的新定位。
不加冠“友好”,并不说明关系不友好,更多指的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小国,有的甚至是“袖珍国”,以至于双方高层访问没那么频繁。以斐济为例,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的访问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国家元首访问斐济。
然而,国家个头小,重要性不那么强,并不意味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轻视。事实上,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希望树立大国与小国合作伙伴关系的典范。
16、友好伙伴关系:牙买加(2005)
不加冠“合作”,是因为这个国家过于袖珍,且距离中国过于遥远,因此虽然两国关系友好,但并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合作,例如双边贸易投资很少。是为“友好伙伴关系”。历史上阶段性的伙伴关系(不完全)
17、伙伴关系:中日韩三国(2008)
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诞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爆发之时,且处在中日关系新世纪以来最好时期,相关各方推动东亚一体化的愿望较为强烈,因此达成了中日韩伙伴关系的声明。这种三方伙伴关系可被视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主要是中日关系原因,中日韩三国并未再强调“三国伙伴关系”。
18、全面伙伴关系:法国(1997-2004)
19、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美国(1997-2001)
20、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美国(2011-2013)、印度(2003-2005)
上述这三种伙伴关系的表述都只是阶段性的存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不是伙伴的关系
21、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美国(2013)
22、战略互惠关系:日本(2006)
数说伙伴关系
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地区一体化组织共有82个,其中国家有79个和组织3个。这些伙伴关系还可以分为不同层级。按层级来看,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只有1个——俄罗斯;和中国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也只有1个——巴基斯坦;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有5个;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有5个;和中国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有1个——德国;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及组织有25个,包括24个国家和1个组织——欧盟;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组织有21个,包括19个国家和2个组织(东盟、非盟);和中国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只有瑞士1个;和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只有孟加拉1个;和中国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只有比利时1个;和中国建立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有1个——新加坡;和中国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有3个。和中国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有8个;和中国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有2个;和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有5个;和中国建立起友好伙伴关系的国家有牙买加1个。“一带一路”与“伙伴关系”高度重合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体系。不过,在现阶段有一定重点。根据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的界定,“一带一路”目前主要涉及64个重要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中东欧。可以说,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第一步,也是当前的重点。当然,“一带一路”绝不仅仅包括这64个国家。那么,这64个“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和中国的79个伙伴关系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从整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重要国家中有40个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也就是说有六成以上的“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反过来看,中国的伙伴关系国中有五成以上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的重叠度很高。
其中,俄罗斯、蒙古再加上中亚5国共7国都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东南亚11国中除菲律宾、文莱外其余9个都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南亚8国中除不丹外其余7国都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中东欧16国中有8个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西亚北非16国中有7个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独联体其他5国及高加索国家中有2个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具体来看,伙伴关系国中最高的3个层级的国家都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第4个层级只有韩国不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另外4个都在——而韩国的“欧亚倡议”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其实早已开始对接。位于第5个层级的德国虽然不属于“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但德国的杜伊斯堡是渝新欧铁路的终点站,德国也是“一带一路”的参与者。
其实,早在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前,前5个层级的大部分国家就已经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了。巴基斯坦虽然是在2015年才升级为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但是中巴早在2005年就宣布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15年,中巴确定了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中心,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为四大重点的“1+4”合作布局。作为北接“丝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通南北丝路关键枢纽的中巴经济走廊,被普遍认为是“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开局之作,对带动“一带一路”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正式提出前,斯里兰卡于同年5月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地位,在2014年,双方还共同发表了《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的文件。
另外,从“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所处地域来看,俄罗斯蒙古中亚、东南亚、南亚共26个国家中只有3个(菲律宾、文莱、不丹)不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国。其余的23个国家都是中国的“伙伴”。而且,在这23个“伙伴”中,除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尼泊尔这三个较小的国家外,其他20个都是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国”,也就是说位于前8个层级。孟加拉国处于第9个层级——更加紧密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也比其他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层级更高。这说明,俄罗斯蒙古中亚、东南亚和南亚在中国的“伙伴关系”中处在优先位置。(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